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譚家哲《論語平解: 選篇》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譚家哲《論語平解: 選篇》

有沒有一本書,能讓你讀一輩子! 我相信,譚家哲的《論語平解》這本書絕對值得你我閱讀一輩子。 在 2006 年接觸到譚家哲的《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此書時,...

您在這裡

難度:
2

有沒有一本書,能讓你讀一輩子!

我相信,譚家哲的《論語平解》這本書絕對值得你我閱讀一輩子。

在 2006 年接觸到譚家哲的《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此書時,就一直很想為此書寫個書評,推薦給同樣喜歡中國哲學,特別是喜歡《論語》的朋友。但卻遲遲未曾動筆,直到 2012 年 12 月譚家哲的《論語平解》出版,才又再次勾起我想把好書推薦出去的初衷。

要為《論語平解》寫書評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本書並非一般市面上獲取《論語》的「知識」之書,而是透過《論語》對自我進行「反思」的書籍。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細細閱讀字裡行間的句意,也在同時細細檢視自己。

引人反思的《論語平解》

你一定會很好奇,是怎樣的文字魅力能在行文間帶出「反思」的能力。我想能帶出這能力的原因,一半來自於《論語》本非思想之書的特質1;另一個則在於譚家哲透過他對《論語》的解讀消化,讀出其「平實」、「日用」的真義,致使《論語》這部經典能體貼於現代每個人的生活之中,而在閱讀的同時,產生對於自身的檢視。我想,這也是為何譚家哲以「平解」來做為此書書名的用意。

《論語》非思想之書的特質,這論斷,譚家哲在整本書的最後,〈論語後論〉的部分說明得很清楚。其中第三小節論〈儒學之道理〉時將儒學道理分做四個層次2;分別為:一、平常道;二、人作為個體時之自我與德行;三、為政與君王之道;四、人類存在之道:人倫與人性之道、禮樂「文」之道、中庸平時之道、(物道)。在這四個層次中,譚家哲一再地強調:

儒學嚴格言非任何思想理論,非任何作為理論時之特殊觀點與立場。人類存在有多少層面,便有多少反省與道理,儒學是如此形成的。也正因為非從特殊觀點出發,故儒學教人之道理,有時平常至如常識般,為人視為平凡至似無足道者。3

其他被稱之為「思想」的典籍、思想體系.......等,譚家哲認為:

都從來對人做為人有所否定,無論以人性為惡,抑因人類存在本身之有限性,甚至單純由於人欲超越他人、對之施以權力,無論是那一原因,對人與人性有所否定而不能把真理立於其上,並試圖從其他存有者找尋價值之依據,這是一切思想與儒學分歧之原因;亦正由於此,這些思想只能以思想之姿態出現,再也不能如第一層之道理(平常道)那樣,立於人之事實中,思想此時之緣起因有所否定故。4

此段關於「思想」的分析之犀利,幾近於全面性的否定了非源起於人與人之人性關係思想的觀點之發展,並認為無論任何做為「思想」發展多蓬勃,就其於一開始定義為「思想」的立基點,即是一種對於「人」的否定。我認為作為「思想」僅是對於發展「現象」之批評與提出改革,這現象或指社會、國家、意識形態、自我意識、宗教、主體心靈……等等,儒學所想觸及的是人與自身,或與他人「對待」關係的重視(人倫),「而此為人性本善更根本的意思。以人為對象,非如哲學之以其他存有或以世界為首先對象。」5

你越真實,世界也會越真實

我們必須明瞭,為「現象」找出路,並不等於對「人」進行思考,即便是思考「人在現象中的出路」,它都做為「表象」的問題而被處理或解決,關於「表象」,作者認為《論語.陽貨》即是對於所有虛偽面向的剖析。簡單來說:

若從真理言,這原始現象之真理應落在那裡?「人類」?「世界萬物」?抑「存在」這一存在活動或形態?針對「人類」而言之真理即是道理,那是教人成為真實的人、做真實的事、有真實的人格與胸懷、並明白作為人時人性之道。相反,若從「萬物」而言真理,真理必然轉變為種種知識之開發與追求;而相對地,此時人之真與否,即落為其知識能力之真偽,人此時只是單純為知識主體故。6

對《論語》而言,在討論現象之前(環境、社會、規範.......等等)更先應確立人在面對所有外在現象時自身的狀態與心懷,這才是對「人」進行思考.因此,世界所有的問題,不分時代地域,若想解決,也都只能從「自身」做起。

在此,你或許會有所狐疑是否對《論語》如此的解釋將使儒學偏於心學,而至偏頗?關於此點可參看作者於此書的註解 2 7中對〈大學〉、〈中庸〉與《論語》之差距的說明。簡單來說,《論語》所教人的道理,是對種種人自己而言,一種直接的道理,非一種理論主張。非如〈大學〉在人自己的德性之外,對客體做本末的思辨之思,更非如〈中庸〉更求見天地之道。

「你越真實,世界也會越真實」。這句話如果覺得抽象,讓我們回到《論語.學而》曾子的話來作示範性理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點出了人做為反思的最重要三件事:「忠」、「信」、「習」三件事。在此作者對此段的解釋讓我曾在讀時激動不已,反覆閱讀不下數十次。8

