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世代是瀰漫著厭世氣息的一代,我們寧可在家追劇,也不願出門社交,花在影音媒體上的時間比跟真人互動的時間還多。不過,這邊要談的「厭世」可不只是不想面現實的負面情緒而已,而是對於人類或人性會打從心底厭惡的態度。1處在這個低薪、窮忙、高房價且看不到未來的社會,「厭世」——嫌惡所有人類——似乎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情或態度,不是嗎?
不過古希臘有一派哲學——斯多葛主義告訴我們說,積極投入人類社群的生活——不管那個社群有多爛——才算是活得好。
和人打過交道的,都知道「人」沒有最蠢只有更蠢,但斯多葛哲學家們卻還是認為所謂的「美好人生」不該遠離人世。為什麼?《斯多葛生活哲學55個練習》這本書或可幫助我們尋得此問題的答案。以下將先簡介斯多葛哲學對幸福人生的看法,以及據此觀點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獲得幸福,最後再來反省「厭世」這個看似無害,實則有礙美好人生的態度。
人生求的不外乎就是個「幸福」。但什麼是幸福?我們又要如何獲得幸福?斯多葛作為一個哲學學派,其理論正是環繞著「如何過出好生活」這個問題而生,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能得先弄清楚生活,也就是人生的目標為何,才能知道什麼是正確答案。
在文化多元的台灣,我們可能會認為,每個人想要的幸福不同,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人生目標,因而認為「幸福人生」沒有、也不該有標準答案。然而不管我們想像中的具體幸福為何,大家都會同意,至少精神舒爽是幸福的必要元素。我們從幸福的希臘文—— 'Eudaimonia' ——能更清楚地了解幸福的真諦——和你的內在精神融洽相處。3這是「幸福」之希臘文 'Eudaimonia' 的原始意思。
但是要如何達到內在精神的和諧一致?斯多葛認為認識「人」就能回答這個問題。那麼,人是什麼樣的一種生物呢?
這裡我們必須引入 'Eudaimonia' 的另一個通常翻譯來說明:繁榮興盛。 幸福不僅僅是一時主觀的美好感受而已,它還包含了客觀上的好。一棵果樹不是活著就是活得好,它得枝葉茂密、沒有病蟲害、還結出豐碩的果實才稱得上「好」,那「人」的繁榮昌盛是什麼?
向內挖掘。內在是善的泉源;只要你挖掘,它隨時會湧上來。
但我們怎麼知道該做什麼呢?斯多葛哲學請我們想像「最佳版本的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舉止合宜、無從挑剔的我。假如你曾經後悔過,那麼應該就能理解什麼叫做「該做的事」。後悔表示我們知道理想的行為舉止是什麼,但我們卻沒有那樣做,而且再來一次我們會希望照理想來做。
解消這個與內在精神衝突的方法,對斯多葛主義來說,不是向下沉淪說「我就是爛」,而是努力彌補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善)之間的落差。當我們知道我們該做的,並且總是做出該做的,那麼就成就了自己的繁榮興旺,活出真正的幸福人生。
就此來看,善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在神性光輝(理想自我),因此要與這內在精神融洽相處的方式就是向善,我們的心靈才能獲得平衡,才有幸福。
Eudaimonia (幸福)是由於我們分分秒秒的行動與我們的至高自我取得和諧,帶來繁榮興盛而獲致幸福平順的人生。 5
弄清幸福的意義後,那麼要獲得幸福的方法也就變得明確:過美德生活,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
了解幸福就是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後,我們又該如何才能達到此目標呢?
