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觀念論最講求系統的哲學家,他試圖從邏輯起點建構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並提出了著名的歷史目的論,該理論深刻影響了馬克思主義。他的思想雖曾因邏輯革命而被忽視,但在後世對其系統性哲學的重新審視下,其重要性得以再次獲得確認。
黑格爾與費希特 (J.G. Fichte) 以及至少在早期著作中的謝林 (F.W.J. von Schelling),同屬於康德之後數十年的德國觀念論時期。作為最講求系統的觀念論者,黑格爾在他的所有出版著作及講座中,都試圖從一個據稱是邏輯的起點,闡述一個全面且系統的哲學。
他或許最為人所知的是其對歷史的「目的論」論述,這個論述後來被馬克思借用,並「翻轉」為一種以共產主義為最終發展的唯物論歷史理論。儘管在黑格爾去世後德國仍有觀念論哲學家,但被普遍稱為「德國觀念論」(German idealism) 的運動實際上隨著他的離世而告終。
在二十世紀初邏輯思想發生革命後,黑格爾思想中關於「邏輯」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儘管他的政治、社會哲學和神學觀點持續受到關注和支持。然而,自 1970 年代以來,人們對黑格爾的系統性思想及其邏輯基礎的普遍哲學興趣再次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