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新媒體的小英於 2016 年 7 月 25 日赴港期間,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採訪了兩位香港朋友,分別是 Taylor (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公共事務倫理學碩士生)以及安然(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生),希望透過訪談香港哲學人來理解香港哲學發展的情況。
學習哲學的背景
安然談到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性格使他對哲學產生興趣,其次是他成長於宗教環境,讓他有機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死後世界?」等等跟哲學有關的問題。這些因素促使他走向哲學。
Taylor 說自己是基督徒,一直都知道宗教和哲學是分不開的。但現在這個時代,他看到哲學和宗教有很多分別:以前宗教和哲學是朋友,但現在好像兩者被一些哲學家認為是敵人。所以他會去思考,宗教和哲學是否真的那麼敵對?喜歡哲學的人就沒有宗教?有信仰的人就不理性嗎?當他在學校研讀社會學和文化研究時,對他的信仰造成很大的衝擊。因為這些理論,如傅柯的觀點,告訴他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而這很明顯跟他的宗教有衝突。這讓他去思考是否真存在有一套絕對的價值觀?還是所有事情都是相對的?他思索這些問題很長一段時間,希望透過哲學來了解事實到底是什麼。
香港的哲學環境
安然說,香港是一個金融社會,比較偏向工具性的思考,總是會問一件事有沒有用。因此在香港很少人會去念看起來沒有用的哲學,多數人會選念商科——某些院校的哲學系甚至面臨倒閉的風險。他認為香港的人文和文化氣息比較少,網路上有關哲學的資訊也沒有台灣多。
雖然如此,香港是有一些教授會在網路上寫部落格文章,如王偉雄教授的魚之樂、也有哲學系所的畢業生分享對哲學的體會,如阿捷的正心誠意網站。此外也有一些網路節目,如輕哲學。這個節目會邀請老師分享不同的題目,如愛情哲學,藉此讓一般大眾了解哲學是什麼。還有一些討論區,如李天命的網上討論區。但像是哲學報導、哲普性的文章、漫畫這類的就比較少了。
香港的學術哲學發展現況
Taylor 分享了香港哲學學院的發展現況,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都有哲學課程或學程。香港城市大學雖然沒有哲學系,但有教授倫理學的東西。他認為香港的哲學圈很小,對他來說,哲學是很有門檻的學科,只有有興趣的人才會研究的一門學科。
不過他對哲學在香港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因為他有在外面上一門民間課程——當代歐洲政治哲學,課堂都被擠爆了,但上課時卻非常安靜:每個人都非常專注聽老師說話。他覺得這是好跡象,雖然香港是一個金錢掛帥的地方,但還是有一群人對哲學是有濃厚興趣的,想透過哲學這個進路來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探討在香港的特殊政治環境下還有什麼出路。
對哲學的看法
安然認為每個人都會追求人生的意義,他形容說這是「每一個人身體裡都有哲學的基因」,但是我們會因為環境的關係侷限了我們對哲學的看法。他認為每個人都會發問,對人生有一些問題,像康德曾問的那四個問題:「人是什麼?我希望什麼?我應做什麼?我能知道什麼?」。雖然有些人會說哲學沒用,但他覺得哲學能幫我們思考「活著有何意義?」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哲學特別有用途、特別有意義。所以他認為如果哲學能夠普及化,可以重拾每個人小時候的好奇心、令我們活得更加有意義。
Taylor 則提到,成熟的民主社會應該是不管有多不同意對方的看法,也要讓這些聲音都一起呈現出來,而不是在公共空間打壓這些聲音。我們可以在這些共呈的聲音中去選擇我們自己認為最合理的價值觀。但他發現,在香港哲學界、或者整個社會氛圍,宗教很不受歡迎。他覺得不必要這樣,所以他希望跟哲學新媒體的聽眾和觀眾說:大家可以留意當中的觀點到底是怎麼樣,而不是道聽塗說、盲目地接受了某學派或其他人的批評。
給喜歡哲學的朋友們
從安然與 Taylor 的訪問中,我們大致了解了學術哲學在香港的大略概況,以及哲學目前在香港發展的近況。
最後,Taylor 給喜歡哲學的朋友的一句話是「哲學,勁揪!」;安然則希望台灣和香港兩地喜歡哲學的朋友可以多交流、繼續為推廣哲學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