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希達創立了「解構」(deconstruction),一種對文本和制度進行批判的方法,其影響力廣及哲學、文學、藝術及政治理論。他畢生致力於重新思考差異、語言與正義等核心哲學問題,即便其寫作風格獨特且富爭議,仍對二十世紀的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是「解構」(deconstruction)的創始人,這是一種批判文學、哲學文本乃至政治制度的方法。儘管德希達有時對「解構」這個詞的命運表示遺憾,但其流行表明了他的思想影響深遠,遍及哲學、文學批評與理論、藝術(尤其是建築理論)以及政治理論。除了批判,「德希達式解構」(Derridean deconstruction ) 還試圖重新構思劃分自我意識中的「差異」。然而,比重新構思差異更甚,或許也更為重要的是,「解構」試圖伸張正義。實際上,由於正義不可能完全達到,因而解構在這一追求上永遠不懈。
德希達將書寫自身生命視為一種與自我建立關係的形式,他的許多作品都帶有自傳性質。1967年(37歲時),德希達迎來了他的「奇蹟之年」,一口氣出版了三本書:《書寫與差異》(Writing and Difference)、《聲音與現象》(Voice and Phenomenon) 和《論文字學》(Of Grammatology)。在這三本書中,德希達引入使用了「解構」一詞,這個詞立即流行起來,並成為定義德希達思想的詞彙。從那時起直到現在,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在英語世界。它開始與一種被認為不合邏輯且不精確的寫作和思維形式聯繫在一起。德希達的寫作風格不僅促成了他的巨大聲望,也導致了一些人對他產生了巨大的敵意。他的風格常常更具文學性而非哲學性,因此更具啟發性而非論證性。
德希達進入法國高等師範學院研讀哲學之際,一群傑出的哲學家正嶄露頭角,包含德勒茲、傅柯、李歐塔、梅洛龐蒂、沙特、西蒙波娃、李維史陀、拉岡、列維納斯等人,德希達與這些法國哲學家之間多少有交流。那也是法國是現象學盛行的時期,他也曾研究過胡塞爾、海德格等關於現象學的作品,以及英國哲學家奧斯丁的言語行為理論。晚年的哲學研究焦點則放在政治與宗教。他曾在法國高等師範學院以及美國一些大學任教,1983年他開始擔任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哲學機構的研究主任,直至去世。
德希達的名聲幾乎達到了媒體明星的地位,有專門關於他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研究他思想的書籍與文章更是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