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焦點】2025 第六屆臺灣青年哲人獎得獎名單暨評選報導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焦點

2025 第六屆臺灣青年哲人獎得獎名單暨評選報導

本屆競賽共收到 28 份稿件,其中 25 份通過形式審查進入初選,最後有 8 篇脫穎而出進入決選。經過嚴謹的線上面試及評審委員會的共識決議,最終從這 8 篇決選文章中,評選出本屆首獎一名與佳作一名。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2025 臺灣青年哲人獎〉得獎名單

〈2025 臺灣青年哲人獎〉第六屆評審

  • 孫有蓉(法國索邦巴黎第一大學哲學博士、索邦大學兼任教授)    
  • 林恩志(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 林斯諺(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江伯瑩(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    
  • 鄭凱元(國立中正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新媒體)   

論理性:探討「理性」的時代意義

近年來,AI 新聞頻繁佔據版面,生成式 AI 的應用經驗引發了廣泛熱議。人們不僅在茶餘飯後談論 AI 是否不及人類思考,又或者其能力已超越人類。所有這些討論的基石,都回歸到我們對人類智性特徵——「理性」——的認識。

到底「理性」是什麼?它等同於「計算」嗎?它能否可靠地引導我們獲知事實和真理?理性是否真能為我們排除情緒與偏見、達成共識?對事物無端的懷疑,又是否代表了理性的局限或失敗?

第六屆臺灣青年哲人獎就以「理性」為主題,邀請 15 至 19 歲的青少年,針對以下這三個與理性相關的哲學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

  • 理性能夠讓人達成共識嗎?
  • 理性是否可靠?
  • 有所懷疑是否意味著理性的失敗?

本屆競賽共收到 28 份稿件,其中 25 份通過形式審查進入初選,最後有 8 篇脫穎而出進入決選。經過嚴謹的線上面試及評審委員會的共識決議,最終從這 8 篇決選文章中,評選出本屆首獎一名與佳作一名。在投稿主題分佈上,有 13 位參賽者選擇探討「理性能夠讓人達成共識嗎?」,此一主題同時也是本屆首獎的獲獎作品。另外 13 人撰寫「有所懷疑是否意味著理性的失敗?」。而僅有 5 人以「理性是否可靠?」為題,本屆佳作則是以此題榮獲肯定。

本屆投稿文章總評

本屆競賽的主題概念「理性」,看似很好理解與分析,然而要在三千五百字的限制內,將其與另一搭配概念——分別為「共識」、「可靠」、「失敗」,來做出有意思的關聯思考,其實還是有一定的挑戰性。評審們認為本屆投稿文章值得稱頌的地方是,與前幾屆相比,「寫作文」的文章幾乎已經不見,多數參賽者都能通過論證說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可能受益或受限於生成式 AI 的便利性,評審們都注意到,本屆多數投稿的「引用資料」在全文中佔比過高。如若能將這些文獻資料所獲得的哲學觀念與作者自己所要發展的論證適切連接,理應大大提高本屆哲學論說文的水平。然而遺憾的是,來稿中幾乎沒有一篇文章能完全妥善地引用資料來提高自己論證的說服力,或在既有觀念的成果之上進一步分析討論出自己的論證。簡言之,文中引用不是無涉論證好壞的錦上添花、可有可無,就是更糟地以字面意思、甚至錯誤解讀的方式來建構論證。

這是歷屆投稿文章的普遍通病,也是每一屆評審都會提醒下屆參賽者要避免的問題。然而,參賽的青少年們似乎仍然認為文章中不提一些哲學家的名字、不出現幾個哲學技術性詞彙,就無法展現他們的哲學論述能力。本屆情況更是嚴重。

另一方面,一些參賽者已能進入「哲學思考」模式,透過抽象構作來界定「理性」的理解方式。雖然肯定這些參賽者自己定義概念的思考創意,但通常也會流於過度空洞而無法應用的後果:在過度抽象地的定義中打轉,看起來論點一致,但實則欠缺說服力。當概念定義太過蒼白時,文章後面就很難再兜回現實。不少稿件都有此問題。