首先,我們得清楚地認識 areté ,這個希臘字的意思是「卓越」,一般譯為「美德」。對所有的生命來說,卓越就是美德,是活著的目標。卓越的稻是結出飽滿的米,卓越的人,斯多葛主義說是理性的完成。換句話說,按照斯多葛的邏輯,人性向善是因為人能認識善,而人能認識善是由於理性。
人類具有理性的自然事實,為我們界定出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繁榮興盛之特殊類型。我們能夠透過理性來行動、我們能思考出幸福的真正意思並努力實現天性,因此當我們運用理性主導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活出卓越、實現了美德,如此我們的心靈自然能與我們內在天性和諧一致,幸福感就能由內自外油然而生。
理性的完成必須展現在我們各種生命領域中才能被評價。就像我們不會說一顆能長成大樹的種子是顆好樹,它得真的長成繁茂的大樹,才算是卓越地實踐了它的天性。人們得隨時盡力表現出最好的自己、努力與他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盡可能智慧地(理性地)做出回應,才算是有德之人。
「理性的完成」、「展現最高版本的自己」,聽起來高大尚,但真的都做得到嗎?就像《寄生上流》中的經典台詞「有錢所以善良,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如果我們的人生際遇順遂,要當人生勝利組不是難事。
但是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可控制?什麼又是不可控制的?為了避免我們把不能控制的事情當成是可控制的事情去徒勞,斯多葛非常在意我們是否正確認識了世界。因此,一位真正的斯多葛主義者也是一位愛智者,他們會積極學習任何能讓他們了解世界真相的知識。畢竟擁有了知識才有可能運用理性做出我們想做的事。
所以順應自然並不是聽天由命,本書把人生比喻成「玩一場撲克牌局」,甚為貼切。玩撲克牌遊戲時,我們不能選擇自己拿到什麼牌,但一個擁有高超技巧的玩家,不管拿到好牌壞牌都能玩出一場漂亮的遊戲,這就是卓越的意思!因而斯多葛推崇「盡其在我、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6雖然我們不免期待能拿到好牌,但這由不得我們,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最好快點接受,好好展現優異的出牌技巧才是真的——將注意力放在那些我們能控制的事情上才是我們能做、該做的事。
舉凡生死、健康或病痛、貧與富、喜樂與悲痛、好名聲與壞名聲……總總一般人追求和逃避之事,斯多葛主義認為並不完全操之在我,既無法強求,也不該強求,畢竟成就美德只能從我們能夠著力處才符合理性思慮。所以,比起行為的結果,斯多葛主義會更在乎過程——在我們能控制的面向上,我們是否充分發揮理性,自主決定地做出了「好事」,避免了「壞事」。8
所以信奉斯多葛哲學之人雖然順應自然,但只要是該做的、能做的,雖千萬人吾往矣。凡符合美德之事,即便帶來危險,他們也會勇敢去做。卑劣之事,即便能帶來財富、歡愉或權力,也不能誘使他們去做。
這就能夠使我們理解,為什麼斯多葛會要我們擔起責任!擔起責任!擔起責任!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
幸福就是發揮人的自然天性——用理性努力過美德生活。這不僅向我們保證了人人有機會獲得幸福,也框架出理性的運作空間——專注於我們所能掌控的去做善(正確的)事就能獲得幸福。
對斯多葛主義來說,人的理性能夠介入行動的自然事實,為我們闢出自由的空間。面對「踩到狗屎」(我們可將其代換為任何事情,像是不負責任的家人、機車的上司、愛佔便宜的同事、說謊成性的兒女、診斷出癌症、中年失業……),我們可以運用理性妥善處理,也能隨著厭惡的感覺直接破口大罵(或是替換成任何無法獲得幸福的反應:沈溺於沮喪、擺爛不面對……)。斯多葛主義說的很有道理:只有自己可以讓自己不開心。面對每天的生活種種,我們可以選擇「時時刻刻讓理性介入來行對」作為回應,也可以任憑不經大腦的直覺9去回應。當我們順著事件的發生,毫無反省地反應時,我們就失去選擇的自由,變成任人/環境擺佈的布偶。「自由」恰好展現在理性行動之中。因此,不負起責任(做出選擇),就無法獲得幸福,所以我們對自己的幸福人生負有責任。
本書花了將近一半的篇幅,為初次接觸斯多葛主義的讀者整理出掌握這種實踐哲學的主要關鍵概念:幸福、美德、專注在自己能掌握的、負起責任。然而就像玩牌一樣,玩家得經過許多實戰經驗才能越來越卓越。要獲得幸福人生,可不能光靠理論,還需要不斷的實做練習才能越來越純熟。
因此本書的後半段,就將這些關鍵概念推演出 55 個實踐指引,將練習幸福的實踐方法分為四大類:(1) 修煉心法、(2) 預備心法、(3) 面對挑戰、(4) 面對他人,任何想奉行斯多葛主義的讀者,足以依賴這些指引來面對人生的各種狀況。礙於篇幅,在此就不列出這些原則的具體內容,只談談本書提到的三個實踐心法,恰好也是對治「厭世」這種讓心靈與精神失去平衡狀態的良方。
要能成功讓理性主導我們的人生,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自我覺知」。如果我們沒辦法覺察到自己當下的反應,以及其與目標(美德)之間的落差,我們就沒辦法矯正。因此有意識地去觀察自己的感覺、情緒和反應是邁向幸福的關鍵。
這個實踐方法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斯多葛的力量。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遭遇到不順心的事,因而產生不耐與憤恨。然而當我可以有意識地運用覺察技巧來觀察自己的反應時,就能促使我注意到這與「理想版本的自己」的差距,因而升起後悔與想改善的意志。這有點像是按下遙控器上的「暫停鍵」,讓自己能跳脫當下的脈絡影響,運用思辨能力重新評估情況後再重新做出反應。
這促成了一些驚人的後果,譬如,我發現自己可以不再生氣,而能夠冷靜地用理智進行思考再做出符合美德的反應。理性介入所展現的力量,試過就能了解!因此,我建議初學者就從「自我覺知」開始練習起吧!
