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你所不知道的慾望(上篇)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你所不知道的慾望(上篇)

德勒茲與瓜塔里——反伊底帕斯
究竟什麼是慾望?它如何運作於我們人以及社會之中?具有什麼樣的性質與樣貌?這篇文章將試圖以德勒茲與瓜塔里合著的《反伊底帕斯》一書,與讀者一同探討那個讓人又愛又恨、摸不清底細的慾望。

您在這裡

難度:
3

你是否也曾有過以下經驗:明明上了整天班,全身痠痛,且不喜歡汗水淋漓、身體黏膩的感受,但仍努力克制想以美食犒賞自己的慾望,在下班後到健身房報到,訓練完更是咬著牙路過雞排店、回家吃著自己煮的低脂健康餐;走進美妝店時,你不會在陳列架上玲琅滿目的商品前遲疑,而是「直覺地」拿了寫有美白功效的產品,如美白牙膏、美白乳液等,毫無疑問地結帳;需要送禮給長輩時,考量健康養生的「需求」,決定選擇報章雜誌裡炒得火熱的「超級食物」作為既有面子又有裡子的伴手禮。面對這些情境時,我們都可以說他們是慾望的「展現」。

既然慾望可以帶我們往「好」的方向改變,甚至為生活帶來美好,為何我們卻又時常告誡自己與他人,不要「縱慾」,不要過太爽?所以我們到底該鼓勵慾望,還是要克制、壓抑自己的慾望呢?難道慾望一定只能被置放在陰暗處,如潘朵拉的寶盒不能被打開,否則一發不可收拾?此外,上述的情境真的都是由「我的」慾望驅使、選擇而做出的決定嗎?還是這些決定的背後似乎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著?慾望既屬於我又不完全屬於我?

究竟什麼是慾望?它如何運作於我們人以及社會之中?具有什麼樣的性質與樣貌?這篇文章將試圖以德勒茲瓜塔里合著的《反伊底帕斯》一書(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後簡稱為 D&G—Anti-Oedipus)與讀者一同探討那個讓人又愛又恨、摸不清底細的慾望。

慾望不是缺乏,是川流不息的狀態

首先, D&G 當頭棒喝地批評傳統的慾望邏輯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因為我們選擇了「獲得」作為慾望的目的,而這無法清楚說明慾望於現實中如何運作。

所謂傳統是指,我們或許會以為,慾望是一個需要透過「獲取」外部資源來填補缺口的內心狀態,對還未實現的人、事、物,乃至於目標的有所渴求。換言之,慾望是一個缺乏 (Lack) 的狀態或感受,目的是獲取真實認識的對象,來滿足需求。但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我們不可能無止境地獲取,來滿足所有的需求,因此,慾望應該也可以受到人的意志控制。

慾望不是被需求所支持,相反地,需求源於慾望:他們是慾望生產在真實世界中的副產品,而缺乏是慾望的反效果。1

然而, D&G 指出,若從獲取以滿足缺乏的角度來解釋慾望,不僅忽略了慾望可以生產的面向,最後只會導致慾望被壓抑、扭曲甚至消失的結果。人並不是因為先認識了對象客體、並帶有目的,才對它有欲求,進而做出行為;恰巧相反地,是因為我們「先」「想要」某東西,才會反省,進而產生出認識的對象。就拿「想吃」跟「餓」為例,你可能剛吃飽,你的生理需求已經滿足,但不等於你「不想吃」甜點,如此一來,慾望並非源自於需求。況且,你並不是因為先認識了巧克力蛋糕為何,而是你有個「想吃」甜點的慾望,所以才會有後續的行動。因此,缺乏並不能完整解釋慾望如何產生

不僅如此, D&G 也質疑,過去以為透過「靜態」分析慾望的結構以及過程——如「我(主體)」、「想要(慾望)」、「某東西(對象)」——就可以「掌握」慾望,並進一步透過自主意識來加以控制。但實際上會發現,僅透過「概念」非但無法清楚解釋慾望的本質,也無法描述慾望「實際」上如何運作。

好比我們無法在行駛中的腳踏車上看到車輪空隙,唯有車子停下來時,我們才會再次看到。此時,我們會以視覺暫留來解釋空隙在快速轉動中消失的現象,然而,不論是靜止的輪胎,還是消失的空隙,都無助於我們了解腳踏車「實際」運行的速度感。

