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篇文章,旨在針對《孫子》的「形勢」進行粗淺性的說明。另外,「形勢」概念不是個易理解的概念,所以我在此文中舉了歷史上的戰役進行說明,希望讀者可以透過古代戰役,對我在談的東西能更清楚的理解。
最後,我想勉勵各位讀到我這篇文章的人,讀《孫子》最佳的方式是搭配古代戰爭史一起讀。如果讀者願意除了文中的例子外,再去搜尋其他古代戰役進行理解,我相信會更加清楚掌握住《孫子》的思維方式。
形勢
在《孫子兵法》裡面,最複雜也最核心的概念是「形勢」這一個概念。形勢可以拆成「形」與「勢」兩個不同的概念理解,但在閱讀《孫子》時,讀者又往往會發現,這兩個概念的界線不是那麼的明確,反而模糊。在有些脈絡裡,孫武明明是寫「形」這個字,但他其實是在講「勢」,這個時候,最好將形當成勢理解。我相信,這是大多數人在讀《孫子》時最大的麻煩與困難。除此之外是他又常用比喻的方式解釋抽象概念,而不用定義的方式,這對現代讀者而言,往往造成理解上的麻煩與困難。
形
如果我們要知道孫武所說的「形」是什麼,通常我們會直接翻到《孫子》的〈形〉篇。不過悲劇的是,當我們讀完之後將會發現,除了最後一句話有出現「形」這個字外,整篇沒有一句話有出現「形」字。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這句話的白話翻譯是:在實力對比上取得優勢的一方,使用人民作戰,就像從千仞之高的溪谷往下放積水,這就是「形」啊。
一開始讀到這句話時,我還是不明白孫武到底是在說什麼,因為這和我們通常的結論不太一樣。通常我們的結論往往會是定義形態的東西,不會是如這種比喻形態的東西。這是孫武的寫作方式,越是困難的概念,越不給人一個定義,反倒是用比喻的說法,讓人去體會。
接著我們看孫武的另一句話:
強弱,形也。
這句話出現在《孫子》的〈勢〉這一篇裡面。這是一句比較像是定義性的話。翻成白話文是:強大與虛弱,屬於「形」。這裡有個問題是,此處的強弱是指什麼意義下的強弱?
我們先再回去看〈形〉篇裡的其中一段話: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白話翻譯:出軍之法包含了五個環節:一是丈度,二是稱量,三是人數,四是比較,五是勝利。土地產生土地面積的丈度;土地面積的丈度決定糧食產量的稱量;糧食產量的稱量決定可養農戶和出兵的人數;可養農戶和出兵的人數決定敵我力量的對比;敵我力量的對比決定勝負。
這段話給了我們一個提示,孫武的「強弱,形也」裡的「強弱」,基本上是就著國家實力上的問題而談。我們都知道,大國可以養出龐大的軍隊,小國都寡民了,要養出足以攻克大國的軍隊實在有難度。
大國的軍隊往往給人的印象是,人數多、兵器精良和補給充足。這種軍隊一但開往戰場,擺出來的陣仗,就會給予觀者一種霸氣十足、我軍必勝的威勢。這種未開打就先贏一半的勝利,我們稱之為「形勝」。
可是我們得要先謹記著一件事,形勝就真的只是勝一半而已,也就是孫武從開書第一篇不斷強調的一個觀念:可知之勝。
但是可知之勝還不是真正的勝利,充其量不過是紙面上的勝利,畢竟這段過程中只單就著表面可見的實力做比較,尚未在實際的戰役中見真章。如果我們去考察戰爭史,其實不難發現,其實在戰爭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形勝強形的狀況還是有的。能導致出這種情形出現的另一決定性觀念,就是接下來要說的「勢」。
勢
北大的李零教授將《孫子》的〈勢〉和〈虛實〉歸類在論勢的部分,他認為孫武將勢分為〈勢〉與〈虛實〉兩篇的主因是這兩篇談論的層次問題。雖說這兩篇的層次不同,但〈勢〉與〈虛實〉這兩篇有著共通點,那就是「眾寡之用」。基本上,我是打算利用這個共通點,橫跨這兩篇介紹「勢」。
奇正
首先,我們先看以下孫武說的這句話: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作戰的態勢不過「奇正」,但「奇正」的變化,是不可窮盡的。
孫武在〈勢〉的第二段就直接指出,他要談的重點是「奇正」這個概念。為什麼標題是勢,而孫武卻說要談奇正?我想這個問題的合理回答是:孫武要告訴我們,勢的核心是奇正,只有明白什麼是奇正,我們才能理解什麼是勢。
