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IG 照騙:擬真的不假?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IG 照騙:擬真的不假?

從布希亞談社群媒體
我們或許知道,在 Instragram 上各種美麗的照片背後,或許根本不存在這些美麗的真實所指物。然而,這些由符號構成的虛擬世界,難道不比「現實的荒漠」來得真實許多?

您在這裡

難度:
2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各種影像或符號——新聞、廣告、影片、各式數據、迷因圖等都算在內,即使是刻意避開使用社群媒體的人也很難從當今被資訊轟炸的環境中逃脫。網路可以說成了一部能無限製造影像、符號,及各種資訊的機器。隨著它的發展,近年來我們也會發現「假新聞」、「業配文」,或是有人發現某位網紅「濾鏡濾很大」、甚至「大叔偽裝成正妹摩托車騎士」等議題被大量討論。當我們在譴責那些製造假新聞者,或是認為網紅不該用不真實的樣貌誤導觀眾的同時,實際上顯示一般人對於虛擬與現實界線的關切。

身為後現代主義代表哲學家之一的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以其影像理論探討現代社會中符號與影像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影響力。此外,他還主張在這種情況下「現實」與「虛擬」的界線已產生改變。活躍於 80 年代的布希亞理論,在當今網路與媒體的發展下,可說是又愈加貼近於現實生活。

《擬仿物與擬像》與地圖寓言的啟示

布希亞在其著作《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中說明影像演變的四個階段。影像可以為以下四種方式呈現:

  1. 基本現實的投射
  2. 基本現實的掩蓋與扭曲
  3. 掩蓋存在基本現實的事實
  4. 與現實毫無關係,而只是純粹的擬真 (simulation)1

第一、二階段較容易理解。若用 Instagram 的語言解釋,第一個階段就像是一個毫無修圖的自拍照。第二個階段是修圖修很大的「照騙」(#iwokeuplikethis)。第三階段為透過影像來讓人誤以為存在某種實際上不存在的現實。舉例來說,去年 12 月江啟臣翻出總統蔡英文於 2009 年發表反美牛的演講,企圖藉由字幕來誤導觀眾以為蔡英文說了「瘦肉精」,來掩蓋她真正說的其實是「美國牛」的事實。此事件便是布希亞描述第三階段的絕佳寫照。

在詳細說明擬真之前,我們不妨探討它與表象 (representation) 的差別。事物的表象是否真實是可以被客觀判定的。若以符號學來看,某一個能指 (signifier) 必定指向某所指 (signified)。當我們指著前方的生物並說牠是「牛」,或是 "a cow" 的時候,「牛」這個象形文字、或是由三個字母組成的這個 "cow" 字,就是能指,而前方這頭牛本身為所指。傳統的符號學必須倚賴確切分明的定義並依照嚴謹的邏輯來判斷真假。也就是說,當某個人「指鹿為馬」的時候,你可以確切地斷定他說錯了。如同上述瘦肉精的例子,字幕下的「瘦肉精」三個字(能指),事實上沒有真正對應總統當初所說的話(所指)。

相反地,擬真不同於表象,模糊了真實與虛假分明的界線,它可能是失去所指的能指。2布希亞透過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 一則關於地圖的寓言故事闡述擬真的概念:

從前在某帝國中的地圖學家決定製造一個非常真實的地圖。真實到這個 1:1 大的地圖的每一寸都完全對應到帝國的疆域。最後,此帝國的後代人民逐漸發現這個大型地圖早已失去任何意義。3

特別的是,布希亞翻轉了這個寓言。他認為,事實上現代社會中逐漸失去意義的並非這個由符號構成的地圖,而是原本現實世界中的疆域本身!也就是說,原本指涉疆域的地圖已產生自己的意義,甚至超越了疆域原本的意義。

當今社會除了地圖(疆域的抽象化擬真)之外毫無留存。在地圖之上,僅剩的是地圖上虛無飄渺、斷簡殘篇的真實。……疆域不再先於地圖,也不再比它留存得更久。實際上地圖已經先於疆域,擬真的進展反而導致疆域的產生。4

擬真已經不具疆域性、沒有所指物。它是透過模型 (models) 所生成沒有來源或不具真實的產物——它是超現實 (hyperreal)。5

換句話說,相較於前述界線分明的能指與所指物,擬真往往沒有來源。如同網路上如病毒般擴散的迷因圖一樣,大部分的來源以及其原本的指涉物已不可考也不重要,卻透過不斷複製與擴散在虛擬的網路社會中被不斷賦予新的意義。

你的 Instagram 有幾分真實?

現代社會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或許知道,在 Instragram 上各種美麗的照片背後,或許根本不存在這些美麗的真實所指物。然而,這些由符號構成的虛擬世界,難道不比「現實的荒漠」6來得真實許多?甚至,我們的真實生活就是透過 Instagram 的擬真構築而成。「網美照」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眾多的影像,大都預先知道這些修圖修很大(西海岸的海水哪有那麼藍、藻礁實際上也不會那麼紅、新竹的豆腐岩就幾塊灰灰的石頭而已,才不會是 Instagram 上 #豆腐岩 的那個樣貌)。

自拍
出去玩沒自拍上傳,你真的有去過嗎?
然而,當我們真的到達那些地方時,卻複製那些網美的姿勢、照樣修圖上傳屬於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在我們的行為已經受到擬真世界的影響下,我們真的能夠說「Instagram 上的豆腐岩」比「我眼前看到的豆腐岩」來得不真實嗎?我們真的能夠清楚地將螢幕上那形象鮮明、製造眾多話題的網紅 A 小姐,與線下的 A 小姐這個人做清楚的切割,並且說後者才是真實的 A 小姐嗎?

結語

或許有人會認為布希亞誇大了擬真世界的影響力,而堅持真實與虛假的界線。這些人可能還是很在意網路上的正妹騎士到底是不是現實生活中某個血肉之軀的真實表象。然而,那四處瘋傳、不斷製造話題且讓眾多網友崩潰的「正妹」,實際上已成為預言中的地圖,其意義甚至超越了它的來源(也就是那位大叔)本身。

我們處在一個擬真邏輯中,它不再遵循關乎真實或虛假的邏輯,也不受理性的規範。7

真實與虛假一點都不重要,知識的累積也僅為空談,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無限複製的符號與影像的擬真世界。若要更深入挖掘布希亞的理論,將會發現自己漸漸陷入後現代主義哲學削去一切意義的無底深淵。他不僅為現代社會做出診斷,還將範圍推展至政治、藝術、性別、甚至恐怖主義中。不難想像他的文章《波灣戰爭不曾發生》以及對 911 事件的評論引來不少爭議。儘管如此,透過對於日常媒體、大眾文化,與休閒娛樂的省思,布希亞的理論顯得格外貼切。我們不需要像《駭客任務》裡的人連接「母體」過著日常生活,事實是我們已經生活在這樣的虛擬世界中。

  • 1. Baudrillard, Jean, 1929-2007.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p. 6.
  • 2. Ibid, p. 64.
  • 3. Ibid, p. 1.
  • 4. Ibid, p. 1.
  • 5. Ibid, p. 1.
  • 6. Ibid, p. 1.
  • 7. Ibid, p. 16.
台大工管系畢業,現居美國從事資料分析。沒有哲學背景,但對哲學情有獨鍾。喜愛辯論和嘗試新事物。    ... 更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1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