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句話惹毛 XX 大賽」的活動在臉書上熱門了起來,短時間內就讓許多有共同學歷、背景或身份認同的臉友陷入發文/推文的熱潮。部份是出於有趣、部份是出於好奇,哲學新媒體在 8/21(四) 下午一點半,透過臉書專頁的「活動」(event) 功能發起了「一句話惹毛哲學人大賽」公開活動,看看有哲學人背景的臉友們會有什麼反應。活動的規則相當簡單:
請寫下能夠讓哲學人瞳孔瞬間放大、火氣急速上升,火箭嘴砲立刻上膛的一句話。
一句話惹毛 XX 人正夯, 哲學新媒體當然也要來玩一下。
順便提醒大家,我們在 8/30 下午兩點是真的有辦公開聚會的活動喔。聚會時我們將會票選聽來最能夠惹毛哲學人的一句話。
在一開始,哲媒的臉書小編向自己的 125 位臉友發出活動邀請,並且發出第一則「惹毛文」當作範例:
理想是一回事,現實是另一回事兒。1
幾分鐘之內,就開始看到幾位臉友們開始響應活動,發出十足挖苦哲學人又引人發噱的貼文。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之內,臉書小編還很負責的一一回覆貼文或做出評論。但到了當天晚上之後,參與活動的人數開始爆炸性地成長,貼文數量密集增加,超出了原本的預期。2哲媒記者認為這個活動的熱度與效應反映出了哲學社群的某些現象,開始蒐集資料以撰寫報導。
在活動發起的四天之後(8/24 ),根據臉書提供的簡單統計報表,共有近 3 萬人在臉書平台上看到了活動連結3,有 7 千人造訪活動頁面,其中有 700 人參與活動(發文、評論或按讚)。對名氣不大、粉絲成長率不高的哲學新媒體來說,這些數字相當地驚人。
記者蒐集了四天來的每則「惹毛言」以及其按讚數、評論數,在汰除沒有按照活動規則或者沒有任何迴響的發文之後4,總計活動產生了共 384 句的發文,9,330 個讚與 1,024 則評論。(這些數字仍在持續增長中,本文僅以活動發佈後四天內獲得的數據做計算與排序)
如果以按讚數來排名個別的發文,是由林從一拔得頭籌,短短六字的貼文獲得了 1,886 個讚,超過總數的五分之一 (20.2%)。第二名則是朱家安的發文,獲得 1,073 個讚,超過總數的十分之一 (11.5%)。第三名之後的按讚數與前兩名差距過大,僅佔總數的 3.6%,不列入個別評比。5
林從一:你轉系沒過喔。6
朱家安:你們雞蛋糕怎麼賣?7
如果以發文引起的回應數來排名,則是以郭柏宏奪得第一 (80 則,佔 7.8%),紀金慶排名第二 (78 則,佔 7.6%),林從一的同一則發文則排名第三 (48 則,佔 4.7%)。
郭柏宏:當代歐陸沒邏輯,英美分析沒深度,當代法國哲學沒基礎,士林哲學教條,古典德國哲學古板,中國沒有哲學。8
紀金慶:我超歡哲學雞蛋糕的。9
郭柏宏的貼文引發了一連串哲學人熟悉的、關於哲學內部派系劃分的戰文與討論。而紀金慶的貼文則意外的引出了朱家安的公開回應,主題從表達對「哲學哲學雞蛋糕」的品味好惡發散到「XX 普及工作的實然與應然」等相關議題。林從一的貼文則讓相當多哲學學生回應表示「中肯」(而林從一後來在臉書上表示,該文的按讚數字多到令哲學教育者不禁感嘆)。
為了解臉書上的哲學人看重「哲學人」這個身份的哪些面向與其重視程度,我們將內容相近的發文做簡單的分類並根據類別來統計發文的數量。結果可見本文最後的附錄圖表,以下先說明比較難以從分類名稱看出分類原則的項目。
由於篇幅限制,記者在此僅列出數量最多的前三名「惹毛言」作為代表:
這類的發文最多,以按讚數與評論數列出前三名代表句子:
我很喜歡看葉教授的心海羅盤耶!
哦,我也好喜歡哲學。我喜歡唸 OOO 的東西,他的文章好有深度。
所以你們有讀米克斯的主義嗎?
哲學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主要可分為兩種:「那你畢業之後要做什麼工作?」(禮貌版)、「讀哲學是能幹嘛?」(直接了當版)
啊你講了這麼多以後到底可以幹麻
哲學系畢業能幹嘛?
你畢業之後要幹嘛
基本上是結合前兩者的大宗問題/誤解,例句:「你唸哲學哦?那你一定會看手面相/星座/通靈/風水/神棍/易經/紫微/做法......」
那你會算命和看風水囉
你唸哲學哦?那你一定會看手面相還會做法!
你們上課是不是都在算命呀?
從以上的資料分析,記者認為這次的「一句話惹毛哲學人大賽」線上公開活動有幾個重點值得觀察。
第一,在一般的印象中,除了少數教授、網路名人之外,哲學人甚少公開表達自己對「哲學人」與「哲學系學生」的身份與認同10。這次的「一句話惹毛哲學人大賽」能吸引那麼多人在同一個場合以實名、露臉的方式參與活動,顛覆了這樣的印象。這或許顯示出哲學人(尤其是學生與畢業生)需要一個有別於論文發表會、研討會等少數人參與的活動類型與場合,才有更多的機會彼此交流、形成社群。
第二,以發文類型的數量以及回響程度來看,讓哲學人最在乎的事情有以下幾項
這七件會「惹毛」哲學人的事情,部份可歸因於社會環境與歷史因素,例如一般大眾的誤解、專業工作稀缺、人文學科弱勢等等。但也有部份或許是哲學人自己要負責的:自己或許因為成就壓力或避免歧視而不認同哲學人的身份,或者以對話方無法理解或接受的方式(術語、炫技、嘲諷)去辯護自己的認同與專業。如果要減少一般大眾對哲學的誤解、歧視或輕視,哲學人似乎也要反省一下到底哲學社群和自己平常是否有做出什麼實質的貢獻。
本次大賽除了是一個表達不滿的活動之外,實質上也讓哲學人透過自嘲而達到某種自我療癒。除了願意「露臉」之外,在這場活動中其實可以看到許多人在抒解不滿與抱怨之餘,提出了許多有創意的「神回應」,展現了屬於哲學人的自信與機智。這場活動也不經意地讓了許多未曾謀面、但對哲學有理想與熱情的人彼此相遇,碰撞出許多平常不容易看到的智性火花。哲學人在這次的「臉書負面能量正常釋放」之後,是否有機會開始累積正面能量、形成跨越派系的社群意識呢?作為一個哲學人,記者由衷希望答案是肯定的。
2015/8/21 - 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