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與物自身的區分,只不過在康德那裡不可被認識的物自身在叔本華看來則是可以被直接把握的,它就是意志(Wille)。因為意志乃是盲目的衝動、生命的渴求、是萬物萬事所內具的生命力,這使得意志無法以理性的方式被掌握,它既不在時空之內也不服從因果律的支配。叔本華將意志視作是人生命的核心乃至整個世界之本質的看法,正是要突破當時唯理性、唯科學獨尊的哲學思維模式,而大膽地宣稱,在理性背後其實是非理性的衝動在運作、在支配這個世界。
「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從痛苦擺到無聊」——阿圖·叔本華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是 19 世紀第一批提出宇宙本質上不是理性場所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和康德都認為世界更適合理性,叔本華受此啟發,將他們的哲學發展為一種承認本能、最終禁慾主義的觀點,強調面對充滿無盡衝突的世界,我們應當減少自然慾望,以達到更加平靜的心境和普遍仁慈的傾向。叔本華常被認為是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事實上,他提倡透過藝術、道德和禁慾主義的意識形式來克服充滿挫折和痛苦的人類狀況。自 1860 年去世以來,他的哲學對那些思考生命意義的人以及從事音樂、文學和視覺藝術的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叔本華在世之時,在康德和黑格爾的身影之下,叔本華仿佛被掃進了哲學史的角落,雖仍被大眾所熟知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然而,叔本華的哲學既是德國觀念論的進一步發展,又開後世非理性主義之先河。倘若沒有叔本華,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對於十九世紀哲學和哲學史的完整理解,更失去了許多對於人生的透徹洞見。
叔本華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與物自身的區分,只不過在康德那裡不可被認識的物自身在叔本華看來則是可以被直接把握的,它就是意志 (Wille)。因為意志乃是盲目的衝動、生命的渴求、是萬物萬事所內具的生命力,這使得意志無法以理性的方式被掌握,它既不在時空之內也不服從因果律的支配。叔本華將意志視作是人生命的核心乃至整個世界之本質的看法,正是要突破當時唯理性、唯科學獨尊的哲學思維模式,而大膽地宣稱,在理性背後其實是非理性的衝動在運作、在支配這個世界。
也正是這樣對世界的理解,使得叔本華必然地走向悲觀主義。因為,所有的衝動與欲求都來自人的「缺乏」,缺乏不被滿足,那麼人必將痛苦。但滿足之後,新的欲求又重新再來,否則人只會陷入空虛與無聊之中。面對人生苦難的悲劇性,面對世界的虛無,藝術雖然可以提供給我們短暫的慰藉,但卻無法將我們從苦海中解脫。在叔本華看來,唯有像佛教高僧般,止熄自己的意志與欲求,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
叔本華在他那個時代可以說是發出了空谷足音,其意志與表象的劃分深刻影響了早期尼采,對於內心衝動、欲求的解釋又提供給精神分析以養料,從而影響了佛洛依德,而他對於人生苦難之本質的洞見以及救贖之道,又與佛教智慧達成了一致。而他關於人類歷史沒有前進方向的信念,成為 20 世紀法國哲學的基調,因為兩次世界大戰抑制了 19世紀黑格爾和馬克思等思想家對不斷進步的期待。
叔本華的哲學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部分原因是他的觀點承認傳統的道德價值觀,而不需要假設上帝的存在。他的觀點也認為透過神秘體驗獲得絕對知識是可能的。叔本華也暗中挑戰了科學和其他文字化表達方式的霸權,並以更具音樂性和文學性的理解方式取而代之。他意識到——至少從我們通常無法迴避的觀點來看——宇宙似乎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非理性的地方,這也吸引了 20世紀的思想家,他們將本能力量理解為非理性的,但卻是人類行為背後的指導力量。
《人生智慧箴言》收錄於叔本華晚年的《附錄與補遺》,正是此書使得叔本華終於得到了時代的認可。他眼中的人生雖然是悲劇性的,但卻未嘗不是一種對人生的透徹理解,促使著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人生以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