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現場】「新世紀的哲學傳播與推廣」論壇報導(上)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現場

「新世紀的哲學傳播與推廣」論壇報導(上)

哲學新媒體應台灣哲學學會的邀請,於 2015 年例行年會,籌辦了一場「新世紀的哲學傳播與推廣論壇」。論壇於 11 月 8 日下午在台大哲學系舉辦,吸引了超過七十人參加。與會者包含台灣和香港的教授、哲學系所的研究生、大學生、畢業生、以及關心此議題的其他系所學生與一般人士。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哲學新媒體應台灣哲學學會的邀請,於 2015 年例行年會,籌辦了一場「新世紀的哲學傳播與推廣論壇」。論壇於 11 月 8 日下午在台大哲學系舉辦,吸引了超過七十人參加。與會者包含台灣和香港的教授、哲學系所的研究生、大學生、畢業生、以及關心此議題的其他系所學生與一般人士。

論壇由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主任杜嘉玲主持,邀請了目前正從事哲學推廣的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哲學星期五臺灣哲學諮商學會沃草公民學院簡單哲學實驗室里山咖啡哲學新媒體等單位來分享他們的理念與推廣方式。1

主持人表示,她一聽到「新世紀」三個字就馬上答應主持,完全沒注意到後面的「哲學傳播與推廣」這幾個字,引發一片笑聲。輕鬆地開場之後由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常任理事吳豐維教授(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打頭陣與談。

致力於高中哲學教育推廣的「PHEDO」

Phedo2的第一屆會長是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成立至今已經兩年了。行動主體除了大學教授外,多為高中老師、藝文人士。多數組織成員原先並不熟識,純粹是因為共同任務——高中哲學教育——而聚合在一起共事。

組織緣起主要是受到香港一些社運現象的啟發。他們發現香港的高中生能夠自主地組織動員舉行活動、辦讀書會。加上很多留歐成員看到哲學教育對歐洲文化造成的影響,因此他們認為台灣的年輕人也應該要有更多的思想養分。
吳豐維介紹Phedo的理念與成立過程。

從這個角度出發,哲學流派的爭論就變得無謂。Phedo 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將哲學傳佈給年輕人,幫助他們進行獨立思考。也因此,該組織是從最廣義的方式來定義哲學,而不直接透過讀哲學經典來教高中哲學。從組織舉辦之哲學營隊的講師背景並不限於哲學系所就可看出這點。

他們的推廣模式著重問題引導的思考,主要借鏡哈佛大學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教授的授課方式。Phedo目前的例行活動有高中哲學營隊3、講座4、廣播節目5和高中實驗課6

雖然Phedo 是把「哲學」當成是社會運動來推廣,但讓高中生去念哲學系並非他們的目標之一。他們比較希望透過哲學的推廣,讓高中生更瞭解哲學,來減少大學哲學系學生的轉系問題,讓真正喜愛哲學的高中生進入哲學系。

Phedo的自我定位是從體制外來推行高中哲學教育,他們相信這樣的投資報酬率是最高的;而將哲學課變成正規教育體制並非現階段的組織目標,因為他們認為目前台灣哲學師資不足,硬推制式哲學課恐怕只會讓哲學課淪為「基本文化教材課」,讓哲學失去魅力。

不談哲學(?)的「哲學星期五」

「哲學星期五」由創辦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沈清楷代表。他提到哲學星期五算是最廣義的哲學推廣單位,甚至有時還會被嘲諷說「哲學星期五不談哲學」。沈清愷以「存在」的類比闡釋組織的理念。哲學中談的「存在」是最大的「類」概念,因此討論「存在」時常會變得很空洞,而不像在談存在。「哲學星期五」和「哲學」的關係,就類似於存在概念與存在之間的關係。

沈清楷介紹哲學星期五的理念與發展過程。
組織緣起是因為一些學成歸國的哲學教授發現台灣沒有合適的場合可以聊哲學,因此興起舉辦哲學星期五的計畫,至今已經邁入第六年了。7他們是一個組織較鬆散簡單的非營利志工團體,一開始多為哲學人、後來有社運、教育、倡議……等不同背景的人加入。目前在台灣有 16 個、美國 4 個、荷蘭 1 個,共 21 個據點。8

