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現場】關於正義,我們正確解讀了嗎?「另眼看學術」講座系列報導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現場

關於正義,我們正確解讀了嗎?「另眼看學術」講座系列報導

2017台北國際書展中,有一場講座談的就是正義這個概念的內涵。這場由臺大出版中心主辦的講座,請到《古希臘正義觀》的作者,徐學庸教授主講,由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鄭凱元擔任主持人。在《古希臘正義觀》這本書中,徐教授仔細爬梳了從荷馬到亞里斯多德時代(西元前八世紀至四世紀)的作品中,關於正義的多種觀點,並主張「正義」的意涵會隨著使用此概念的時代與精神脈絡而有所變化。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正義」是現代民主社會中的重要價值,但是「正義」的實質內容為何?正義指的是制度或程序的性質嗎?若不是的話,那正義還會是什麼樣的東西?而若是的話,那麼什麼樣的制度或程序才是正義的呢?由誰或什麼樣的判準來決定?
「關於正義我們正確解讀了嗎」座談會的主題書《古希臘正義觀》。(哲學新媒體攝影)
2017台北國際書展中,有一場講座談的就是正義這個概念的內涵。這場由臺大出版中心主辦的講座,請到《古希臘正義觀》的作者、台大哲學系教授徐學庸教授主講,由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鄭凱元擔任主持人。在《古希臘正義觀》這本書中,徐教授仔細爬梳了從荷馬到亞里斯多德時代(西元前八世紀至四世紀)的作品中,關於正義的多種觀點,並主張「正義」的意涵會隨著使用此概念的時代與精神脈絡而有所變化。在對古希臘正義觀進行文本分析後,他認為,當代政治倫理生活中要實踐正義必須建立在幾個重要元素上。1
徐學庸教授在「關於正義我們正確解讀了嗎」的講座中侃侃而談古希臘正義觀。(臺大出版中心提供)

由於這本書算是專業哲學著作,一般沒有哲學背景的讀者可能不好親近。在這場講座中,徐教授試著用比較親民的方式,向在場聽眾介紹他從 2007 年到 2016 年間2對「正義觀」的部份研究成果。

「正義」怎麼理解呢?

主持人鄭凱元在講座一開始就提到,「正義」這個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常被用到,然而它的真正意涵為何,能說清楚的恐怕沒幾人。《古希臘正義觀》這本書就從西方倫理學及政治哲學的文化傳統中來談正義的內涵,能夠作為我們掌握正義之意涵的線索。

講座主持人,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鄭凱元。(哲學新媒體攝影)
因為講座時間的關係,徐教授選擇從古希臘詩人,赫希俄德的作品《工作與時日》,作為切入點來簡單帶出古希臘人如何看待正義,並依序說明他們在倫理生命和政治生活上如何實踐「正義」,而這又能給當代的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要了解古希臘的正義——Diké 3——之意涵,我們可以從與其相對的另一個概念——Hubris,也就是也就是放肆(不正義)的概念著手。

徐教授先從 "Hubris" 這個字的使用脈絡解釋起,這是一個古希臘常見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概念,它通常伴隨著對個人、法律運作產生負面影響的意涵。它有不當對待對象(人、自然或事物)、失序、踰矩的意涵;對比來說,正義 (Diké) 就是合於規矩、秩序、節制(靈魂有序)、以及基本法度的存在,也就是適切合宜地對待他人或事物。這個希臘字的字源有展現證明劃定範圍不能為所欲為的意思,完全相反於 Hubris。

我們能從語言使用脈絡看出這組希臘字彙的豐富意義。舉例來說,赫希俄德曾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在他的詩作中,透過描述了他與兄長沛爾賽斯爭奪遺產的事件來顯現對「正義」的看法。在這個描述裡,他的兄長透過「送禮物」的方式請法官進行仲裁,而仲裁結果將原本應屬於赫希俄德的家產,判給了他的兄長。

