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梁漱溟

1893CE 10 月 18th to 1988CE 6 月 23rd
大清北京

梁漱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與社會實踐者,被視為現代新儒家的主要開創者之一。

他主張儒家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第二路向,一生致力於在現代社會中發揚儒家生命實踐精神。

梁漱溟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他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開創者之一。他一生關注「人生問題與社會問題」,並以儒家思想為立足點,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傳統的浪潮中,力倡和肯定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梁漱溟儒學思想的核心,在於對孔子學說的重新詮釋與實踐。他認為儒家文化的精髓在於其獨特的人生態度和生命實踐。梁漱溟在代表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將世界文化劃分為三路向:西方文化的「向前要求」、印度文化的「向後要求」,而中國文化則為「調和持中」的第二路向,以儒家為代表,強調在現實人生中尋求和諧與樂生。他預言未來世界文化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他認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啟發人的理性,以「情理」權衡一切,避免宗教的迷信與獨斷。他提出「自覺」的概念,認為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有自覺,人心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由此而生。儒家之學,就是要「親切體認人類生命此極為可能性而精思力踐之,以求『踐形盡性』」。

梁漱溟深刻洞察到中國社會的特點,認為中國社會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倫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是社會秩序的根本。他將「倫」解釋為「倫偶」,即人必定處在相關係中,需要「互以對方為重」,這成為他後來投身鄉村建設運動的思想基礎,旨在重建基於儒家倫理精神的社會秩序。

梁漱溟的思想強調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主張人生要落實在具體的實踐上,個體生命要運用心思,去體認和實踐生活的「對」和「應當」,強調儒者的知行合一、內聖外王的生命境界。他以自身的行動踐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者風骨,被譽為「最後一位儒家」。

總體而言,梁漱溟的儒學思想,是面對西方文化衝擊,為中國文化尋求出路的一種積極回應,旨在復活儒家精神,使其在現代社會仍能發揮指導人生的力量。

分享

相關人物

徐復觀
Xu Fuguan
余英時
Yu Ying-shih
方東美
Thomé H. Fang
Tang Junyi
Mou Zongsan
熊十力
Xiong Shili
大清北京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