梅洛龐蒂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梅洛龐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CE 3 月 14th to 1961CE 5 月 3rd
Rochefort, Charente-Maritime

法國哲學家和公共知識分子,是戰後法國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主要學術倡導者。

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是戰後法國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主要支持者,早年與沙特波娃一起投入了存在主義運動。

梅洛龐蒂的哲學工作以「具身」(embodiment)、感知和本體論為研究核心,用以闡明思想與身體、客觀世界與經驗世界、語言與藝術、歷史、政治、和自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將感知理解為一個人的生命體與其感知世界之間的持續對話,在這種對話中,感知者被動地和主動地努力與他人一致地表達來感知到世界。他提出的「肉身」(flesh) 和「交叉」(chiasm)等概念,許多人認為是他最有成效的哲學貢獻。

梅洛龐蒂在現象學的傳播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他試圖將其與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馬克思主義和索緒爾的語言學相結合。他的思想主要受到柏格森胡塞爾海德格舍勒和沙特等哲學家的影響。而他的哲學也影響到傅柯德勒茲德希達等重要哲學家。他的主要理論著作有《行為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 1942) 和《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1945) 、《人道主義與恐怖》(Humanism and Terror, 1947)等書。

現象學提供了梅洛龐蒂的哲學工作框架,他還援引心理學和動物行為學、人類學、精神分析、語言學和藝術的經驗研究於現象學中。此外,他通過對笛卡兒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的批判反思,尋找智識主義 (intellectualism) 或觀念論,與經驗主義或實在論之間的替代方案。在他後期的著作中,梅洛龐蒂批判了現象學方法的智識主義傾向。他也廣泛涉足科學,尤其是格式塔心理學,在藝術、歷史、語言、自然和政治哲學等領域都做出重要貢獻。

梅洛龐蒂的思想仍持續影響當代學術研究,特別是在女性主義、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環境與自然哲學、倫理學、藝術哲學、語言哲學和現象學本體論等領域。此外,新興的「批判現象學」(critical phenomenology) 探索了梅洛龐蒂的思想如何有助於理解和應對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異性戀規範、殖民主義、能力歧視、年齡歧視以及其他當代形式的暴力和壓迫。他的工作也對哲學以外的研究者產生了廣泛影響,特別是在人類學、建築學、藝術、認知科學、環境理論、電影研究、語言學、文學、政治理論和精神病理學等領域。

分享

相關人物

Sartre 沙特
Sartre
Husserl
Lévinas
Edith Stein
戰後17歲的木田元
きだ げん
J. L. Austin
Austin
Rochefort, Charente-Maritime
法國
Leaflet | Map data ©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