在這段詩句的描述中,赫希赫德表達了正義在三種不同層面上的影響。其一,赫希俄德蒙受了財產上的損失,因而對他個人造成了困擾;其二,法官判決不公則是司法不彰的顯現;其三則是這整個事件顯現了放肆 (Hubris) 的橫行、將使城邦失序。徐教授指出,我們可以透過這段文本看到文明社會與正義的關係:正義牽涉到個人、團體和城邦整體。當正義出現,將會使個人財產獲得保障、司法公正、城邦有序,反之則財產不保、司法不公、城邦失序。

徐教授特別強調,這種觀點在倫理學和政治哲學上是一種目的論式的幸福觀和正義觀。因為假若我們能對正義有所尊重和敬意,則我們能獲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使正義和個人幸福之間產生關聯性。當正義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維持、個人幸福生活的擁有時,傾聽正義就成了人的義務。

正義之源頭的爭辯

赫希赫德這種論及個人、司法和城邦的正義觀影響到後世對正義的理解,也帶出了正義之源頭的哲學爭論。由於在他的詩作中,正義以正義女神的形象出現,並強調我們善待或不善待祂,會給城邦帶來繁榮富庶或衰敗貧窮的結果,因此正義與宗教自然有關。4同時,財產之爭也指出正義跟風俗法律制度有關。這使得正義源頭的說明產生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主張正義出於自然 (phusis)、另一種則主張出於約定俗成 (nomos)。
2017台北國際書展「關於正義我們正確解讀了嗎」講座。(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提供)
約在西元前五世紀左右,這個哲學論辨進入白熱化。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他們強調正義根植於人性,是一普遍、絕對的判準,可以形成普世的理解。另一方面,詭辯學派的哲學家,如普羅塔哥拉斯,則認為正義是後天習得的技藝,因而會隨者風俗習慣而變動、是約定俗成的。譬如,若是在寡頭政治中,所謂的正義就會與擁有財富的多寡有關;而在民主政體中則會關聯到平等。因此不同社群所支援的正義內涵差異會很大,而不具有普遍和絕對的判準,正義因此建立於主觀、相對的基礎上。每個城邦因風俗文化、法律制度有所不同,而體現不同的正義。

將正義建立在「自然」還是「約定俗成」上分別會導致不同的正義觀。主張前者的哲學家會認為在不同文化中我們都可以找到正義的共通判準、放諸四海皆準,但後者則認為不同政治體制和文化將產生相應的正義標準,因而採取相對主義的方式來解釋正義。這就是為何正義的意涵會有論辨。徐教授說,從哲學史的發展來看,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正義觀是佔上風的,但現實生活中不一定如此。不管如何,學術上這都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對當代的啟示

徐教授說了這麼多古希臘正義觀的內容,並不是要讓大家以為「正義是什麼?」沒有一定的答案。他認為對古希臘正義觀的分析,可以讓我們對當代的正義之實踐獲得一些反省。徐教授指出,我們可以發現,古希臘的正義觀和宗教、自然運作、人性、法律、風俗習慣都有關連,這顯示正義其實是一個統包 (whole package) 的概念。換言之,不能說一個人在宗教上可以是正義的人,但在人性上卻不是正義的人。我們只能完整地成為一個正義的人。

「關於正義我們正確解讀了嗎」講座由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鄭凱元(左)主持、徐學庸主講。(哲學新媒體攝影)
徐教授認為,古希臘人想傳達出的是,若我們要過得正義,正義要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性格狀態,才能確保我們在行為上做出正義的行為。而這就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不斷強調的,譬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就指出,一個正義的人不可能不敬神、不可能不知道自然運行的道理、不可能不知道城邦整體的運作怎麼樣才善。不可能有所謂部份正義的人,我們只能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成為正義的人。屬於正義的人,是有能力對整體生命——包含我們自己以及對我們環境周遭——進行關照、給予萬事萬物應得的東西,正義因此牽涉到萬事萬物。

