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於網頁上公告劉述先先生逝世的消息,享年82歲。對於中哲研究的學術圈來說,這無疑是一項令人傷感的消息,許多中哲學者紛紛致上弔念。
劉述先先生畢身致力於中哲學術研究,特別對於新儒家思想的反芻轉化,下了很大的功夫。而我有幸曾於博士班修習過劉述先先生於政大開設的一門課程(二學期),我對先生的印象是:「對學術堅持,但對學生溫和的學者」。
攤開新儒家三代時間軸,新儒家三代人物,依據其時代,分別對於中國哲學與當時的時代連結起到實際的呼應。
簡單來說,第一代人物—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在西學衝擊下,致力於重建儒學,回應西學挑戰。第二代—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基本上是將西學思想讀入骨子裡,用中哲話語重新詮釋;這樣的文章讀起來,是用中國哲學的精神,西方哲學的論說架構,去探討中西方關注的觀念。或是再次解釋先秦、宋明儒者的思想。第三代—余英時、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幾乎是全方面的向國際發展,這一代有著優秀的英語能力,幾乎在處理中國哲學問題時,都能透過語言的優勢直接與國外學者對話,是真的將中國哲學推向外,讓世界認識中國哲學。
在此時代,劉述先先生對於中國哲學界,特別是「新儒家」,就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他的重要性已經不在於只停留在發揚第二代的學說,而是進一步說自己想說的,發展出他的ㄧ套哲學體系,特別是對於朱熹「理一分殊」的再建構與對於莊子「兩行」的發揮;他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其運用中國哲學對於時代的關懷與反思,可由其著作觀之。譬如:
劉, 述先.
(1995). 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劉, 述先.
(2000). 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
劉, 述先.
(2001). 理一分殊.
劉, 述先.
(2001). 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
世界公民叢書.
劉, 述先.
(2001). 儒家思想開拓的嘗試.
對於劉述先先生的逝世,除了傷感外,或許我們可藉此思考,承接「新儒家」第三代之後的儒學研究者們,我們是否能像前輩們一樣,在把握對於先秦、宋明儒家學說文本的尊重下,開創出屬於第四代的特色?除了面向國際的基本需求外,我們還應該要做些什麼?
或許這是我們在緬懷劉述先先生一生職志之餘,還更應該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