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現場】翻譯德勒茲筆下的尼采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現場

翻譯德勒茲筆下的尼采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非文學類首獎得主講座報導
今年 1 月 14 日,位於台北的信鴿法國書店舉辦了 2019 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非文學類首獎得主的講座——《尼采》。這場講座是由「無境文化」總策畫吳坤傭先生主持,主講人為譯者王紹中先生,主題圍繞在德勒茲的兩本尼采的著作,以及華文翻譯如何與台灣讀者有所交會。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德勒茲筆下的尼采是什麼樣的尼采?在哲學史上對尼采哲學的研究又扮演什麼樣重要的角色?另外,身為華文讀者,你是否會對譯者的背景和翻譯歷程感到好奇?

講座現場
講座現場,左起為主持人吳坤傭,譯者王紹中(哲學新媒體攝)
今年 1 月 14 日,位於台北的信鴿法國書店舉辦了 2019 年【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非文學類首獎得主的講座——《尼采》。緣於疫情,講座延遲了 3 年。這場講座是由「無境文化」總策畫吳坤傭先生主持,主講人為譯者王紹中先生,其相關著作如下:具入門性質、德勒茲的《尼采與哲學》(1962)、《尼采》(1965)、 皮亞傑《結構主義》(2018)、合譯傅柯臨床的誕生》(2019)、塞荷《劇變的新時代》、傅柯《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2020)作品。

講座的主題圍繞在德勒茲的兩本尼采的著作。譯者以尼采、德勒茲,與讀者的三個角度出發,在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介紹德勒茲與尼采的關係,以及華文翻譯如何與台灣讀者有所交會。

《尼采與哲學》對法國社會的關鍵影響力

Gilles Deleuze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尼采所處的時代背景為德意志統一、民主國家興起之時,並受到資本社會世俗化衝擊。德勒茲則為戰後崛起思想家,經歷經濟黃金 30 年與戴高樂主政,也恰逢六八學運。尼采最先多被世人看作先知或是詩人等角色,一直到戰後才逐漸有納入學院教材的體制化趨勢,並在法國社會備受矚目,德勒茲也將尼采的思想作為授課內容之一。譯者接著強調,德勒茲這兩本系統化研究尼采思想的著作,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它們奠定了尼采在哲學中的定位,讓尼采被視為一個開創性哲學家。接著,譯者簡單地介紹德勒茲筆下尼采的哲學。他提到德勒茲將尼采視為批判哲學家,並以本體論、倫理學,以及虛無主義的各種角度分析研究尼采,讓聽眾對德勒茲的《尼采》有基本的認識。

同樣翻譯過傅柯著作的譯者也提到,從翻譯的過程他也看到傅柯與德勒茲的共同點。他們除了對尼采哲學的興趣之外,也不斷用批判解構和系譜學的方式發展自己的哲學思想。講座中譯者並沒有針對系譜學詳細說明,若要更加了解傅柯、尼采,與德勒茲的關係,哲媒有幾篇文章特別針對系譜學詳細著墨,可參見蕭育和的〈傅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以及夏逸平的〈多元與差異的哲學思考:尼采、傅柯與德勒茲論系譜學〉,文章中作者談論尼采的系譜學如何影響德勒茲與傅柯,並對三者的系譜學分別作詳細的介紹。

最後,譯者引用美國學者 Harcourt 所說:「沒有尼采我們無法思考德勒茲。」1點出尼采哲學對德勒茲的影響。相似地,若要更加理解尼采的哲學,研究德勒茲也是不可或缺的——譯者更直接引用〈多元與差異的哲學思考:尼采、傅柯與德勒茲論系譜學〉中法國學者 Schrift 針對德勒茲之影響力的說明

法國哲學學者 Alan Schrift 認為,有些尼采的法國讀者或直接閱讀尼采,或透過海德格與巴塔耶 (Bataille) 進入尼采,但所有人都被德勒茲 (Deleuze) 在 1962 年出版的《尼采與哲學》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所深刻影響了。

尼采與哲學
尼采與哲學,2021
譯者雖然只針對 Schrift 的說明輕描淡寫地帶過,若有讀完夏逸平這篇文章,讀者會知道 1960 年代後的法國社會受到德勒茲《尼采與哲學》的影響甚鉅,傅柯就是其中之一。這更凸顯出德勒茲、尼采,以及傅柯三位哲學家的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交互關係。

尼采在華文世界

講座的後半部,王紹中以譯者的身分說明尼采與德勒茲在臺灣和華文界的發展與關係,並為讀者提供一些閱讀翻譯作品的建議。

尼采在華文社會的影響力由梁啟超作為引入始祖。 30 年後,徐梵澄所著的《尼采自傳》是中國首度直接以德文翻譯尼采的作品。隨後,各出版社也出版多種尼采套書,其中也發展出多套華文界的權威性著作。譯者告誡讀者,在選擇相關譯作時,可以先了解譯者是根據哪一個原著版本、是否直接從原文翻譯,以及翻譯品質、翻譯年代等。若不是很確定,也建議搭配其他語言(特別是英文版本)閱讀。說到這裡,譯者也拋出以下問題待聽眾思考:尼采的中文譯本究竟能否產生扎實的尼采研究?還是說,中文始終只能作為過渡性的資料,哲學研究者終究得回歸原著?

結語

最後,當聽眾問到譯者為何在兩本譯作中選擇保留那麼多原文,並以括號標示於中文翻譯文字後面時,他謙遜地表示,譯本出版後幾年,他也認為這樣的標示可能有些太繁瑣,有多處想要修改的地方,甚至承認有因為法文歧異而翻譯錯誤的部分。他說明其本意在於想要保存原著某些特定詞彙的精髓,但過度頻繁地用括號保留原文,大大影響了讀者(尤其是不熟悉法文者)的閱讀順暢度。我想,或許這就是翻譯(尤其是哲學書籍)為什麼特別困難的地方吧!但這種必然面臨的取捨也顯示出譯者在推敲字句意義、找尋精確到位的中文文字的漫長過程,需要多大的耐心、細心,以及對翻譯主題的興趣與了解。

  • 1. One cannot think Deleuze without Nietzsche.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1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