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哲學家,曾任牛津大學的道德哲學懷特教授。他對許多哲學領域都做出貢獻,包括知識、知覺、行動、自由、真理、語言,以及說話行動的語言使用。
J. L. 奧斯丁曾經是牛津大學的道德哲學懷特教授1。他對許多哲學領域都做出貢獻,包括知識、知覺、行動、自由、真理、語言,以及話語行為的語言使用。
奧斯丁的哲學思想中,對說話行動的區分——特別是他對「話語行為」 (locutionary act)、「話語施事行為」 (illocutionary act) 與「話語施效行為」 (perlocutionary act) 的區分——在此領域中具有經典地位。他討論知識與知覺的作品,讓他被定位在廣義的「牛津實在論」傳統之中。而奧斯丁對真理的研究,在「以真值條件來界定語句意義」的討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奧斯丁早期的研究興趣包含了亞里斯多德、康德、萊布尼茲和柏拉圖,他也受到 G.E.摩爾、約翰·庫克·威爾遜(John Cook Wilson) 和H.A.普里查德 (H.A. Prichard) 等人的影響。奧斯丁寫得少,正式出版品不多,其影響力大多來自其教學工作以及其他形式的哲學活動,如「週六上午」(Saturday Morning) 的系列討論會。他在 1955 年於美國哈佛大學的威廉·詹姆斯講座 (William James Lectures) 中的講稿,後出版為《如何以言語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成為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他在牛津大學的系列演講主題則集結出版為《感覺與所感覺的事物》(Sense and Sensibilia)。此外,奧斯丁翻譯過弗列格的《算術基礎》(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
奧斯丁曾在二次大戰期間服役於英國情報部隊,因其情報工作上的表現而獲得英國勳章、法國十字勳章和美國功績軍官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