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人生的深度《在生命最深處遇見哲學》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人生的深度《在生命最深處遇見哲學》

「年輕人,你在意你的心靈嗎?」這句話是以前上課時老師說過的話。這句話,到現在依然烙印在我的心版上。 哲學—依著許多學術人的說法—已經發展成一門專業的科學,這也意味著,哲學的這條道路越來越狹窄,...

您在這裡

難度:
1

「年輕人,你在意你的心靈嗎?」這句話是以前上課時老師說過的話。這句話,到現在依然烙印在我的心版上。

哲學—依著許多學術人的說法—已經發展成一門專業的科學,這也意味著,哲學的這條道路越來越狹窄,就如許多專業學科般,只能留存於象牙塔內。但象牙塔之外,哲學就寸步難行嗎?

之所以會瘋狂推薦這本書,就是因為我認為作者讓哲學成功離開象牙塔,離開學術的枷鎖,讓哲學回到我們的生活內。這也是哲學新媒體的宗旨。

開頭的那個問題,其實是在上「蘇格拉底」課程時提出的。如果讀過柏拉圖的《對話錄》,就會發現蘇格拉底談話的對象並非只有智者,而是各方人馬。談話的內容也相當廣泛,諸如教育、政治、世界(宇宙)的形成、正義……無所不包,這些對話主題,其實就和我們的閒話家常差不多。

哲學的對談參與者及內容在古希臘是開放的,普羅大眾都可以參加。但哲學發展至今,因為對專業化的過度強調,使得哲學漸漸幾乎只發生在學院裡面,失去其開放的態度,更丟失了與普羅大眾認識的機會,甚是可惜。

內容大要

這本《在生命最深處遇見哲學》和其他的哲學入門書完全不同。作者在書裡討論的四個問題(哲學是什麼?幸福是什麼?上帝是否可認知?善惡的本質為何?),或許對許多稍微接觸過哲學的人來說—特別是哲學人—早已經習以為常,畢竟這些問題在哲學圈裡早已被討論到爛掉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四個問題是全體人類一定會面臨的問題。

你或許會針對「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提出質疑,你可能會說:「又不是所有人都在乎哲學,基本上,我就算不懂得哲學,也一樣可以過活。」

確實如此。就算不知道哲學,人們也可以活下去。然而就算你現在對「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不感興趣,一樣適合讀這本書。作者在書中談到這個問題,是從人們有「哲學需求」這個角度來談:

如果生活無法盡如人意,我們便不免追問人生的意義何在。就在這一瞬間,我們無法再悠閒求知,只能急切地尋找好的生活。當平日的生活無法滿足我們的天性,當我們對工作感到厭倦,休閒時無精打采,認為政治毫無出路時,哲學將不再是少數人的實踐,而是多數人的需求。

作者的描述讓我們感到熟悉,因為這就是大多數底層老百姓的景況。 從這一段描述來看,顯然我們的哲學需求必然引領我們思考許多重要問題。

幸福的問題、善惡的問題、上帝的問題,其實是處在時代巨變底下的我們,在人生過程中都必然會遭遇到的問題,只是就看自己是否願意正視。我相信,如果你讀完第一部分,在了解哲學是什麼後,你一定會正視接下來所要討論的這些問題。因為唯有正視,然後認真的思考,你才會發現哲學在生活中的助益。或許這會是個痛苦的過程。然而明知會痛不欲生,卻仍然選擇認真面對,這才是真正的勇氣、也才能算是真正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幸福

時代發生巨變的特徵,就如春秋戰國時代一樣,社會上的價值觀開始洗牌、變化,人們面對未來永遠都有種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在這種前景之下,人們總會擔心幸福生活不會是既成的事實,而只會處在彼岸,也就是死後的希望。

檢視一下現在的社會,就可以發現大多數的人們其實迷失在「消費」裡面。因為我們會在消費中找到一種可以堪稱為幸福的感受,而 對消費的崇拜,其實也構成了我們的信仰生活。例如我們總是喜歡不停的買衣服、追劇、追逐名人流行,為了滿足這種無止盡的渴求,我們就開始想要有更多的金錢或者是權力,而且多多益善。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剛好說明了我們真正相信的是可以滿足我們消費慾望的東西,也就是金錢。錢已經不再是幫助我們生活的一個工具,而是我們的目的。但我們總要問問:幸福生活真的可以用金錢買到嗎?