孫武這句話的重點無非就是在說,戰場上的戰勢就只有「奇正」兩種。但奇正的變化沒有窮盡,善於運用者,必能在戰場上奪得勝利。有句話說:出奇制勝。就是在指奇正之用的奇,是人們料想不到、反常的,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帶給人驚喜的概念。
相較於奇,正就是正常到人人都想得到,且近乎於無聊、毫無驚奇感的概念。
論到此處,我相信已經有些人的腦海裡出現兩軍對陣的場景,就在雙方大軍彼此衝殺的時候,突然有一支別支隊往著敵方大將的本陣殺去。通常我們都會認為,這支往敵方大將殺去的別支隊是「奇兵」,一開始在戰場中央衝殺的是「正兵」。
但我希望各位再多想一下,如果敵方大將夠聰明,難道他不會早就算到你會搞別支隊這種把戲。於是他也派遣一支精銳突襲你的別支隊,再派遣另一支精銳襲擊你的駐紮營地,讓你連退路和補給全消失。之後再會合這兩支精銳與大軍在戰場上將你包圍殲滅。
我之所以提出這個例子是希望提醒讀者一件事,不要以為孫武所說的「出奇制勝」是件簡單可以理解的事情。或許道理上來講,可能就如白開水般清淡無味,但若只以為出個奇兵就可以殺個對方措手不及,就是過於天真的想法。因為這個例子的第一種狀況,是人人都想得到的狀況,已經毫無任何「奇」可言。相反的,因為無奇可言,反而只剩下正。明白講就是,你沒辦法給人驚喜。
不要忘記,給人驚喜,讓人意想不到才是奇。
前面提到〈勢〉與〈虛實〉的共通點就是「眾寡之用」。換個角度講,勢的核心:奇正,其重點就是在這眾寡之用上,也就是兵力的分配。
不知道各位是否聽過桶狹間之戰,那是一場讓織田信長一戰成名的戰役。因為信長一方的兵力約只有今川義元的十分之一,信長卻通過奇襲的方式,突襲今川義元的本陣並將其殺死。
在桶狹間之戰裡,擁有形勝的一方是今川義元,織田信長基本上是沒什麼勝算。在兵力上輸給今川一方的織田,如果還硬是要在戰場上投入大量兵力與今川交鋒,然後派一隻別支隊於戰場上襲擊今川這種毫無新意的戰術,那麼織田信長真的就是如他年少時期的綽號所說:尾張的大傻蛋。
實際上,信長到底是如何突襲今川,目前流傳的說法大多數只是可能性說法。但重點就在於,信長他的兵力分配。他並未將大多數兵力留於守城,因為他清楚知道,即便將大多數兵力留於守城,以守勢抵擋今川的攻勢,結果是戰敗;將大多數兵力投於戰場與今川正面交鋒,也是戰敗。所以他只將少數兵力留於守城,其餘兵力和他一起搞奇襲。
今川的想法其實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也就是正常想法。他帶了那麼強大的兵力,並且在戰場上連連戰勝,且許多地方的土豪鄉紳都向今川進貢,所以只要順著這種破竹之勢,慢慢地進軍,照舊可以將信長秒掉。但今川沒有想到的是,信長竟然放棄搞防守,放棄搞正面迎敵,反而帶著大多數人馬和他一起搞奇襲這一條路。
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場桶狹間之戰,就將孫武的「奇正」之用表現出來。面對大軍的時候,通常人們大多想到的是防守和找救援,只要堅持到援兵來到,一切都有希望。防守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也是有少數人認為應該與敵正面交鋒,因為如果防守不見得能保證存活,與敵交鋒或許能換來奇蹟,就算沒奇蹟,奮戰至死也可流芳百世。
防守與正面交鋒都只是「正常想法」,根本上,今川義元就是這麼認為才導致他的輕忽。他沒想到,也就是他意料之外的是,織田信長竟然主動出襲,只不過不是正面交鋒,而是搞奇襲。也因此,織田信長給了今川義元一個大驚喜,這就是出奇制勝,這就是「奇兵」。
從奇正到虛實
讓我們考慮以下這段話: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知形,而莫知吾所以致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所以部屬兵力的最高水平,是達到無形可見。無形可見,則潛伏再深的間諜也無法刺探,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揣測。運用分散集結的變化引導士兵奪取勝利,士兵無法瞭解。人們都知道我取得勝利的態勢,卻不知道我是怎樣造成這種勝利態勢的,所以每次作戰取勝都不會重複舊的方法,總是能順應各種形式變化而不斷地變換戰術。