哲學星期五的基本原則是不做商業行銷和推廣、盡可能替沒有權利、沒有資源的人或單位發聲、讓純粹的思考過程帶領哲學的想像、促使公民論壇形成。他們認為學院內已經有很豐富的哲學討論了,但他們發現在台灣,立場不同的人通常都還沒開始談就相互敵視,因此哲五希望提供了一個場合讓不同立場的人交流、致力於營造台灣公民社會的氛圍,並透過不斷去中心化的方式來達到此目的。

去中心化的過程可以分三個層次來看,首先是經營的去中心化,原本的創辦者會慢慢退出讓其他人來經營;其次是地方化,讓各地的哲學星期五不斷出現、再來是討論議題的多元廣包化,他們會盡量去做沒人做、去談沒人談的議題。9雖然這些非主流議題看起來也不和哲學直接相關,但他們卻認為值得傳播。哲五的另一個特色是不管與會者多寡都要進行自我介紹,因為他們相信自我本位是不必要的,而每個參加的人都有值得他人學習的地方,透過自我介紹更可能促進溝通和交流。

2015年8月13日,哲學星期五在泰順街60巷11號地下一樓舉辦了第一場活動,主題是《自殺》。
因為哲五的這些理念,他們經營組織的形式非常自由、據點的擴充也不需要效益評估、更沒有成本考核,採取類似「自然農法」的方式經營,簡言之就是不從資本主義的角度來推廣哲學,抱持著就算有一天倒掉也沒關係的心態在經營。但是幾年經營下來,他們發現台灣民眾對哲學是充滿期待和想像的,雖然他們並不清楚那是什麼。這造成談硬哲學的主題時,人數總是爆滿的現象。

各種政治團體、NGO 組織也會為了各自的特定目的而參與哲五的公民論壇推廣。此外,活動也常因碰巧配合時事而造成話題。像是請到旅美中國作家陳破空要來談「面對紅色霸權,台灣如何轉身?」就巧碰「馬習會」。這些因素都造成不刻意經營的哲五能夠存活至今。

哲學人的社會服務—哲學諮商師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由秘書長李惠美進行介紹。她提到,哲學諮商在 2004 就已經開始進行推廣,2011 年成立學會,主要由黎建球等人發起。李秘書長表示,哲學本來就能以各種方式實踐在社會中,長年擔任老師角色的黎建球教授開始去思考,如何讓以哲學為專業的學生可以運用所學實踐於社會中,讓他們在工作上取得平衡。哲學諮商就是他們認為的可能出路。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秘書長李惠美簡介哲學諮商的理論基礎與社會實踐。
她指出,哲學諮商是一種將哲學實踐於生活中、以幫助人們面對生活的方式。由於大家對「哲學」的定義、想法和闡釋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所以哲學諮商採取對「哲學」的最廣定義,因而利用哲學幫助人們的哲學諮商就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產生。簡言之,它就是在發揚哲學的原初目的,模仿蘇格拉底在街頭上透過問話的方式,幫助人們發現真理那樣。

哲學諮商有幾個基本預設。首先是人人都有理性能力進行自主思考、談論哲學。若理性想通了,問題就解決了、自己也成長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會遇到困難,但並不代表一定有病,因而可以有除了心理諮商之外的解決方式。此外,藥物治療並不能代替人思考,也就無法解決思考扭曲的問題。從這裡來看,哲學諮商並不是只是恢復、療癒的功能而已,它還包含個人成長的性質。

哲學諮商師就是使用哲學式的探究,幫助諮商者進行自己的思考,讓他們可以進一步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此意義下,參與諮商的雙方是合作關係、互為主體的,並不是哲學家自己想通就好,必需要讓哲學家的理解成為對方的理解,才能真正解決對方思想上的問題。

諮商師因此也必須有將哲學理論轉化為一般語言的能力。純粹的哲學語言是無法讓對方理解的,只有諮商師對深刻理論的充分瞭解之後才可能用普及化的方式進行對談。因此哲學諮商是有特定方法論的,並非單純地與朋友聊天,而是有意識地使用哲學能力的教學活動,必須能順應來談者的需求以進行深刻的哲學式談話。

目前哲學諮商已應用在社會服務上,用來處理婚姻、失親……等人生意義的實務問題上。服務的對象有年長者、兒童、青少年、一般人士等等。在此意義下,哲學諮商是提供哲學於社會實踐的一種可能性、是在從事「社會服務」。

研究生的哲學普及推廣

知名部落客朱家安則代表簡單哲學實驗室與沃草公民學院發言。朱家安提到,他從二十歲開始,就曾嘗試很多在台灣社會中介紹哲學的不同方式,他這次要介紹的是,少數還留存下來的其中兩種方式。

