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與馬克思進行批判性的對話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與馬克思進行批判性的對話

《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書評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不禁會想,如果馬克思活得更長一些,甚至能活著看到二十世紀的當前,作為一個如此入世的哲學家,他若看到如今那些實施專制的共產國家、以及提出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資本主義社會,...

您在這裡

難度:
2

我對馬克思的認識,起於大學時閱讀《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那是一個奇特的閱讀經驗,對一位初進哲學系就讀的年輕人來說,接觸到的哲學文本,通常是抽象難懂又乏味的,然而馬克思的文字完全顛覆了過往閱讀哲學的經驗,因為馬克思的理想與熱情能透過他的文字躍然紙上,極容易感染青年人,引起他們對他筆下所描述的理想社會,生出憧憬與熱情。

然而那個初接觸共產主義思想的我,就算理解了馬克思所主張的無產階級社會,卻怎麼樣也無法投射到現實生活中所認識的共產國家。兩者落差如此之大,讓年輕的我異常疑惑:為什麼一個號稱能讓人成為「真正的人」、保證不會有人再被剝削、人人都能過上真正自主與自由生活的哲學理論,在現實生活中,卻變成是對立於民主自由社會、同時又藐視人權的那種專制政權呢?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難道是馬克思的理論本身有瑕疵?還是實踐共產主義的人弄錯了什麼?亦或是有什麼其他因素導致這種落差呢?

年輕時對馬克思主義的疑惑持續至今,直到閱讀《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才讓我這些多年未解的疑惑獲得澄清。

「全世界的勞工團結起來!」

Karl Marx, 1818–1883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敵意,來自他的人本主義關懷1,他堅信只要有工資存在的一天,剝削就不會消失,就一定會有「悲慘的無產階級」,因而宣稱我們必須超克這樣的關係,力求達到「共同體存有」的社會狀態,也就是「每個人都代表其他人」——每個人按其個性,自由地生產;彼此承認各自的貢獻,以及彼此共有的人類本性(尤指社會性/共同體性)2,因此每個人的行動都不僅能代表他自己,同時也能夠代表其他人——亦即他所謂的「普遍與特殊的真實統一」。

而實現這個理想目標的最大阻礙,他認為就是私有制個人主義。就此來看,他痛恨的,說到底並不是作為資本家的人類,而是資本運作的制度下所帶來的剝削、貪婪與自私——這些都將阻礙我們成為有尊嚴的人。隨著這個中心思想而來的,是反對人權(因為會助長自私自利)、反對國家(因為作為統治中介的官僚體系將阻礙普遍利益與特殊利益的調和)的存在,以及建立一個「無階級社會」的願景,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能不受強制、發揮個性、實現自我地自由活動。

但重點在於:改變它!

一個可以讓每個人都實現真正自我的社會,如何不讓人嚮往,無怪乎馬克思主義能夠吸引世世代代的年輕人。然而關鍵就在於,這樣的社會到底如何可能?

馬克思有句常被引用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了世界,但重點在於:改變它!」在閱讀《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這本書時,時不時讓我想起馬克思這句話。因為本書所呈現出來的馬克思,並不是只會建構理論的哲學家而已,他是真的按照他的理論,努力在實踐他所相信的理想。他除了勤於寫作、與其他理論家辯論之外,也耗費許多精神參與政治改革事務、更因此被多個國家列為不受歡迎人物而被驅逐、到處流亡。

在《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一書中,仔細刻劃出馬克思如何在他所處的政治局勢之中與世界互動,逐步擘畫出他的理念,並實際去作。此外,書中也多處提到馬克思如何因為世界的政治局勢變動,而多次修正他的理論細節、甚而調整步驟與步調,以踐行他所堅信的理想。譬如,他曾認為當時的德國可從君主專政直接實現無產階級專政,但在經歷了 1848 年革命3之後,轉變成先支持先達到布爾喬亞專政後,再向消滅國家邁進,甚至根據不同國家的政治局勢發展,給出各地不同的革命進程規劃。這跟很多只專注在發展自身哲學理論的哲學家相當不同。換言之,馬克思是一個能夠將他的哲學理論貫徹施行,並願意從經驗中做出實踐調整的理論家。

讓我們朝向馬克思的無產階級社會努力?

