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明天週一,又要上班了!
對很多上班族而言,這樣的經驗並不陌生,甚至可能是「週」而復始的感覺。嚴重一點,可能還會覺得生活乏味,每天過著重複的上下班日子,令人覺得厭煩、焦慮等。
每一天每一天,同一時間的鬧鐘,同樣的惺忪與疲憊,同樣的路途,同樣灰撲撲的大樓,每天走進同一側電梯,電梯裡專屬這公司的氣味,混合著擠電梯同事們嘹亮的無奈。走進辦公室,對面同事同樣的冷嘲熱諷,上司同樣的不滿與無視,茶水間同樣味道的咖啡,同樣躲在角落的八卦群與竊笑。工作時同樣的煩躁,同樣的痠痛,同樣的疲勞,同樣的困頓,挫折依然喧囂,社會依然嘈雜無解。令人厭惡。。
若你有以上類似或相同的經驗,「哲學新媒體」邀請你來一趟「茶水間」,即將為你端上一杯醒神的濃厚黑咖啡。今年九月,哲學新媒體出版了一本新書──《茶水間遇見海德格》(簡稱《茶》),這本書主要是為上班族量身訂做的一本哲普書,共分成 15 篇文章,每篇文章會談到一種上班族很常出現的心情(大部分時候都不是愉快的),並且針對這種心情介紹一位哲學家。依據書的前言,《茶》意圖傳達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哲學並非跟我們的生活無關,恰好相反,它可以幫助思考如何面對生活上的一些難題,特別是很多不愉快的經驗、心情。因此,這本書除了適合一般上班、打工族閱讀之外,也適合對於生活上有許多困擾或對哲學感興趣的人閱讀。
人的一生,總會出現許多情緒、感受或感覺,並且構成我們生活的意義。神經科學家 Antonio Damasio 區分了情緒(emotion)和感受(feeling),我們不一定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但卻可以意會到自己的感受,而感覺則包含了情緒和感受。。不管是情緒或感受,都會實質地影響到我們日常的行為表現。也因為情緒和感受跟生命息息相關,因此當我們叩問存在、上班、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的時候,就會觸及焦慮、煩、暴躁、憤怒等的情緒和感受。《茶》這本書的目錄相當清晰,可以讓讀者一目了然 15 篇文章所要談論的主題。
-
煩:海德格──如何操煩成超凡,聽海德格說煩惱(孫有蓉)
-
勇氣:孫子──從《孫子兵法》看領導者之勇(賴璿宇)
-
盲目:王陽明──良知是心的主宰,心是身體的主宰(蘇子媖)
-
焦慮:沙特──自由與焦慮這對雙胞胎(John)
-
憤怒:孟子──憤怒的辦公室(洛沉雪)
-
樂觀:孔子──我不是過於樂觀,而是看透因果軌跡(蘇子媖)
-
厭惡:尼采──走出你的厭惡(孫有蓉)
-
自信:莊子──莊子要你整全看待(蘇子媖)
-
不平:康德與帕菲特──討厭的同事(黃烈文)
-
荒謬:卡謬──受薪的薛西弗斯(John)
-
暴躁:荀子──荀子教你「虛壹而靜」養心操(曾暐傑)
-
恐懼:馬克斯──星期一恐懼症(John)
-
殘酷:韓非──韓非教你別做濫好人,嘔死自己!(曾暐傑)
-
沮喪:孔子──自己的價值自己定義,孔子教你別沮喪!(蘇子媖)
-
枯竭:德勒茲──你累了嗎?只是累了嗎?聽德勒茲說枯竭(孫有蓉)
15 種情緒或感受,每種都對應到一個哲學家,15 篇文章都有其相應的作者,內容除了會談到一種上班的心境和介紹一位哲學家的理論之外,還會提供「哲學家小檔案」,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該哲學家。
接下來談談這本書的四大特色。
1. 作者力圖用易懂趣味的方式來表達艱澀難懂的哲學語言
對於許多初次接觸哲學的人而言,可能會覺得哲學的語言並不是那麼親切,打開哲學著作,面對一片「看不懂」的文字,往往令人懊惱。但是《茶》中所介紹、談及的哲學理論,幾乎都是經由作者消化過並整理出來的語言,而且放到生活、上班的日常語境下進行分析、論述,這無疑讓原本生硬的哲學理論變得有趣味性。
2. 多元化的哲學
