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想過,假如當初選了另一個科系、投了另一份工作,現在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假如好幾年前沒有選擇跟那個人結婚生子,或是選擇去其他國家打拼,會發生什麼事?美國科幻小說家姜峯楠 (Ted Chiang) 在短篇小說集 Exhalation: Stories收錄的〈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 中,刻畫出一個能夠回應這些假設問題的世界。
故事中存在無數個平行世界。此外,人類發明一種機器,只要使用它就能夠與其他世界中的你互相溝通,這個機器被取名為「平宇訊」(平行宇宙通訊器)。你不只可以拿它來滿足好奇心,特別是針對一些難以想像的事物(像是假如好幾年前親人沒有死去,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還能用來釐清事物發展的因果關係(如車禍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因為駕駛人多喝了那一杯酒),或是知道某明星在不同世界中的八卦等等。這個有趣的故事設定和人物,帶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哲學問題。
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
我看得很清楚。有兩種可能的情況——做這個或是做那個。我誠心的見解和善意的建議是:做了或不做,你都將後悔。
的確,我們都常常「想太多」:這個工作會讓我的生活真的會變得更好嗎?還是未來會一直加班?我到底要不要跟這個人結婚?我雖然很愛他,但萬一未來要承擔很多責任、自由受到限制怎麼辦?選擇後果的不確定性以及對其他可能性的否決都是暈眩焦慮的起源。哲學新媒體作家泓颺就在〈一帆風順的中年危機?關於選擇的哲學思辨〉中以「中年危機」出發,指出選擇本身帶來的眾多存在性問題。
在故事中,平宇訊的發明根本是加劇選擇帶來的焦慮,光是想像各種不同的可能發展就可以令人崩潰了,平宇訊還讓我們真正知道各種選擇的後果,而且沒有任何改變它的方法。Dana 是故事中專門為平宇訊所苦的人建立的諮商團體領導人。其中一名成員 Zareenah 非常細心、竭盡所能地栽培姪女,最終卻沒有錄取她姪女的第一志願——瓦薩學院。不過,更令她痛苦的是,其他平行世界中的姪女竟然錄取了。她千方萬計想要找到自己哪裡做得不一樣卻徒勞無功。
可以確定的是,選擇焦慮因為平宇訊的發明被放大了好幾倍。如果沒有平宇訊,我們可能會說「這一切都是上帝/命運最好的安排」,或是將成敗歸咎於其他人事物。平宇訊發明後,自我選擇所承擔的龐大責任更無所遁逃。我們不僅能想像,還知道未來我們能眼睜睜地看到這些選擇所導致的無數可能後果。
受齊克果影響的存在主義哲學也經常呈現於故事中個人的抉擇。沙特的「存在先於本質」意味著我們在當下情況的選擇、建構了自我人格,而不受他者定義。故事中更是可以透過毒癮患者 Nat 看到這種面對未來所意識到的自由和它帶來的無比焦慮。決定換工作之後,她希望人生有個新的開始,卻無時無刻不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又跌入毒品的深淵。她的朋友 Morrow 還問她需不需要幫她保管她剛得到的一筆錢,但她拒絕了這個提議。Nat 的選擇並不簡單,她必須面對暈眩焦慮,擁抱自己的存在自由,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我們會因為平宇訊而影響現在的行為嗎?
小說中探討的另一個有趣的議題:假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你知道其他世界的你做了某個跟你完全相反的選擇,你會認為現在做的選擇失去意義嗎?
如果說人生其實沒有意義,且做任何事情都沒什麼關係,可能是因為我們站在一個宏觀的宇宙角度。內格爾 (Thomas Nagel) 就在《本然的觀點》(The View from Nowhere) 對於這種宇宙角度與人生意義做了詳細的探討——當你用宇宙客觀的視角看待自己的人生,就會發覺自己是如此渺小、存在時間如此短暫,以至於一切行為都顯得很沒意義。而且,你還會發現自己的存在完全不是必然 (necessary) 而僅是偶然 (contingent) 的產物。
即便如此,大部分的人還是認為人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意義的,至少在微觀的角度上(不管是在家庭、朋友、愛人,或者是對社會,自我、甚至整體人類等)是如此。的確,正如辛格 (Peter Singer) 所說,生命的意義可以透過超越自己的事物獲得,像是用道德行動來幫助他人過更好的人生。
不過,在多世界存在下,我們能確定任何最壞、最惡毒、最糟糕的事情都會發生。也就是說,當我舉起槍指著討厭的人,最後痛苦地決定把槍放下,做出這個決定的瞬間卻產生眾多世界的分支,而其中好幾個世界的我都扣下扳機,成為殺人犯。對於那些認為人生意義可以藉由培養良好德行、道德行動,或是以結果論的角度支持善的行為的人,多世界的存在為他們的人生觀帶來震盪。這也是為什麼書中角色說自己的任何良善行為都被其他版本的他所「抵銷」了。
針對這個問題,諮商師 Dana 對團體說:
現在的問題是,知道其他分支的我之後,好的選擇還值不值得去做。我認為絕對值得。沒有人是聖人,但我們可以試著讓自己變更好。每一次當你做了大方的決定,你都在使自己變成更大方的人……在變成更好的人的期間,你從各個時刻出來的分支也都是更好的你。
此外,作者也在後記中針對這則小說提到「品格」的重要性:「如果你有辦法看到多世界的馬丁路德,我認為你很難找到一個不違抗教會的馬丁路德,這說明他就是那種人。」這說明人格或是美德會在人生中保持一致性 (consistency) 與穩定性 (stability)。舉例來說,你應該很難想像平常為人誠實的朋友開始信口雌黃、鬼話連篇,或是性格溫和的官員突然對著記者大吼大叫。因此,即便平宇訊揭示眾多不同版本的你,這些「你」所做的決定也不會偏離現在世界的你太遠。
結語
〈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像是一個大型思想實驗,量子力學裡的多重世界觸發存在、意義、道德等議題的探討。作者以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貫穿故事中角色面臨的挑戰與行為。然而,其中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主題尚待發掘,像是:多世界最終還是決定論的世界,存在主義式的「自由」是否因而消失?這又會不會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和道德責任產生影響?我要怎麼知道各種世界的「我」是誰?從嬰兒時期就分岔出世界的我還是我嗎?
當然,這些問題並不是幾篇文章就可以討論得完,而閱讀這篇小說卻是對於哲學思考一個不錯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