簡單哲學實驗室

簡單哲學實驗室一方面希望推廣哲學,另一方面也希望培養未來可以繼續從事推廣哲學的人員,因此是以學生為主體——中正、台大和清大一些研究生和大學生——組成的學生團體。

朱家安代表簡單哲學實驗室與烙哲學,介紹其推廣成果。
他們從 2009 年開始舉辦一些哲學講座和哲學營隊。六年來嘗試過「出賣高潮」等議題,藉由這些議題讓大眾知道哲學人的想法和一般人是有重疊的。2013 年,他們則開始轉型為成年人的哲學營隊,目前參與過的人數已超過 700 人。

簡單哲學實驗室從一開始接受補助、不收活動費的方式開始營運,目前已經可以自給自足,而且報名額滿速度六年來,已縮短了三分之一,能在十幾天就滿招。這是沒有任何行銷費用就達到的成果。他分析這是因為成員中有一半寫在部落格,而他們寫的部落格可以吸引對社會上對哲學有興趣的人來參加活動。 靠著這些寫作聲量和口碑宣傳維持了組織營運。

哲學人的公民實踐——烙哲學

朱家安目前也是沃草公民學院的主編,該公司非常重視人文普及,因此投入經費發展烙哲學的業務。它是基於朱家安個人的寫作經驗所打造出來的寫手培育計畫,希望能藉此達到多人投入哲學寫作的互助寫作會。

寫作流程上會有透明審稿機制來協助寫手完成寫作,接著公司會協助文章的行銷工作,像是殺人標題、文章插圖、圖解說明等等方式包裝這些哲學文章。主要利用社會議題來行銷哲學。這是利用社會議題行銷哲學的創作形式,可以讓一般人更容易瞭解、更有機會去接觸哲學。目前他們有 21 位寫手,已經刊出 56 篇文章。

哲學的空間——里山咖啡

偉恩咖啡部落客洪偉則分享了創辦里山咖啡的心路歷程。

他看到台灣的公共討論有淺薄化的問題——只想辯倒對方。而他也因為與網友當面討論的經驗,讓他發現見面討論與網路討論的差異非常大。里山在這個脈絡下試圖提供一個讓知識份子堅持自我立場但同時又可以見面對話的環境,也就是營造「溫柔對立」的場域。因此在機緣下與朋友一起集資創立了里山咖啡。

里山咖啡創辦者洪偉介紹里山的經營理念。
「里山」是從日本來的字,意指一個都市和鄉村中間的緩衝帶,一個發展但不破壞、緩慢共生的地區。這和里山想要保持對立但不衝突的理念相合,他們希望在台北提供一個讓各種思潮共生的場域。

他們並不認為里山所經營的這個小空間可以立即改變什麼,但他們相信人們在里山互動之後會真正改變什麼:「人」才是里山的核心和契機。他們希望小環境的經營能讓想進行公共討論的人得到回饋和滿足。里山已經承辦了許多哲學推廣單位的活動,像是殷海光基金會的、哲學星期五、烙哲學與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聚會。

洪偉也分享了他創建里山時的兩個哲學實務經驗。他認為哲學探究本質的習慣幫助他找到創造的可能性。譬如,「共生」的意含在不斷探問下而形成里山咖啡的經營理念。在政治中心的台北,里山自我定位為人文思潮的落腳處,來落實共生的意義。公共空間的經營方式也是因為反省到不可能中立而闡釋為「鼓勵公共討論的空間經營者」。也因此和里山合作的單位並不一定都理念相合。這些相關的經營理念,都必須透過哲學反省來產生。

洪偉從這些經驗體會到哲學訓練可以讓他掌握對方的論點、澄清論點、促成進一步的對話。他也特別強調了哲學作為實務的必要性。他在里山的職稱是「哲學顧問」,他認為這個職稱可以顯示里山的特殊性——它的經營理念是透過哲學顧問所打造出來的。其次是他希望能在組織結構上、決策過程中加入哲學的考量,以避免偏離經營理念。

進擊的哲學家——哲學創業計畫

壓軸的是由哲學新媒體的創辦人鄭凱元介紹哲學家來創業的計畫。他表示,哲學新媒體經營至今已經快一年了,但大多數人還是不太清楚他們其實是一個透過商業模式來經營哲學社群的組織。

