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什麼會比無聊更令人感到存在的不安?」
-Jon Hellesnes (挪威哲學家)
「無聊」是一種文化現象。這樣說的意思,並非指沒有文化就不會有無聊的出現,而是說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無聊,或者說是厭煩這檔事越發成為人類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
透過幾篇與「無聊」相關的文章寫作,讓我們一起對無聊進行提問與探究,思考無聊背後所呈現之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無聊對人類而言有什麼可能的意義。
無聊,因為日子過得太好?
在進入無聊本身的議題前,讓我們先思考無聊為什麼會成為當代人急需解決的問題。如同文章之前所提到,無聊並非是當代突然出現的事情。即便是史前時代,以採集為主的原始人仍會有感到無聊的時刻,想像一下當他們採集完食物並滿足了基本的生物需求後,剩餘的時間還可以做些什麼?在洞穴裡面用動物的血亂塗亂畫?製造一連串高低長短音節?對環境不可解的現象提出說明?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羅素 (Bertrand Russell) 出版了《幸福的征途》,裡面有相當令人驚訝的結論:二十世紀歐洲許多建設都已經是完成式,相對而言,東方國家建設才剛起步,因此西方國家的年輕人很不幸,而東方年輕人則很幸福。
先不管羅素的說法是否有說服力,他的結論背後其實有個前提:「工作是件幸福的事情。」人類因為勞動帶來了金錢獲益,也因為能發揮自己的專長而得到相應的人生意義,在此前提下,工作幾乎被上一輩做完的西歐諸國,年輕人沒有辦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對下一代而言就變成了苦難。一個弔詭的情況出現了:
如果文明的發展是為了達到理想的幸福國度,為什麼我們越往前邁進,讓社會每個人都得以富裕後,結果卻對人類而言是不幸的呢?
無聊,因為時間太多?
哲學家國分功一郎的著作《閒暇與無聊》便以此為出發點,對閒暇和無聊進行仔細的推論與分析。功一郎在書中指出,當人類打造了現代富裕社會,我們便從中得到了餘裕。「餘裕」在這裡至少有兩種涵義:經濟上的餘裕與時間上的餘裕。當國家變得富裕,人類便能賺取超過生活所需的錢財,工作所賺來的錢財不只可以滿足生存需求,還能拿它進行其他活動,同時人類也因富裕得到了「閒暇」,意即什麼都不用做也沒有關係的額外時間。
看到這裡,讓我們先思考一個極端的類比:退休生活。一般而言,我們對退休的想像是不再需要工作,每天睡到自然醒,醒來以後想做什麼都可以的狀態,但實際觀察生活周遭發生的狀況,除了上述一類人外,也有不少每天醒來以後卻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情,最後無聊到死掉或者又跑去找工作做的退休族。
無聊,因為你的生命可以被各種多媒體填滿?
要回答此一問題,功一郎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和媒體的發展皆與此密切相關,而他所導出的結論是:當代人類的無聊感來自於資本主義對閒暇時間的榨取。
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特色是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把文化當成新的經濟領域。各種藝術活動不再是上流社會或貴族的專利,而是以大眾為導向的產品。製作大眾都能接受的作品,甚至取而代之帶領大眾的口味,讓消費者大量購買並藉此獲利,便是當今文化產業的寫照。換個角度思考,藝術如此,那麼其他的消遣和娛樂活動呢?當代的消遣,或者說娛樂活動其實也是被預先設定好的結果。
討論當代娛樂消費與資本主義不同的面相後,我們如何推論出無聊是來自閒暇時間的榨取呢?現在,讓我們回到羅素的預設。當我們說工作是件幸福的事情,其實我們要的不是工作,而是透過工作得到的幸福。如果可以不工作就能幸福也無妨吧?
當原本需要自己發展的喜好透過別人給予,換句話說便是:我們的閒暇不再是自己的閒暇,而是被商人所陳列,讓我們以為有得選擇的勞動。現代人的工作所得並非只為了生存,更多的是為了發展休閒娛樂。商人透過各種宣傳,看似提供休閒娛樂,實際卻是預先被設定好的消費選項。在多出的閒暇時間裡,你以為透過娛樂活動得到了幸福,但實際上並沒有;你只是滿足了商人告訴你的幸福,實則進行名為休閒的額外勞動。
無聊,因為資訊爆炸?
生活在網路發達的世界,「大量方便取得的資訊」便是額外勞動的代表作。額外勞動可以把它理解成「似乎有做到什麼,但其實什麼都沒有得到」的活動,想像一下在網路兩個小時的奮戰後,你看到了一堆感覺有用的零碎資訊,但實際結果是你並沒有得到休息,只讓大腦更加疲勞,厭煩感便逐漸產生。
其實也別不好意思承認,在你身上或多或少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因為接受資訊過於方便和快速的關係,當代人已經很習慣分分秒秒都有新的資訊,或者說當代人的腦袋已經無時無刻都在渴求著得到資訊(不管是否有意義)。在此情況下,「等待」對當代人並非是美德,而變成了一種不能忍受的罪惡。
在你使用手機和別人對談的時候,因為不能忍受對方回覆時的等待,你便切換到另一個程式,或者拿起另一台手機同時玩遊戲,而在玩遊戲的時候因為執行動作後需要等待,你又拿出了第三台手機執行新聞平台⋯⋯。這是當代數位化世界的常態,同時更凸顯了一個現象:不希望自己任何時刻處在不做事的狀態,希望自己空閒的時間充分被利用。但我們利用的方式卻是不斷吸收別人餵食的資訊,並在快速的資訊切換中感到無聊,不斷重新來過。
無聊,來自於現代生活
在上述的討論,無聊透過娛樂找到了和閒暇的接合點:閒暇是客觀的時間上的餘裕,而無聊則是處在餘裕下卻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情的反應,我們期待透過娛樂來忽略無聊,但娛樂卻是別人所給予,誤以為是自己主動選擇的額外勞動,也因此我們又對此一情況感到厭煩,並陷入了無聊的迴圈。在以勞動目的只為生存的環境裡,無聊的情況即便有,也會被其他的生存問題所取代,之所以成為問題,說穿了就是人類閒不下來,但同時又太閒,又被灌輸不屬於自己的幸福所導致的後果。
無聊之所以成為當代的問題,更根本的原因也許來自「我們總是想找點事情」、「沒事情做是不對的,是無法忍受的」。無法忍受的情緒可能以害怕或者是焦慮,甚至是憤怒的形式出現,但無聊的狀態一直都在,因此,我們想盡各種辦法想來逃避它,但逃避的方式卻仍以無聊作結。
假如讀者不覺得有說服力,且對無聊是什麼也沒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請讀者不要擔心;系列文章下一篇是關於無聊類型的討論,期望能協助你捕捉到無聊的更多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