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永遠是敘事最動人的方式!
對聽故事的人來說,透過故事來學習往往是比其他方式輕鬆的,他們能藉由情節想像畫面,投射情感,在更有畫面的狀況下進行思考。但對寫故事的人來說,這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故事要寫的好、寫的能引人入勝、寫的讓讀者心隨境轉,除了要有想像力外還要能讓文字有魅力,這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而《豪哥的哲學課》就是本成功的古希臘哲學故事錄。
隱藏版結論
與其說是故事集,其實更切確的來說,我認為它更像一本節選古希臘大哲的「對話故事錄」。每一篇的哲學概念都是藉由故事主角們的對話中顯露,讀者也彷彿藉由對談者的你來我往間,投射自身於情境中,引導出自己對於問題的探究。
本書共 19 篇,而最後一篇,我認為有著作者刻意的安排;他讓不可能在時代重疊的亞瑞斯提帕斯(伊比鳩魯派的先驅)與芝諾(斯多葛派)兩人對話,借由兩人分享兩派的特質——快樂、神概念上的差異,為故事的大概。作者其實在藉由兩人之口透露出自己的心聲:
雖然這兩種看法出發點不同,但畢竟都是對人生深入思考所得的智慧,所以極可能是殊途同歸。1
這 19 篇以幽默的筆觸,生動的情感,鋪成了以對話式為主的故事,由於都是對人類問題的深思,論點可能不同,做法可能有差異,但最後所呈現對於面對「生命」的態度與對「知識」的好奇與熱情卻是一致的。因此,雖有故事 19 篇,但其實這 19 篇都共同彰顯了某個共同特質,正如作者最後一篇的安排「殊途同歸」。
我認為,最後一篇其實就是作者此書的結論,不同於一般書的將結論獨立出來寫,作者用了本書「說故事」的方式來換個形式傳達。讓人在意猶未盡下,再次去思索每一篇故事想傳達的共同原則是什麼。
當我們仔細拉出 19 篇故事想傳達的意思時,會發現古希臘的哲學家雖然多著眼於對「知識」的好奇探問,但在對話中卻不乏透顯出他們對自我的反思,而這樣的表現就是面對自己與他人/他物的一種「智慧的態度」。
我想這也是作者想傳達學習哲學,其潛移默化的價值是什麼。
作者在書的一開始就把自己撰書的初衷,使用方式,清楚明白的寫得很詳細,還做了詳盡的文章難易度分類。這本書其實是做為一個「教學教材」來使用,希望一般大眾能透過作者每篇故事最後的「思考練習」(作者還很認真的於書的最後附上各題解答)自行鍛練思考;而教學者能透過「思考練習」的題目設計哲學教學課程,帶領學生透過故事反思哲學中不易理解的「概念」。(給作者無私的分享按讚!)
因此,其實你只要抱著輕鬆的心情,但認真思考最後練習題的態度,你即能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