「忠」不單指對國家,對工作,更正要的是「忠於自身對於人的善」,「忠於事情的真實而替人著想」;「信」則是對自己之真實,致使你的言語與工作能力受人之信任;最後的「習」則是在別人面前將自己拿掉,用真正「謙下」的心態,將授習與我的人的精神、學問(身教)「傳下去」。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對於知識份子而言,我可能認同你的觀點,但我不見得能真的在傳遞這觀點時拿掉自己,我們或多或少會加入自己的想法,甚至進一步吸收消化用另一個方式呈現。特別是現在教育在強調發表自我意見的同時,原汁原味「傳習」老師的精神、行為與學問的訓練是更少了;它所導致的結果是「自我」不斷地長大,卻忘了學習的真正意義,忘記「傾聽」與「謙虛」的重要性。此為示範,此書多有類似闡述,以此見得作者所謂《論語》平實之解。

本書結構

結構方面,此書分成三大部分:(1)《論語》的構成體系;(2)《論語》十篇內文分析;(3)儒學後論。

第一部份很系統性的闡釋了作者對於《論語》幾個老問題的考察,不迴避,直指核心。這些問題分別為:《論語》對之於原初《魯論》、《齊論》、《古論》三個版本的傳承、真偽問題。還有《論語》的編者到底是誰?最後,譚家哲提出了一個突破性的觀點,認為《論語》有其完整的系統性架構,各篇有其所要探討的大方向。此架構之完整,我認為是學術界《論語》研究的大突破。9在此足以顯現作者做為哲學人的卓越思辨能力。

第二部分是對《論語》十篇內文進行逐句分析,用很直白的文字,將《論語》「字」、「句」進行深刻的解析,時而加入西方哲學觀點的交叉對比,在此可現作者融通中西哲學的功力。而讀者也可跟隨作者逐句分析《論語》「字」、「句」的同時反過來「檢審」自身。

第三部分是對整體儒學的觀點闡述,看起來好像是在回答一些儒學老問題,譬如:儒學思想之立場、儒學與(當代)哲學、儒學與現實……等問題,實際上,我認為此節的用意是做為《論語平解》此書的結論,用以呼應《論語》面對現今時代所不能迴避問題的解釋。其中關於「國家」的解釋10,我強力推薦必讀之。讀完你會發現儒學之所以為現代人視為迂腐過時的學問,其最開始問題的錯誤點。這錯誤不在儒學,而在於我們現代人選擇了一條將儒學屏除於自己生活之外的模式(無論中西方),因此無論教育推廣再怎麼努力,兩個齒輪永遠對不上。唯有看清最初問題的分歧點,你才有辦法深刻思考契合的可能性。

在此,或許由讀者會質疑:所以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過返古或儒家式的生活嗎?

我認為,若你認為《論語》中所提及關於人的真實性討論(為政)、善良的真偽(公冶長)、虛假性(陽貨)、人對「心志」、「反省或自覺能力」,及「情感」這自身問題的面相討論(述而)……等等議題,都只作為「古」,而期望你返之,那你可能必須先認真地檢視自身,撇開上述這些人與人生活的真實對待,「現代」的你,還剩下什麼?還有什麼是你一輩子都在做的?

根據此書的架構,我建議對於初學中國哲學或《論語》的人,其閱讀順序可以為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開始閱讀,以免被一開始的學術架構嚇跑。而對於專業哲學學習者言,我建議由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依序往下閱讀之,你能完整深刻的理解譚家哲撰寫《論語平解》的用心與厚實功力。

結語

最後,我想提醒閱讀此篇書評的哲學人,思想一旦遠離「人」,都只是做為知識的累積,而不再是對於「人」做基礎問題的關懷與思考,即便是儒學內部,因應現代學科的弊病,有時的討論與研究都不見得是著眼於「人」。

請相信,你我自身不好,世界不會變得更好。而這觀點也是作者一再強調的。以此共勉之。

  • 1. 關於《論語》非思想之書的表達,作者於書本最後〈論語後論〉的第一節〈儒學思想之立場〉(pp.641-643) 即有論斷。作者分為八點說明之,在此,我稍微歸納,並源引作者原句以解釋儒學為非思想的原因:「不視惡為人性之本,惡起緣於人與人之權力關係」(惡之源起),「以人及人倫之道為本」(對象),「非如哲學那樣單純以思想為優先取向」(思想),「摒棄一切超越性」(價值),「人的主體性是作為人自己而非作為知性與『我思』之自我而言」,「仁,非只善對人,更致力於成對方之為人」(仁),「儒學之禮與文,是成就共體知共體者,不能從對立人性甚或外於人性而理解」(共體性),「為政亦教民與養民知道而已,非為力量之發展與求索而有之政治訂立,更非社會或國家之政治與權力體制」(為政),以上八點論之。
  • 2. 譚, 家哲. (2012).  論語平解: 選篇. p.646
  • 3. 譚, 家哲. (2012).  論語平解: 選篇. p.646
  • 4. 譚, 家哲. (2012).  論語平解: 選篇. pp.647-648
  • 5. 譚, 家哲. (2012).  論語平解: 選篇. p.642
  • 6. 譚, 家哲. (2012).  論語平解: 選篇. p.587
  • 7. 譚, 家哲. (2012).  論語平解: 選篇. pp.61-62
  • 8. 譚, 家哲. (2012).  論語平解: 選篇. pp.86-90
  • 9. 此架構早在作者 2006 年《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中即提出
  • 10. 譚, 家哲. (2012).  論語平解: 選篇. p.650
學習哲學是我期望自己提升對藝術理解的路徑,卻意外的沉浸於這門學科。 就像我原本認為爬山是項鍛鍊身體的運動,卻意外讓山林走入我的生命裡。 我的專業研究是儒... 更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