簡言之,本屆參賽者雖然大多能做到初階的概念分析,但多數仍無法透過多層次的分析來推進論點,使得本屆評審普遍感受到,雖然引用的哲學文獻變多、但哲學寫作能力反而退步的印象。

AI 輔助寫作的不良影響

有不少評審提到,閱讀本屆稿件時,能明顯感受到文章結構和寫作方式,甚至引用文獻和論證方式都有高度雷同。而從進入決選的面試中也可發現到,多數參賽者或多或少都會使用 AI 輔助寫作。用 AI 輔助寫作本身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問題在於,要在 AI 提供的相似論證模板中,表現出寫作者本身的思考自主性與創意,反而比完全由自己思考寫作更難達到。

有評審表示,哲學論說文寫作的訓練就是要訓練思考者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在還未探索出自己組織思考之方法的前提下,全盤接受 AI 提供的組織模式,反而讓自己的思考被侷限,無法發展出自有的組織方式,這不但違背哲學論說文寫作的目的,也令人感到可惜與遺憾。

不過,從 8 位進入決選面試的參賽者來看,評審們普遍認為本屆參賽者的口語表達能力水平超乎預期,表現甚至勝過他們所寫的文章內容。如果能將面試回答的內容如實轉化為文字論證來投稿,分數很可能都會勝過原本文章。因此評審們也鼓勵所有未來的參賽者,莫要看輕自己的想法,與其寫出找到的資料、或者將自己閱讀的書籍觀點寫在文章中,還不如發展出自己的觀點、確立自己想法和所找到的資料之間的邏輯銜接,才是一篇哲學論說文中更為重要的事情。

總結來說,本屆多數參賽文章普遍有兩缺點:一方面過度引用哲學家裡論,但卻沒有讓這些理論在文中有好的邏輯銜接,延伸的問題就是:理論觀念掌握不足導致錯誤的例子和應用。另一方面則是欠缺嚴謹的論證過程,也就是概念分析的層次不足導致多數文章普遍欠缺哲學性。而哲學論說文的哲學性,恰好就來自深度分析所展現出來的論證思辨性,而不是取決於引用了多少哲學家理論。

不少評審都說,過去還沒有 AI 時的投稿文章,至少不會有太嚴重或離譜的錯誤引用,然而本屆少參賽文章都有過度引用和錯誤引用的問題。濫用 AI 工具的結果不但沒有強化自己的論證或論點,反而還突顯出自己的哲學能力不足。因此,在使用 AI 輔助寫作時不得不慎,除了應留意不要被 AI 的組織方式牽著走之外,更要慎選引用內容,確認自己是否充分理解所引用的哲學理論。

本屆評選結果

本屆首獎頒給了許騏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一年級)所撰寫的「理性能夠讓人達成共識嗎?」,佳作則由李奇恩(高雄市立小港高級中學三年級)的「理性是否可靠?」一文獲得,另一名佳作從缺。首獎以相對有層次的概念分析來論證出一符合常識的有趣論點,獲得評審青睞;佳作則勝在論證結構清楚、論述一致融貫且有提出具體佐證的生活案例。

在所有以「理性能夠讓人達成共識嗎?」為題的參賽者中,關於「理性」的分析大體分成兩類分析方式,其一是直接借用結構理性 (structural rationality) 與實質理性 (substantive rationality)的區分,但此分析方式帶有高度哲學性,多數參賽者無法明確掌握,導致無法在此區分的基礎上做出適切的進一步延伸應用;另一類分析進路則是採狹義方式來定義「理性」,通常將其等同於工具理性或理論理性,這種理解理性的觀點若再用表面意思來解析「共識」——亦即只有百分之百相同的想法才算有共識——那麼就很容易推出「無法達成共識」這種沒什麼意外、卻又違反常識的邏輯結論。雖然這樣的論證沒有推論上的錯誤,但某程度上並不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與常識,因而欠缺說服力。不少參賽者為了扭轉這個看似不合理的結論而試圖改寫結論,但在欠缺充分鋪陳的情況下,反造成文章前後不一致的嚴重問題。