這段話出現在〈虛實〉一文裡。雖然這段話並不能為勢做個總結,卻可以幫助我們更加認識勢。前面論形的開頭我提過,孫武的形與勢概念邊界往往不是那麼明確,這裡就是其中一例。我們可以看到,這裡不斷出現形這個字,如果不加以注意,我相信許多人會以為孫武是在論形。但這裡其實是在論勢。
我認為這段話的眼睛就在於「形兵」。形兵的形在這裡當動詞用,因此,和我們之前所說的形不同。之前所說的形,其主要意思是實力,這裡形兵的形,主要的意思是利用兵力的分配,製造出取勝的態勢。所以這裡的形,如果是以前面的實力概念認識,難以真正理解孫武所要表達的意思。因為這裡的形,較適合以勢的概念進行理解。這就是讀《孫子》最令我感到麻煩的地方。
這段話的宗旨,就是在告訴人們要懂得利用兵力的分配,製造出利己取勝的態勢。兵力分配,就是在某些地方兵力要多一點,某些地方兵力可以少一點;某些地方讓兵力看起來多,實際上少,某些地方兵力看起來少,實際上多。總之,就是回到前面的奇正之用,製造出虛實不清的樣子,讓除了自己之外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最後只留下大家都知道你是用什麼方式戰勝的結果,卻不知道你是如何製造出可以讓這種方式取勝的態勢。
前面我們提到過,《孫子》裡的〈勢〉與〈虛實〉雖然都是放在「勢」的概念架構下理解,但這兩篇有著層次上的問題。根據北大教授李零的說法,《孫子.勢》裡的「奇正」是針對點上的兵力分配談;《孫子.虛實》裡的「虛實」是針對面上的兵力分配談。
我相信大多數讀者看到這裡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點與面分別是指什麼?
首先我們要想到的是,所謂的戰爭除了一些後勤及物質實力等條件外,通常還需考量整場戰局以及單點的戰鬥。
單點的戰鬥,指的是會戰地點上,兩軍相遇,彼此排兵部陣,準備衝殺一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點。就是為了應對點上的兵力分配問題,在冷兵器時代,才會有如長蛇陣、八卦陣等諸多陣形出現。戰局上的兵力分配,就是面上的兵力分配。也就是說,透過許多假消息,讓自己的兵力時而分散時而集結,以及迂迴前進,讓敵方弄不清自己的實際兵力有多少,以致於造成會戰地點上的兵力差異。這種會戰地點上的兵力差異,就是孫武所談的虛實。
打個比方好了,假使你今天與對方的實力(形)不分伯仲,雙方都率領十萬大軍出征,如果今天你和對方在戰場上全軍投入正面擺陣,那麼結果有很大的機會是五五波,難以分出高下。
但如果你今天透過迂迴前進、放出假消息,總之就是透過各種方式,讓你的對手誤以為你將從東面進軍,會戰地點將會是在東面的某個地方,於是他就把絕大多數兵力投入於東面。結果你實際上從西面進軍,直接殺進對方的大本營。這時對方大本營裡的軍力必然呈現稀少狀態(虛),而你是以強大的軍力攻擊(實)。這就是孫武所談的以實擊虛、虛實之用。
事實上,孫武所談的虛實之變化充滿著主動性。也就是說,孫武認為,我們要以主動的方式製造出彼虛我實的戰場態勢,而不是以等待對方出錯的方式,產生出彼虛我實的戰場態勢。畢竟,兵貴勝速。
我們回到前面的引文來看,當孫武講「形兵」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將主動的態度表明得很清楚。我們不能等敵人犯錯,所以要懂得製造出戰場上利於取勝的態勢。這種制人不制於人的想法,其實才是孫武〈虛實〉的重點。唯有善於調動「對方」的兵力,才難真正將勝利納入自己的口袋。這也是戰爭史上,小國勝大國的主要依據。
誠如唐太宗所說,〈虛實〉的重點就是「制人而不制於人」。在歷史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圍魏救趙。
