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馬克思

Karl Marx
1818CE 5 月 5th to 1883CE 3 月 14th
普魯士王國特里爾

德國哲學家,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理論有深遠影響,其著作如《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批判了資本主義,並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和階級鬥爭等重要概念。他的思想啟發了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運動,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馬克思經常被視為一位行動主義者,而非哲學家:一位其著作啟發了二十世紀共產主義政權建立的革命家。然而——在不否認其顯著且複雜的歷史影響的前提下——馬克思在學術上接受的是哲學訓練(擁有古代哲學博士學位);他直接與同時代和前輩哲學家(包括黑格爾)進行交流;他的廣泛著作包含了許多有趣且具影響力的哲學主題。在社會和政治哲學方面,這些主題包括:馬克思的哲學人類學、他的歷史理論、他的經濟分析、他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性探討(提出了關於道德和意識形態的問題);他對現代國家的論述;以及他對共產主義未來的預測。

馬克思早期的著作主要圍繞著對異化 (alienation) 的理解,這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弊病,其診斷基於對人性及其繁盛的爭議性論述。他隨後發展出一套具影響力的歷史理論——通常被稱為歷史唯物主義 (historical materialism)——其核心觀點是,社會形態的興衰取決於它們是否促進或阻礙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

馬克思也越來越關注於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模式,這種模式由對利潤的無情追求所驅動,其根源在於從被剝削的無產階級中榨取剩餘價值。馬克思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道德和道德批判的確切作用備受討論,而學術界對這些問題尚未達成一致的共識。他對道德的理解可能與他對意識形態的論述有關,也與他對「某些廣泛共享之迷思」有助於階級分化之穩定性的反思有關。

馬克思還發展了他對現代國家的性質和作用,以及更廣泛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之間關係的爭議性論述。他認為歷史進程是通過一系列生產方式進行的,這些生產方式的特點是(或多或少明顯的)階級鬥爭,並推動人類走向共產主義。然而,馬克思眾所周知地不願詳細闡述他試圖實現的社會替代方案的具體安排,他認為共產主義的基本結構將由歷史進程促成,而不是實現預先確定的計劃或藍圖。

分享

相關人物

Sartre 沙特
Sartre
Benjamin
Roland Barthes
Laclau
Gramsci
Althusser
普魯士王國特里爾
德國
Leaflet | Map data ©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