首獎這篇文章的勝出,就在於同時對「理性」和「共識」分別提出有層次的分析,進一步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論點。作者從法律的角度切入來分析理性雖有新意(在本屆參賽文章中並不算特別出采,甚至有評審表示稍顯無趣),但在討論「共識」時,相較於其他參賽者都把「共識」理解為「百分之百同意」,他卻指出不一定要有相同的理由才能達成共識。換言之,人們可以基於不同的理由而達成某種共識。這就為「理性可達成共識」開闢了另類可能性,也因此讓該論證相較而言帶來了新意。本文以有條理地分析方式,分層推進論證理性的人們為什麼還是可達成共識,展現出不錯的論證能力,避免了其他文章常有的不一致問題。在清楚且具有層次的分析中,進行了辨證性的推演,完成了具有哲學性的論點。

而獲得佳作的「理性是否可靠?」這篇文章的整體結構,明顯不同於其他疑似有 AI 鑿斧痕跡的論證架構,可讀出作者進行獨立思考的理路。一般經過 AI 潤飾的文句會有過度流暢的問題,而這篇文章讀起來雖然不夠通順、稍顯生澀,但生活化的鮮活例證,反而顯露出活潑的靈動性。加上論證一致融貫且具辨證性,特別是文章後半的論述乾淨漂亮,讓這篇文章完全滿足哲學論說文的要點。雖然嚴格來說,文章舉出的例證不夠有力,且後面論述不像前半部那樣舉出個人經驗或具體情境,而稍有不足,但整體而言,本文論證清晰且有舉例說明,加上文句生動、思路融貫等優點,獲得評審們的一致讚賞。

哲學論說文寫作的重點與寫作目標

論說文寫作的重點在於釐清概念、找出不同想法之間的邏輯關聯,並前後融貫一致地將自身的主張論述出來。另一方面,保持自身觀點的靈活性與切入角度的特殊性也很重要。當然,引用其他思想家的論點作為輔助,或可增加文章的說服力,但切記勿淪為複製貼上、或是為了裝飾而過度引用。

有評審也再次提醒,哲學論說文寫作的目標在於用自己的方式問題化一個特定的哲學議題,在此意義下,每個獨立的思考者幾乎不可能發展出完全一樣的論證。就這點來說,其實並不需要讀過很多哲學書、或是一定要引用哲學家的觀點才能寫出好的論說文,有能力發展出專屬於自己的哲學意識才是重中之重。所謂的知名哲學家,也都是因為他們發展出他們特有的哲學問題意識才青史名留。

另一方面,形構自己的哲學問題意識之餘,聚焦於如何說服讀者接受自己的論點,也遠比引用多寡更為重要。一般哲學論文引用思想家的理論或觀念主要是在這些已完成的論證之上做進一步的延伸討論或批判反省,以發展出自己的哲學問題意識。然而歷屆競賽以來,多數參賽者進行引用時,大都只是將這些理論作為自己文章的註腳,或更糟地當作「寫作文」的名言錦句。這不但都會讓論點失焦,更降低了論證的力度與簡潔性。總之,這兩種引用方式都無法幫助強化文章本身的論證合理性與說服力,而成為可刪除的文字。因為刪掉這些引用內容,完全不會影響到讀者對該文之論證的理解;同理,加上這些引用內容,也不會讓原本就結構鬆散的論證因此成立或提高說服力。因此,哲學論說文寫作的另一個目標就是要以他人可以理解的敘述,用合邏輯且經得起考驗(舉例或反駁潛在反對意見)的論證寫出來。

最後,舉辦了這麼多屆的哲學論說文競賽,有為參賽者帶來什麼好處或收穫嗎?從本屆進入決選面試之參賽者的回饋中可知,他們大多認為寫作過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知性上的挑戰,讓他們學習到很多。有些參賽者表示,就算最後沒有得獎,寫出哲學論說文也是一種個人成就。甚至有一些參賽者坦言,雖然文章完成了,但認為自己的想法不夠好,由此看到自己思維上的不足之處。就此而言,這場競賽可說是達成了目標——讓參賽者以哲學的方式,認識了自己。

來年也歡迎所有願意思考的青少年,透過參加臺灣青年哲人獎認識自己的想法,深入探索自我。

※本競賽感謝所有哲學新媒體訂閱會員的贊助,以及文化部的部份經費補助。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