善惡

因為時代整體的巨變,讓人們對善惡的價值定義開始懷疑,且看到某些明顯為惡的人,竟然無法可管的時候,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問,我們活著還有什麼可以相信?在我,第一次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是在台灣食安事件爆發的時候。

對善惡的問題討論一直以來可以分為兩大核心,一個是從結果來看,另一個是從動機來看。作者對這個問題的談論,最令我感動之處是他引述了康德的觀點。我這麼說並非是因為康德是哲學大師,而是因為康德認為行動的道德價值來自於動機。

康德的說法不僅讓一位母親的心靈與之產生共鳴,更可以讓讀者思考,如果今天有一個人他行為動機是惡的,但他行為的結果卻意外造福許多人,那我們可以說這個人是好人嗎?

神/上帝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的行動往往取決於我們的價值觀,而我們的價值觀來自於我們的信仰。但我們的信仰是什麼?有些人看到信仰這兩個字不一定會和宗教扯上關係,有些人則是馬上會和宗教牽扯在一起。因此粗略來分,我們可以將這世界的人分為相信有上帝、或者某種超自然的存有的人,以及無神論者,或者完全不相信某種超自然存有的人。這就牽涉到上帝的問題

首先我們得要問個問題,為什麼人類會相信這世界上有神?作者提到加札利的神祕體驗、笛卡兒的理性證明,以及帕斯卡的信上帝是場賭局觀點。如果用台灣鄉土的觀點來看,加札利就是乩童,笛卡兒相當於廟公,而帕斯卡就是那些告誡你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人。

神的存在,其實有部份是為了更加保障善惡問題或者是你我的幸福。當然在基督教傳統底下,上帝更是真理的代表,如果今天有人追求真理,那麼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更是徒勞無功。只是我喜歡作者講的一句話:

我認為──也許我的想法不合邏輯、有誤而且令人毛骨悚然──某方面來說,試圖證明上帝存在只證明了我們有能力創造上帝。

換而言之,真理是人類所創造的,既然如此,那麼人世間的善惡問題以及幸福問題,不應該是取決於某種超自然存有,不然這不是和利用一個外在權威強逼自己為善一樣愚昧嗎?因為這剛好證明人類本身不可能主動為善。或者我們可以用一個蘇格拉底式的問題思考:殺人之所以為惡,是因為神認為殺人是不道德的,所以殺人才是惡的,還是因為殺人這件事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所以神才說殺人才是惡的?

作者透過許多哲學家的觀點,在這四個問題間不停的穿插,不停打破許多我們信以為真的觀點,且時時讓蘇格拉底的亡魂—哲學的象徵—告訴我們,在這變動的時代裡,我們的方向在何處。

行文間,作者如蘇格拉底般伴隨著他的學生們(包含自責不已的母親、在社會底層求生存的勞工),其實也陪伴著讀者,在哲學光芒的指引下,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出口。屆時,讀者將會明切的感受到,壟罩於內心的黑暗被照亮,我們的哲學需求才會真正的被滿足,而不是被外在的某些權威(不論這權威是否神秘)牽著鼻子走。

結語

孔子曾經這麼說過: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1

「鄙夫」原是指學識不高的人,但我認為在現代也許可以理解為對自己認識不深,對未來也茫茫然的人。「空空如也」意指人誠懇的樣子,「叩其兩端而竭焉」是指探索問題的始末與正反面,然後詳盡的回應。所以這句話孔子是在說:自己並非萬事通,但有人誠懇的請教於孔子,他就深入探究問題的樣貌,然後詳盡的回應問題。

可能是因為蘇格拉底吧,在讀這本書時,我突然想起了孔子的這句話。孔子承認了自己的無知,但他告訴我們,如果有人面對茫茫然的未來不知所措,或者是他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疑惑,也就是他意識到自己的哲學需求,那麼孔子會循循善誘,幫助他找出一條出路。這也是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所扮演的角色。

無疑的,這是本哲學書,而且還是本較其他哲學書的行文更為優美的哲學書。這本書適合任何人,就連菜市場的阿桑都可以閱讀。這本書符合哲學新媒體推廣哲學教育的宗旨,閱讀本書會幫助一般人看到自身的哲學需求,並滿足這樣的需求。

哲學不只是關在象牙塔裡,講出來沒人懂的學問,哲學也能是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知識(但這不表示,任何冠上「哲學」這頂帽子的東西就是哲學,例如美髮哲學或者是算命哲學)。或許哲學不會讓你賺大錢到成為首富,或許哲學不會讓你簡單輕鬆就考上公務員,或許哲學不會讓你加薪、讓你輕易就獲得愛情。但如作者所說:

哲學是以同情心理解人性的故事,是誠實面對人性的超越與無知的故事,是認真看待阿波羅神廟上刻的那句名言「認識你自己」的故事。

除了學院哲學,也許,我們可以將哲學視為一門關於生命的學問。當人們對生之意義感到困惑時,當人們被繁複的生之問題所困擾時,哲學會因其本性,協助我們解開謎題。

  • 1. 《論語:子罕》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