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編譯】「無悔」的哲學:尼采對西方流行文化的批判 | 哲學新媒體
國際編譯

「無悔」的哲學:尼采對西方流行文化的批判

美國雜誌 《Pacific Standard》近日發表了一篇頗有趣的訪問文章,是關於美國一位有哲學思考的臨床心理學家 Edward C. Chang 的訪問。他嘗試從德國哲學家尼采 (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的觀點批判當今在美國大行其道的「無悔」(No Regrets) 價值觀 ─ YOLO (You Only Live Once ,意即:你只活一次...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美國雜誌 《Pacific Standard》近日發表了一篇頗有趣的訪問文章,是關於美國一位有哲學思考的臨床心理學家 Edward C. Chang 的訪問。他嘗試從德國哲學家尼采 (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的觀點批判當今在美國大行其道的「無悔」(No Regrets) 價值觀 ─ YOLO (You Only Live Once ,意即:你只活一次) 。訪問內容讓人對「無悔」有更深刻透徹的認識,也頗有探討的價值。

走向虛無主義的「無悔觀」

Chang 注意到「無悔觀」在當今美國社會普及的趨勢,認為不少音樂和電影都強調所謂「抓住今天,及時行樂 (carpe diem) 」的口頭禪,例如他女兒聽的凱莎 (Kesha) 的歌曲 "Die Young",以及電影 Dead Poets Society 1等。 他認為人類文明中存在著一種強調盡情享受每一天生活的傾向,而這可追溯至古希臘。當時並無「人」(human beings)的概念,只有「凡人」與「不朽」二者。這種「人必有一死」的概念透過宗教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文化,它不單驅使了志向,也激起了後悔的循環:不管如何努力,最終還是無法活得像神祇一樣。

Chang認為,尼采可能會說這種「無悔」說穿了其實只是一種虛假的藉口。「思量過去(或未來)的錯誤如果會讓人想要扣下扳機自殺的話,其實也沒什麼關係」的想法聽起來很撩人。不過若真這麼想,就很可能在實際上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情——這根本就是走反了。抱持「活的暢快、英年早逝、留下一具美麗的肉身 (living fast, dying young and leaving a beautiful corpse) 」的想法,反而更容易令人走進虛無主義的世界,而非一種有意義的、富深思而又慎重的生活方式。

尼采的處方:命運之愛

尼采的「無悔」哲學建基於他對人類偉大的準則以及命運之愛(amor fati)的理論之上,他指出人類偉大的準則就是命運之愛,即一個人所想要的,並沒有與現狀有任何不同,不是向前、不是向後,也不是永恆。不只是承擔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面對它而已,還要去愛它。尼采面對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一是古代禁慾主義指出的,要過上美好的生活就必需要拋棄人類的慾望;另一則是那種根植於當今流行文化的享樂主義立場。尼采對兩者皆採取不支持的態度。

尼采說過,後悔能讓人類覺醒從而改變生活。Chang 認為 YOLO 與「抓住今天,及時行樂(carpe diem)」都是對尼采著名的權力意志(Will to power)觀念的誤解。坊間大多的流行心理學讀物都教人要拋下後悔才能過好日子,但沒有一本有如尼采般的骨氣,主張我們應正視我們人必有一死、以及後悔的必然性,更以此做為改變生活的動力。尼采其實是向後悔施展了兩面攻勢,一是如果你選錯了,就放下它、接受它並且去愛它;二是由此刻開始,持續對自身的必然一死有所意識,並與之一起生活。

永劫回歸的「無悔」

筆者在此不得不提及的還有尼采永劫回歸的觀念,它出現在 1882 年出版的《快樂的科學》第 341 節。如果我們此生將會無限次重複,每個細節、每個決定、所有處境都是一模一樣的話,會喜歡還是厭惡?在尼采看來,無悔的意思就是即使重複千萬次,自己仍會作出相同的決定;明知後果亦甘願承擔;而且再給萬次輪迴重新選擇亦不會有任何分別。

尼采「無悔哲學」的現代應用

Chang 認為,我們應該擁抱後悔而非拋棄它,因為從心理上而言,這用來對待「後悔」是聰明又健康的做法。透過擁抱它,你才能學會過沒有它的生活。這是尼采對如何無悔地生活所開給我們的處方。但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而非享樂主義講的那種純粹愉悅。這些全都是存在主義式的、哲學的問題,關乎到如何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良善與道德的存在者,而非僅僅憑著生物衝動去交配繁衍而已。

有意思的地方是,現今很多心理治療的研究均指出這其實是種有助處理抑鬱、自殺和其他負面觀念的正念。當今所謂有效的治療其實包含了不少尼采於其準則中建議的元素,這簡直讓他成了一個現代心理學家。

Chang 在訪問末段補充指出 ,YOLO 觀念的問題在於,它向人推銷一種處理後悔的作法,卻沒有讓人去做真正能夠使我們走向更好生活的內省與反思。這種文化讓我們處於一種心理上的泡沫化,而且很快就會到達破滅的臨界點。他反問,到那時候我們真能更瞭解人性嗎?

  • 1. 台譯:春風化雨;港譯:暴雨驕陽。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