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編譯】史丹佛哲學百科上線二十年 | 哲學新媒體
國際編譯

史丹佛哲學百科上線二十年

史丹佛新聞部 (Standford News) 在今年七月底時,刊登了一則由 Michaela Hulstyn 所撰寫的文章,報導著名的史丹佛哲學百科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以下簡稱為 SEP) 上線二十週年的消息:《二十年後,史丹佛哲學百科在網路上欣欣向榮》(After 20 year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史丹佛新聞部 (Standford News) 在今年七月底時,刊登了一則由 Michaela Hulstyn 所撰寫的文章,報導著名的史丹佛哲學百科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以下簡稱為 SEP) 上線二十週年的消息:《二十年後,史丹佛哲學百科在網路上欣欣向榮》(After 20 year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thrives on the web)。

你知道嗎?在英國、美國及澳洲,有不少人會在網路上搜尋康德的道德哲學?你知道在世界各地的上網人口都對教育和哲學之間的關係感興趣?這些資訊是從哪裡來的?都來自 SEP 的網站統計資料。自 SEP 從 1995 年開始上線運作,至今已屆滿二十年,比知名的維基百科還早問世。1 網站上目前有超過 1,478 條具權威、經過審查的百科條目,遍及所有的哲學主題。貢獻者超過兩千人,幾乎每天都有內容更新。

SEP 網站每週的平均點擊量超過百萬次,瀏覽者的身份有學生、學者、圖書館員、甚至包括軍官。

Edward Zalta 是史丹佛大學語言與資訊研究中心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的研究員,專長是形上學、知識論與數學哲學,也是 SEP 的網站設計師與執行主編。他指出,打造 SEP 的概念來自於他與史丹佛榮譽教授 John Perry 的討論。Perry 當初本想做一個靜態的哲學辭典,組織已經在網路上就有的哲學內容,而 Zalta 則將這個概念發展成一個動態的百科全書。

Zalta 指出,SEP 的出版模式非常罕見:內容全由專業人士編撰,卻是免費的。百科條目的內容與文獻是可編修的,而作者同時又要遵守所有的學術規範。Perry 則表示,他當初完全沒料到 Zalta 居然能獲得專業成員們的支持,讓他們持續撰寫與編輯百科條目。

廣泛的影響力

SEP 對學術圈的影響非常廣泛。來自於建築、戲劇、音樂、神經科學、心理學與數學等各領域的學者,持續重複造訪網站以取得資訊。而對非學術的公共領域,它的影響力也非常巨大:在歐洲與美國,各種法律文件或法庭判決都會引用 SEP 的條目。

這個百科網站甚至影響到軍事行動。Zalta 回憶,網站在 2013 年 9 月到 2014 年 9 月之間,閱讀與引用了超過一萬五千次。有個在伊拉克作戰的隨軍牧師寫 email 給他,想給士兵們閱讀「戰爭」(War) 這個條目,特別是「正義之戰理論」(Just War Theory)那一節的內容。Zalta 說:

部份而言,這個理論是說你只能在正義之戰下戰鬥。如果戰爭的原因是不義的,你就不應該發動戰爭。這是哲學家們發現有說服力的原則,也是該條目深入探討的內容。

比群眾外包還強

SEP 編委會是由其核心顧問團所審核通過的學者們所組成。執行編輯的工作就是根據編委會的諮詢意見,負責向作者邀稿以及審核學者的投稿。

百科條目的作者通常需要有哲學或相關領域的博士學位,並且有發表過與該主題有關的作品。每則條目發表之前,編委會至少有一位主編,或者指定審查人來審查與更新該條目的內容。與維基百科不同的是,SEP 並不訴諸群眾外包 (crowdsourcing),而是由哲學學術社群嚴格的審查之後才在線上發表內容,這比較像是期刊的同儕審查流程。

百科的作者與編委會成員都自認是長期加入 SEP 的寫作團隊。擔任執行編輯與副研究員的 Uri Nodelman 說:

我們把 SEP 看做是一種組織群眾去生產與維護這個文獻作品的方式,而不是在求發表。

最重要的是,SEP 讓使用者可以引述與引用典藏版本。Zalta 指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版本更新過於頻繁,而無法合理追溯的群眾外包模式,無法提供這種等級的著作威信與問責性 (accountability)。

編後語

常聽到哲學人說,哲學學術作品太專門、太精細,會看的只有少數人,大眾根本不會感興趣。你免費送人,人家還不要。在網路誕生之前,這樣講頗有幾分道理;但是在網路誕生之後,還這樣講的人就可能只是他自己不太上網,也看不清網路對學術社群帶來的衝擊。

SEP 史丹佛哲學百科上線二十年的報導顯示出,透過網路的傳播,艱深的學術作品可以吸引各種你想不到的受眾,並且對社會各層面造成巨大的影響。在網路上傳播哲學,哲學專家的身份或內容難度根本就不是問題,反而是個優勢。重點在於這些專家們能否凝聚成一個有向心力的社群,放下個人求發表的需求,持續地在網路上累積與維護作品,成就一個令哲學人能夠真正感到光榮、值得繼續傳承下去的公共事業。

記者期盼能夠早日看到台灣哲學百科網站的誕生。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