眾所皆知,不同時期會出現不同的哲學,同一時期的哲學又分成許多派別,而同一陣營的不同哲學家也存在不同的想法,哲學家之間還會相互批評。但不同的哲學提供了不同的、多面向的思考觀點,我們並不需要特別封閉、受限於單一化的哲學思想。書中涵蓋了中國哲學和歐洲哲學。有意思的是,這些粉墨登場的哲學家,並不都一定可以攜手相伴的。
當讀者閱讀〈憤怒:孟子──憤怒的辦公室〉而感受到孟子的人格魅力時,下一刻可能會發現,鍾情於荀子的作者會在〈暴躁:荀子教你「虛壹而靜」養心操〉裡不時「踩」一下孟子(唉!一句話惹毛荀子——「人性是善的」!)兼容並蓄、多元汲取正是《茶》的一個特色
3. 雅俗共賞
哲學太過學術專業化,令人望而卻步;太過通俗淺顯,容易流於膚淺。從某個角度來說,《茶》所介紹、論述的每個哲學理論都是「超譯」的,但依然都是在一個相當程度的理性思辨和分析架構下所闡發出來的。某些篇章的作者也會在行文脈絡中,適度地插入一些原文。
《茶》書有介紹不少中國哲學家,而一般人閱讀古文往往不得其解,因此貼心的作者所援引的古代文獻幾乎都經過了白話翻譯,故不會造成讀者閱讀的困難,同時也會在註腳註明文獻的原文,以便讀者相互參照。讀者可以從每位哲學家所泡出來的咖啡香中感受到濃厚的哲學精華,既不失哲學的深度,又貼近我們的生活。
4. 方便閱讀
這本書並不厚,每篇文章字數在 4000 到 5000 字,文章與文章之間並不相續,可獨立來看。讀者也不一定要按照順序來看,可以先從有興趣的哲學家開始讀起。在如今繁忙的生活裡,每個人可以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零碎,這本書的架構恰好符合現代人的閱讀模式。
從這本書裡可以獲得什麼?
情緒和感受形塑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負面的情緒和感受左右了我們的判斷、決定、行為等。嚴重一點,甚至可能會讓我們對生活失去信心、意義。面對這些不愉快的負面心情、經驗,我們應該要給予正視、面對而不是逃避。除了心理學、宗教可以提供一些幫助之外,哲學也可以是很好的思考啟發。哲學提供怎樣的啟發和省思呢?
若你對生活感到「煩躁」,海德格告訴你,煩惱展現了你的獨特性。此話怎麼說?
若你覺得「勇氣」就是生命承擔、有氣魄和敢作敢為,那麼孫子會跟你說,那只是下級之勇(咦?)。那上級之勇是什麼呢?
在現代民主生活裡,人人都追求、渴望自由,但你知道嗎?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絕對的自由時,我們會產生一種「焦慮」。若你對這個議題有興趣,何不跟沙特來一杯咖啡?(端咖啡的工作可不是海德格的專屬呢!)
我們都希望有一個穩定的生活,面對各種繁瑣的辦公事務,也都希望有一個標準的 SOP 可以來處理這些事情。但德勒茲提醒了我們,當你百分百掌握了許多問題的面向,也都了解什麼樣的方式能夠產生實質的效果,即使你處理事情變得非常有效率,卻很可能已經是處於「枯竭」的狀態。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何很多上班族都有「星期一症候群」?原因並不是因為薪資給的不夠高,恰好可能是你為了追求更高的薪資,導致你每天週一起床都感到一陣憂鬱。若想要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不妨到茶水間來,碰碰運氣看看馬克思在不在?
什麼?孔子是歷史上「魯蛇」的代表!很多人不喜歡孔子,多少都是因為他給人一種聖人的形象,在聖人面前,我們顯得什麼都不是。其實未必如此,孔子的人生,充滿了沮喪,甚至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狗」,而且他從小就非常貧苦。正因為如此,孔子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自己的價值不是別人來定義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認同。
書之內容如何?
