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德國哲學家,現代哲學的主要人物。他統整了早期的現代理性論與經驗論,為十九與二十世紀的哲學設定了基調,其影響力持續到今天的形上學、知識論、政治哲學、美學以及許多其他領域。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現代哲學的主要人物。他統整了早期的現代理性論與經驗論,為十九與二十世紀的哲學設定了基調,其影響力持續到今天的形上學、知識論、政治哲學、美學以及許多其他領域。
康德的批判哲學——《純粹理性批判》(1781, 1787)、《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的核心思想是人類的自主性。他認為,人類的理解力是構成我們所有經驗的普遍自然法則的來源;而人類的理性自身賦予了道德法則,這是我們信仰上帝、自由和不朽的基礎。因此,科學知識、道德和宗教信仰是相互一致且穩固的,因為它們都建立在人類自主性的同一基礎之上,根據康德引入的反思判斷的目的論世界觀,這種自主性也是自然的最終目的,該世界觀旨在統一其哲學體系的理論和實踐部分。
在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純粹理性批判》的結尾處,康德論證說所有的哲學最終都旨在回答以下三個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希望什麼?」。這本書在他學術生涯最多產時期的初期面世,而在其生命走到終點時,康德已建構出一套針對這些問題的系統性、革命性以及常常是睿智的回答。
康德的理論系統之基礎是「超驗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 的主張,強調「我們可以經驗的事情」與「我們無法經驗的事情」1兩者的區別。根據其說法,在回應「我們能知道什麼?」的問題時,康德認為我們能夠認識自然的、可觀察的世界,但我們無法回答許多最深層的形上學問題。
康德的倫理學是圍繞著「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 的觀念而組構起來的。這樣的觀念是個普遍的倫理原則,主張人應該永遠尊重他人的人性,以及人應該只根據可以為所有人能接受的法則而行為。他論證說道德法則是個理性的真理,因此所有理性生物都受到同樣的道德律所約述。在回應「我們應該做什麼?」時,康德主張我們應該理性地行為,符合普遍道德律。
他也論證說他的道德理論需要關於自由意志、上帝存在與靈魂不滅的信念。雖然我們對這些事情無法擁有知識,但是對道德律的反思會讓我們獲得對這些信念的證成信念,成為一種合乎理性的信仰。在回應「我們可以希望什麼?」的問題時,康德主張我們可以寄望我們的靈魂不滅,以及真的有個根據著正義原則去設計世界的上帝存在。
在這三個主要焦點之外,康德也對幾乎所有的哲學領域做出了持久的貢獻。他的美學理論在藝術評論這方面仍具有影響力。他的知識理論對於許多分析哲學支派依然是必讀的經典。他的政治理論背後的世界主義 (cosmopolitanism),豐富了關乎全球化以及國際關係的種種論述。他的一些科學貢獻甚至被認為是當代宇宙論中幾個重要觀念的先驅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