對戰國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戰國時期的魏國魏武卒是批精悍的軍隊,所到之處,往往戰無不勝。話說當時魏國的大將龐涓領著魏國的精銳圍攻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派人向齊國救援。通常這種時候,齊國應該派出大軍直奔趙國,與魏國的主力軍隊戰鬥,以解趙危。但是孫臏提出圍攻魏國,以救趙國的想法。
圍魏救趙這一著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攻其所必救這一點上。什麼叫「必救」?就是敵人絕對不能失去,且一旦有危險,就會不顧一切,火速救援的地方。魏國的大梁就是魏國的國都,孫臏指揮齊軍圍攻大樑,致使龐涓兼夜疾馳,以急行軍的速度回救大梁。
這裡我們要注意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龐涓的班師回救大樑。我們知道,當齊軍圍攻大梁時,魏軍已經和趙軍交戰一段時日了;特別是魏軍在攻城,這就更為耗損魏軍的戰力。第二件就是龐涓的急行軍。我們知道,當一支軍隊急行軍時,身上所帶的輜重之類的東西其實有限,而且急行軍會加速消耗士兵的體力,使得將士疲乏。當這兩件事加總在一起,其結果就是龐涓軍隊的整體戰力大幅下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就是孫臏在桂陵這個地方設伏兵,將戰力虛弱的魏國軍隊打敗。
回到我們前面所說,孫武論虛實的重點就在於調動敵人,使敵人照著我想要他行動的方式而行動,並造成敵人在會戰地點上的實力虛弱。孫臏的這著圍魏救趙,就展現了虛實的精隨。
首先孫臏不跟尚在圍攻趙國的魏軍直接交鋒,避開了魏軍實力鋒銳的狀態;並遣齊軍圍攻魏國都大梁,成功調動了龐涓的軍隊,使得魏軍必須離開趙國往魏國都大梁緊急回師。接著於桂陵(會戰地點)設置伏兵(也可算是奇兵),攻擊此時戰力已經虛弱的魏軍。這就是避實擊虛,以及出奇制勝的綜合運用;也就是說,這就是孫武「勢」概念的整體綜合運用。
戰場上不存在傳統、常識、規則
我想大多數讀者讀到這裡應該已經忘記前面談過的一些東西,我在這裡稍做點整理。
首先,我們先回頭讀《孫子.計》的一句話: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計謀有利並得到執行,才去製造「勢」,用來輔佐出兵國外後的行動。「勢」,就是利用優勢,製造機變。
孫武所說的形與勢,其實在開卷第一篇就已經出現。這裡的計利以聽,其實就是在說關於戰略上的各種客觀要素已經掌握,例如補給線、軍力、大將、可用的人才、法令、謀劃,以及其他諸多和實力相關聯的東西,我方已經擁有非常充分的準備;亦即形勝。
孫武在這裡告訴我們,所謂的勢,就是因利制權。什麼是「權」?權就是指權變;亦即隨著情況的不同而變化,不執著於既有或者固定之手段。簡單來說,只要能夠破敵致勝,什麼手段都是手段。換句話說,戰場上並不存在傳統、常識與規則;唯一的傳統就是沒有傳統,唯一的常識就是沒有常識,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因此,取勝的手段不在新舊、不在好壞,而在有效。
基本上形與勢乃為不可分的二者,有形必有勢,有勢則有形。我這裡說的形是就著實力意義上所說的形,而非前面所說形兵,也就是勢意義上的形。
我在這裡要特別強調,孫武絕對不會笨到鼓吹他的讀者,只專注在小聰明上,而忽略基本功。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形就像是一個練武之人的基本功。只有馬步練扎實了(形),才能在不同的招式上玩出不同的花樣(勢),否則無異於花拳繡腿。當然,徒有基本功(形),卻不懂得靈活運用招式(勢),也是個笑話。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孫武不是不重視國家、軍隊的基本實力,只重視詐術。唯有充分的基本實力(形),才能靈活應對甚至是製造戰場上的各種變化(勢)。
總的來說,《孫子兵法》的「形勢」概念是全書的重要關鍵點,也是這組概念,使得歷史上許多小國或者戰敗之將,有崛起與翻身甚至是戰敗大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