整體閱讀下來,每篇文章的論旨清楚,而且都嘗試提出哲學的相應之道,有的精煉到味,闡述完整;有的引發聯想,迴盪無窮,以下略舉數例。
在〈煩:海德格──如何操煩成超凡,聽海德格說煩惱〉一文裡,對於海德格涉及「煩」的討論相當清晰流利,也點出了「煩」於自我超越的意義在於:煩逼顯了人們對存有的提問,一旦人們可以對存有提問,也會進一步從庸俗的價值綑綁中脫離出來實現自己最獨特的生命潛力。同時,該文章也依循海德格的思路提出「死亡」是生命的終極限制,並以此來展現極限下人的各種實現之可能性。海德格的文字相當艱澀,作者可以吸收消化並且以行雲流水之姿將其說出,實屬難得。
〈盲目:王陽明──良知是心的主宰,心是身體的主宰〉的文字充滿活力,一些用語也相當貼近這個科技時代(如「刷存在感」),其對王陽明的理解也相當精確。文中提到要如何避免盲目的一個關鍵是「至良知」,而「至良知」的關鍵在「誠意」以及回到對「心」的訓練。這樣的提點相當重要,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怎麼樣才算誠意、對心的訓練呢?誠意有沒有難度?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對自己有誠意、真誠面對自己應該不會太難,比較難的是要對別人有誠意,特別是討厭的人。王陽明在探討「誠意」的問題時,是將之關聯到「格物」、「致知」、「正心」的脈絡下來思考,「誠意」的工夫也涉及到「心之發動」與「物」的關聯。很顯然,王陽明所說的「誠意」是一種更為深層的實踐哲學,如讀者有興趣,可以進一步觀看《傳習錄》中〈徐愛引言〉的相關討論。
喜歡分析哲學的讀者,應該會喜歡〈不平:康德與帕菲特──討厭的同事〉這篇文,不過對部分不熟悉分析哲學的讀者而言,這篇文章的文字風格不算「親切」,甚至覺得有點瑣碎。但就概念分析而言,這篇文章可說是佳作。文章的題旨是「不平」,而文章主要內容是討論康德的「工具原則」、「純粹工具原則」,也涉及到帕非特如何改良康德的「純粹工作原則」的討論。讀者看到「不平」的第一印象,可能會聯想到「不平等」,也可能想到欺騙、傷害、侮辱等的概念。但其實這篇文章主要是討論「只把別人當工具」進而引發「忿忿不平」的感受,因此在這邊提醒一下讀者,看到「不平」切勿以為這篇文章是討論政治哲學領域的「不平等」。
尼采是相當知名的哲學家,但由於他的著作大部分都不是要完整論述一個哲學主張,因此不容易理出一個頭緒,但〈厭惡:尼采──走出你的厭惡〉這篇文則相當清晰地解釋了尼采幾個重要的概念,包括「上帝已死」、「超人」、「權勢的意志」(一般譯做「權力的意志」),文中也闡發了尼采所區分的「回拒者」、「厭惡者」、「悲劇者」和「超人」,唯有瞭解這四者的區分,才能真正把握到尼采所談的「超人」的概念,而這個概念恰好可以對治「厭惡者」。
在〈自信:莊子──莊子要你整全看待〉一文裡,作者清楚點出,生命要自信,首先要對生命有「整全」的了解,這也是莊子所說的「道」。這篇文章最有趣的是,談到了莊子的「無情」,並且放到人我關係的脈絡來理解。然而,莊子所說的「無情」,並非我們日常語境所說的冷血無情,而是「不讓好惡的感受傷害自己的身心」。要懂得「無情」,也必須要「無為」,「無情」和「無為」都涉及到一種我與世界萬物一體的關係,關於這一點,作者有非常好的詮釋,其對莊子的了解也非常精確。
近些年,開始有不少學者為荀子「翻案」,認為荀子的「性惡論」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暴躁:荀子──荀子教你「虛壹而靜」養心操〉一文也試圖為荀子的「性惡」賦予了正面的價值。這篇文章的風格活潑有趣,口吻也相當符合年輕人的口吻。最為難得的是,這篇文章非常清楚且確實地闡述了荀子的「虛壹而靜」的工夫論,並且分成「虛」、「壹」和「靜」三個概念逐次闡發,可謂鞭辟入裡,不得不令人想像,若掌握到荀子的這門修養工夫,相信可以有效應付暴躁的情緒。
結語
大體而言,《茶》是一本介紹、推廣哲學的佳作,15 位哲學家,各有其精彩之處,他們在貫穿上班心境的主軸下,泡出了風味各異的咖啡。哲學之所以有著迷人的魅力,在於面對一般習以為常的事物和問題,總是有不同的想法和給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這都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慢慢地經由反覆的咀嚼、思辨、推敲得來的。《茶》的作者秉著一份巧思,依循著哲學家的足跡,一步一步地結晶出思想的精華,期盼給予讀者有深度且很不一樣的啟發。
由於 15 篇文章有不同的主題,作者的文字風格也不盡相同,閱讀的過程宛若經歷一場音樂盛會,聆聽了 15 種不同樂器所彈奏出來的音樂,每首音樂的旋律都帶有生命的一番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