哲學新媒體創辦人鄭凱元介紹他們的創辦理念與目標。
為什麼做「哲學新媒體」?鄭凱元說這和前面幾位前輩一樣,他們看到哲學是有價值且值得熱愛的對象。但是他也看到哲學人、哲學系所所面臨的困境。困境來自於哲學人似乎就只能跟自己人對話、跨出社會就不被重視,這使得哲學人對職涯的想像也很狹義。哲學人自己也沒有對哲學的認同感、彼此看輕、無法合作。這些問題從哲學新媒體前陣子舉辦的「一句話惹毛哲學人大賽」就可以看出來。大環境方面的困境則受到高教海嘯的影響、教育制度限制……等等的大問題。

雖然如此,但他也認為從哲五、朱家安的成功都可以看出來社會對哲學是有需求的,只是這個需求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當哲學人的目標是成為準公務員的教授時,很自然就不會在乎一般老百姓的需求。而當沒有人去滿足這些哲學需求時,就會間接導致一些社會問題。譬如,面對問題時大家就上街抗議釋放能量、或找錯對象來滿足哲學需求、繼續誤解哲學,無法解決自己的真正問題,最終做出不適切的決策或行動。

面對這些問題,他從網路和年輕人身上看到改變的機會。哲學新媒體的行動方針就是「不要只是談論問題、要做出行動去解決問題」。他提到這些想法是從開源碼社群借來的,套用到哲學社群的具體作法就是組織哲學人來打造社群與認同、透過集體行動來傳播哲學,目標是介入社會來改變環境,最終要讓哲學社群可以出現更好的發展。

整合這些想法之後,他提出「哲學網路行動主義」的概念,而實踐這個概念的方式就是成立一個以哲學為主題的社會企業——透過企業營利、以自給自足的方式達到解決上述問題的組織目標。

在這樣的經營理念下,哲學新媒體的使命包含了:傳播哲學內容來吸引社會注意、讓大眾關注自身的的哲學需求、媒合哲學專業者來滿足這些需求、促成哲學生態圈的良性循環、成為能夠自給自足的企業組織。

鄭凱元指出,網站上的哲學內容在網路時代並無法作為一個企業的收入來源,因此哲學新媒體的營利模式放在哲學服務和哲學商品上。譬如最近舉辦的談愛講座哲學桌遊……等活動都還算受歡迎。此外,哲學新媒體也會舉辦非營利的活動來達到營造哲學社群的目的。

他也提到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特別以「Thinking, connect with wisdom」作為網站及團隊口號,就是期待一般人能透過他們連結到哲學專業者、然後與哲學,也就是智慧來相連。他最後也呼籲,認同哲學新媒體理念的學術單位可以將相關的哲學業務外包給他們以維持組織營運;學生則可以考慮加入組織或是仿效哲學新媒體創業,以造成規模化的哲學傳播效應;一般大眾則可以透過購買哲學服務來支持哲學新媒體。

※未完,續接「新世紀的哲學傳播與推廣」報導(下)

  • 1. 此外也邀請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哲思台灣人渣文本 Ninjia TextWenson的隨筆網站,但皆因故不克前來。
  • 2. 「PHEDO」是 " Philosoph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的縮寫,該組織的簡稱發音是採非英式發音的「菲斗」。
  • 3. 營隊於暑假期間舉辦,一場開放一百名高中生參與,今年 ( 2015 ) 更擴大舉辦了兩場。
  • 4. Phedo的第一次大型講座活動則以「正義」為主題,模仿《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製作了舉牌的答案卡進行。
  • 5. Phedo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合作的「哲學Café」,於每週二 10點05分到11點00 播出。
  • 6. Phedo與南港高中合作的國際人文實驗班,每週會上兩小時的哲學課,目前已開辦第二屆。課程中也著重學生與社會的關聯,譬如談「人權」時,會安排學生去拜訪相關的NGO組織,讓他們對此議題有更直接的感受。
  • 7. 哲五的第一場活動是 2010 年 8 月 13 日星期五,談自殺議題。
  • 8. 台灣據點有:台中、台北、台北@松江南京、台北@微笑米道、台南、台師大、宜蘭、長榮大學、桃園、屏東、高雄、雲林雲科、花蓮@東華、花蓮@藝托邦、新竹、輔大;美國:匹茲堡、紐約、波士頓、芝加哥;歐洲:荷蘭。
  • 9. 譬如,哲學星期五就曾經邀請做布衛生棉的社會企業來讓大家動手做衛生棉、也會邀請詩人和哲學家一起談「詩」。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