事實上,前面所舉的例子並非最高境界,熟練斯多葛之人根本就不會讓憤怒升起,然後還浪費時間安撫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理性來看,一開始就不要生氣才是明智之舉。但是相信諸君也會跟以前的我一樣,面對不順心的事情,特別是那些非我錯誤所產生的後果,小到店員刷錯條碼導致結帳金額錯誤、弄髒用餐桌子的同事、家人用完廁所衛生紙卻沒補,大到老公忘了接小孩、太太背著先生偷偷買了負擔不起的奢侈品,這一切都能讓人升起一把火。人生已經很難,面對這些狀況怎能讓人不生氣?
斯多葛主義的智慧回應是——沒人會故意犯錯。
當一個人贊同錯誤的事,要知道他並不希望贊同這錯誤:「因為沒有人會心甘情願放棄真理。」如同柏拉圖所說的,而是這錯誤在他看來是正確的。
帶著這樣的認知,我們會比較寬容地對待所有人,也因此我們實踐了自制力、寬恕、友善和容忍,因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那麼,我們是利用其他人來成就理想的自己嗎?斯多葛主義會說,並非如此,因為人天生是社群動物,我們不可能在沒有其他人的幫助下還能過得好。今天就算在家打 game 、追劇,也仰賴網路另一端有「人」創造出這些。進一步來說,並不是他人成就自己,而是成就社會才能成就自己。譬如,全球肺炎疫情肆虐時,只有讓全世界都有效控制疫情、經濟正常發展,才確保自己能過上有 game 可打、有劇可追的正常生活。所以,配合政府要求保持社交距離、帶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就是在理性思考下,實踐成就社會來成就自己的合理行為。
斯多葛哲學因此認為,人類之愛作為一種德性,是理性完成的自然後果——理性(思考)會讓我們理解到他人對自己的重要性。從來,「人無法替自己獲得任何好處,除非我們先為群體貢獻出一份力量。」11愛比克泰德這番話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喜歡與人群為伍,而是說人活著不能沒有他人的幫助。運用理性思索,我們就能知道,公共福祉是鑲在自己幸福上的一顆寶石,是成就自我卓越的一部分,他人不幸福,我們自己也無法幸福。
正是在這一點上,斯多葛主義無法贊同厭世生活,因為這完全是違背理性、遠離美德、對自己的幸福無益的行為。如果我們想過最美好的生活,與人類斷絕關係是辦不到的,相反地,積極地活在人類社群之中,為全體人類效力,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即便我們明白斯多葛的智慧,我們可能仍會抱怨:為什麼人生這麼難、這麼累!為什麼身為人就要克服重重阻礙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呢?
因為人生本來就充滿挑戰,而困境恰好才能彰顯我們的品格。本書作者一開始就提到「除非受到強風吹襲,沒有一顆樹會變得扎根牢固而健壯。」12如果超級英雄們在面對艱困挑戰時沒有負起責任,他們又怎麼能成為我們所知的超級英雄?事實就是,恰好正是困境才給我們機會走向成功的康莊大道,不用面對挑戰的人,反而失去了磨練向善技巧的機會。
所以信奉斯多葛之人會知道,只有積極投入充滿困境的生活,才能成為具有美德的強壯之人。由於我們無法控制我們處在什麼樣的人生境遇之中,所以問題從來都不是處境有多艱難,而是我們如何面對充滿挑戰的人生。
斯多葛哲學並未留下系統性的理論著作,而多為語錄形式的日記或上課筆記,因此要系統性地掌握斯多葛哲學並不算容易,一般通常會透過列舉「生活手則」來介紹斯多葛思想。本書另一個值得推薦之處在於作者在閱讀過斯多葛的相關著作後,幫讀者用有邏輯的方式整理了能快速掌握其精髓的重點概念,並清楚闡釋這些重點之間的關聯性,因而能融會貫通後半部的 55 個心法。
幸福來自我們面對世界所表現出的品格,而品格來自我們的行動,也是我們獲致幸福唯一能仰賴的東西,因此我們只要隨時表現最佳自我(過美德生活),做我們該做的(擔起責任、專注於我們能掌控的),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任誰都不能奪走我們的幸福。
好了,各位厭世青年,任何人都有機會獲得幸福,唯獨無視理性只讓情緒掌控人生的人不能。獲得幸福的自然潛能就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我們願意探尋就能獲得美好生活。
記住!幸福就是活得昌隆繁盛,專注於我們能掌握的事物去過美德生活,如此就能駕馭人生,活出最高版本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