希臘正義觀與東方正義觀的交會

徐教授的短講就結束於指出正義作為生活態度或生命狀態的面向,接著主持人宣佈還有 10 分鐘左右可以開放現場聽眾提問。他率先問說,古希臘正義觀算是西方的概念,今天談的正義觀,跟東方流行的包青天式正義觀來比較,希臘的正義觀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中,由臺大出版中心舉辦的系列講座,「關於正義,我們正確解讀了嗎?」,由徐學庸(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古希臘正義觀》作者)主講,現場座無虛席。(2017年2月12日,哲學新媒體攝影)

徐教授回應說,他直接想到的是柏拉圖的觀點。柏拉圖曾一直強調立法者的重要,因為雖然一個城邦最重要的是法律的確定,但法律必須要由人來操作,所以柏拉圖認為沒有所謂完美的法律,但我們可以寄望有道德的人去操作法律。

從這個角度來說,古希臘人也會認同東方正義觀的內涵,譬如法律的訂定要盡可能完備,但法律要與時俱進則要透過有德之人來執行和監督,才能避免法被扭曲和誤用。而這也跟前面所談的「正義 」(diké) 之意涵是相近的:強調法律的適切合宜、運作和執行的適切合宜。追根究底來說,正義的關鍵並不在法本身,而在執行法的人的性格狀態上。

有一位聽眾問說,他認為希臘的正義觀是內心的東西,而對波斯人等外邦人則是外在的;另一方面,對中國來說有正、義的差別。若正義是一個普世的概念,那麼中國的「正義」和希臘的「正義」,在意思應該沒有差太多,我們在使用「正義」這個概念時,是否有需要特別區別出希臘的正義觀和中國的正義觀呢?

徐教授指出,原先「正義」有行為符合規範的意涵,這在東西方來說並沒有什麼用法上的不同。但是西方的正義概念,在西元前四世紀之後有一個道德心理學的轉向,因而在希臘文化的脈絡中產生特殊意涵。因為正義在此觀點下牽涉到靈魂的和諧永續等內涵,就和東方思想非常不同了。所以我們在處理某個斷代或是哲學家思想時,要小心使用語言,及語言背後的文化脈絡,需要考慮當時不同思想文化內涵的細緻差異。

古希臘正義觀與當代社會的交會

另一位現場聽眾提問說,在了解了正義概念的演變和定義後,這在什麼地方上可以幫助我們現代社會的爭辯,譬如同性婚姻的爭議,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去了解這個議題嗎?

講座結束後,臺大出版中心安排了讓作者與讀者互動的簽書會。(哲學新媒體攝影)

徐教授首先回應說,他不處理個別案例的問題。不過在希臘文化中,同性戀從來不是問題——雖然古希臘人沒有想要立法去保障婚姻,但城邦運作並未因此產生問題。他認為,從剛剛的討論能給我們的重要概念就是,身而為人要懂的尊重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這是很基本的概念,因為只有當人跟人、人跟事物之間,彼此尊重,才有可能繼續下去。

幾年前席捲全台的桑德爾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也談正義觀。當代正義觀的核心和爭論放在效益(功利或福祉的最大化)、自由(尊重自由選擇)、以及共善(培養美德與思辨共善)5古希臘正義觀則基於對萬事萬物之合宜性的標準,除了將「正義」關聯到財產、法制、社群之外,亦會關連到德性、宗教、幸福等等的概念上,顯現了古希臘正義觀的豐富意涵。

這場座談,吸引了將近 50 名聽眾參與,現場不僅座無虛席、連地上、走道都塞滿了專心聽講的聽眾。現場與會者經歷了一場橫跨千年、從古希臘到當代、從西方到東方,關於「正義」的洗禮。這場講座就在徐教授精彩的短講、聽眾的問答、會後觀眾意猶未盡持續追,以及簽書會活動中圓滿結束。

臺大出版中心在講座現場展出了一系列的哲學專書,包含當日講座主題的《古希臘正義觀》。(哲學新媒體攝影)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