於是, D&G 放棄以單一概念、靜止的狀態來描述與說明慾望,而是相信,慾望藉由「流程的鋪展 (Process) 」,得以成為現實,實際運行。因此主張,慾望必然處在一個流動形成 (becoming) 、連續不斷的狀態中唯有透過連接與斷裂組成的流程才得以真正看見慾望的運行。如此一來,倘若我們倒置上述例子的觀看視角,視腳踏車實際運轉的整個流程為一個實體,即停與動為一個整體,便能得知有速度的存在,並以「機械性原理」來思考腳踏車如何快速運轉,且能更詳細完整地陳述「現實」發生的一切。

如果說從腳踏車與輪胎空隙的關係可以看出「中斷」的重要性,它使我們能夠得知在運轉與停止間有能量在流動。那麼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中斷 (Interruption) 以及「機械活動」在 D&G 的慾望理論中扮演重要角色。

永遠在連接與中斷中的慾望機器

一般而言,機械活動是指,因著人為設定的目的而進行生產與製造,此過程擁有明確的結構與固定的運作模式,還服膺於因果關係、有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等規則要求,可以回溯原理、也可以預測結果。

不過 D&G 認為,我們雖無法用現有知識、靜止的概念來掌握慾望,但可以用機械的運作流程來類比慾望運行,所以將「機器 (Machine) 」的概念引入慾望,他們稱之為「慾望機器 (Desiring-Machines) 」,並企圖透過慾望來重新解釋機械活動,使機械活動不再只是單純的因果關係結合。

事實上,以機械活動來類比慾望的運行是為了強調,慾望展現在能量輸入、擷取能量、相互連接、進而生產出新的產品的「一整個過程」中。讓我們再次以腳踏車為例,當腳踩下踏板時,踏板獲得重力,重力雖隨著與鎖鏈連接而被截取中斷,但踏板與鎖鏈的連接才能為腳踏車提供動能,進而帶動輪胎,驅使腳踏車前進。每個異質的零件都只是腳踏車的一部分,腳踏車也需要眾多、不同的零件們彼此連接才能運轉。因此,這一整個由流與斷彼此連接 (Couple) 2,並進一步再生產(運轉)的連續過程, D&G 稱之為慾望生產 (Desiring-Production) 

換句話說,慾望首先作為能量從「慾望機器」中流出,能量經過切割後被中斷,但透過與另一個異質性的「機器」相互連接,能量被汲取但會再次流動,再次投入生產下一個新的產品。因此,慾望的本質是流動的、不斷延續的,就由連結與中斷形成一個永無止境的鏈結。

值得注意的是,「慾望(化)機器」雖建立在機械運作的邏輯上,但保有截然不同於一般機器的運作模式。它既不會遵守因果關係定律,也非固定不變,更不會服務於預設的目的。其中除了一切都是流動的前提,也就是慾望存在於一系列「流-斷-流-斷⋯⋯」的連接與斷裂的過程裡,川流不息外,另一原因是,在經驗(現實)世界中,慾望的出現與產生是偶然、隨機的,它並不是我們刻意為之。換句話說,我們無法為慾望設定性質、確定目的、甚至是預測其結果。

小結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知道,對 D&G 而言,慾望的本質應該是一個流動、連續不斷的狀態。我們或可以如此理解,慾望機器猶如一台「永動機」般會不停地運作,它雖沒有固定的目的與性質,甚至無法為它設下限制或預測結果。不過, D&G 理論的新穎之處正是在於,他們強調慾望具有生產力的面向,慾望才是創造一切的源頭,並且確實地與人、與真實世界有所連結。

因此,在下篇中我們將進一步揭開慾望的神秘面紗,一起來探討為何人們認為慾望不具有生產力、慾望與人到底有什麼關係、以及我們為什麼會認為慾望應該要被控制與壓抑?

※ 請繼續閱讀:〈你所不知道的慾望(下篇)

  • 1. Anti- Oedipus (2013): Desire is not bolstered by needs, but rather the contrary; needs are derived from desire: they are counterproducts within the real that desire produces. Lack is a countereffect of desire. p.40.
  • 2. 流 (Flow) 、斷 (Interruption) 與連接 (Coupling) :我們可以把「流」理解為能量,而「斷」並不是終止過程,而是截取能量、使整個過程得以可能,而萬物一切都是無數個流與斷的連接,亦稱耦合。
兒時的夢想是成為法律人,越是長大才發現不喜框架,醉心於思辨與改變,更相信哲學是一種生活模式,而不是象牙塔裡的知識。 總對世界有太多疑問與不解,貪心地想探討... 更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