馬克思活到 64 歲,我想,實在是太短了。雖然馬克思留下大量的著作與手稿,然而從後世對馬克思思想的研究角度來看,仍然遺留下許多無法充分解釋的疑惑,或是無法一致解釋的理論主張。在《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這本書中,作者雖然協助釐清許多馬克思理論的細節,然而也不諱言指出一些馬克思理論預設的不合理之處,以及需要更進一步研究與釐清的地方。

好比說,從馬克思對資本理論預設中,其實並無法真正導出「利潤率趨降的規律」,亦即資本的不斷累積,根據前提的利潤公式,並不一定會導致利潤的持續下降4又好比說,多數學者認為馬克思相信資本主義最終將導致崩潰,但從作者的文本爬疏與分析來看,這很可能並不是事實。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不禁會想,如果馬克思活得更長一些,甚至能活著看到二十一世紀的當前,作為一個如此入世的哲學家,他若看到如今那些實施專制的共產國家、以及提出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資本主義社會,他會在多大程度上修正、甚至改變他的共產主義內涵呢?本書作者也和我有一樣的想像——作者在書中不少相關之處都將馬克思的共產思想與蘇共中共等共產主義國家的差異之處為讀者仔細澄清。這些釐清將讓讀者很清楚地意識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那些號稱實現了共產主義的社會何止相差了十萬八千里,甚至能說根本與馬克思理論完全背道而馳。5

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值得我們細思。在《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中讀到馬克思所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時,我對他於人性刻劃的缺乏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與無法理解。6一個理想的無產階級社會,亦即要達到馬克思所謂的「普遍與特殊的真實統一」,難道能夠忽略構成社會之人的基本人性嗎?換言之,即便馬克思真的能成功透過革命的方式達到他理論中的那種理想社會,這樣的社會中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不能夠真正了解到,什麼是「真正的人」,以及如何才能做一個有尊嚴的人,那麼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社會要如何維繫,因為我們將無法避免那些僅以自利為最高行動原則的個體毀壞制度。這或許也是為何馬克思會允許,在革命成功的過度階段可以有無產階級專政、也就是維持秩序的統治階級存在。然而,就如本書作者已經指出的,這樣的統治結構要如何避免演變成馬克思所反對的獨裁專制?對於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馬克思卻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而我們或能從當前的共產主義國家如何實行專制,看出一些端倪。

普及與研究兩相宜

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無疑是一本學術專業性的著作,文中不時出現專有名詞、旁徵博引的行文、引用嚴謹的註釋,加上作者對相關學術爭議的觀點與看法,都呈現出本書的學術性格。然而,這卻不見得會對一般讀者造成閱讀上的阻礙,因為作者的撰寫主題「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讓本書較偏向馬克思思想的歷史考察,讀者很可以將其當作歷史故事來讀。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

我從閱讀中獲悉馬克思與黑格爾的複雜關係、十九世紀的歐洲、英國與俄國的政治局勢,以及圍繞著馬克思所屬時代的思想家、學者、革命者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也認識到存在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共產主義理論、與其相關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些不同理論的倡議者之間在理論細節上的爭辯為何,以及他們又是如何為了自身所信奉的理想而行動、合作、妥協、對抗。這些內容,都讓這本主題相當嚴肅的書籍,帶入了柔和的調性與趣味。讓我這個不熟悉歐洲政治運動的讀者來說,真是腦洞大開,讀得津津有味。譬如說,第一次曉得原來馬克思所提到一些概念,其實並不是馬克思原創的,而是吸取了他與所處時代一起對話的其他理論家的思想,才揉合出他獨有的思想體系。

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
馬克思:從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
本書從馬克思誕生的時代談起,細細鋪陳其時的歐洲政經局勢以及青年黑格爾學派的發展,讓我們能夠充分了解馬克思如何開始發展他的理論思想,進而明白他那帶有人本共同體主義的思路來源。之後又是如何從「解放人類」的歷史目的,選擇放棄共和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等其他政體,並透過政治經濟學的思考,逐步發展出馬克思獨特的共產主義思想。作者相當仔細地將馬克思他思想的背後緣由、演變、轉變都清楚地呈現出來。此外,也會於相關處補充當代馬克思學者的不同觀點、爭論細節,以及作者自身的評析與概念釐清。

雖然本書並不是一本系統性地、完整介紹馬克思思想的哲學書籍,但我們能透過本書了解到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從青澀的理論雛型,逐步發展成能夠影響當前世界的重要哲學理論。由於作者在書中對不同時期與版本的馬克思文獻,做了仔細的比較與分析,因此對於初入馬克思的研究者來說,本書應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由於本書相當厚(約八百頁),故而讀者能預期本書的豐富性絕不僅止於本文所論及的,因此讀者千萬別誤以為本書內容謹止於我選擇討論的這些片段而已。7若能耐著性子讀完,定有深入且豐碩的收穫。

最後,就以我亦相當認同、作者在後記中的這段話作結:

馬克思是 19 世紀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思想的一位偉大綜合者。就和其他重要的思想家一樣,他的思想也存在薄弱環節。但即使如此,或正因為如此,與馬克思進行批判性的對話,可能仍是一件饒富意義的事情。

※ 本文為聯經出版邀稿。

與哲學交纏超過 20 年的資深哲學人。 小時候立志要成為科學家,但最後成為哲學教育工作者。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