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揭開人生遮羞布的黑色幽默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揭開人生遮羞布的黑色幽默

從遊戲《糖豆人》看幽默
正如卡關時帶出的「厭世感」,呼應著人本有其真實樣貌,「糖衣」不過是你包裝外顯得軀殼而已,你可以一直龜縮,穿著糖衣傻傻往前衝,讓人覺得你可愛;但你也可以選擇揭露本性,雖然感覺沒那麼可愛,...

您在這裡

難度:
1

隨著網路世代的盛行,「迷因」(meme)成為現在年輕族群訊息或情緒的表達模式之一。「迷因圖」的手法是運用一個經典而誇張的圖,加上一個字或一行字,透過圖與文字的反差性將訊息傳遞出去;而具有反差性與諷刺性「迷因圖」跟台灣長輩間流行的「長輩圖」,那滿滿正能量特質,是得以由「反差性」做明顯的區別。1

迷因圖展現的幽默是運用語言的「錯置」;透過圖片,將情感的表現被放大,配上文字,則讓原本已經被放大情感的圖片被「誇張化」或「曲解」,而達到幽默的效果,譬如:之前爆紅的「唐鳳過台灣」迷因,或是最近瘋狂出現的改編宮崎駿作品迷因圖。也有一種類型的幽默是較不易被察覺,但意識到後卻讓人會心一笑的特質,我認為在暑假風行的遊戲《糖豆人:終極淘汰賽》中便屬於此種方式。

2020 年 9 月 24 日糖豆人的官方網站放出了糖豆人內部構造圖,引發超多玩家的討論。沒想到原本可愛的糖豆人形象居然是身高 183cm 人類骨骼的壓縮?!這驚恐程度就像變調的童話故事,直逼恐怖片;但官方還強調:「看看他的眼睛,他非常開心。」並拒絕收回這張設定。為何官方要揭露糖豆人的原始設定圖樣,並且不願回收?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其實反而更加凸顯了《糖豆人》想接揭露關於真實人生的反思幽默。

包著糖衣的人生

由 Mediatonic 開發,Devolver Digital 發行的《糖豆人:終極淘汰賽》(Fall Guys: Ultimate knockout) 可以算得上是今年暑假最夯的小遊戲,據說遊戲在發布 24 小時內即吸引超過 150 萬名玩家遊戰。

目前此款遊戲可以在 PS4 與 Windows 平台取得。雖然網路上將其定義為大逃殺系列的小遊戲,但我卻不這麼認為。遊戲的方式很直覺,就是躲避障礙一直往前衝就對了。很像 1998 年台灣風行街頭巷尾的綜藝節目《百戰百勝》的遊戲版。只要你不外掛,這就是一個齊頭平等,不會被追殺,破關無法升級裝備,主要是靠著運氣跟熟練度躲避障礙,然後一直往終點跑去的小遊戲;只要跑入淘汰名額,即能過關。所有玩家的起始點跟使用技能是一樣的,這讓喜歡謀略或裝配遊戲的玩家感覺特別的不須動腦,也讓這款遊戲對不常玩遊戲的人來說顯得特別好上手。

作者玩《糖豆人: 终极淘汰赛》達標截圖

它的淘汰機制是同時跟同組上線的其他玩家拚比;譬如這一場規定 60 取 37 人,你只要跑贏 23 人,到達終點,你就達標。達標即能晉級,但若沒有達標呢?你則會在同一個程度的關卡中反覆的玩,玩到你厭世為止。

沒錯,就是厭世

當你苦困於某種狀態,不得解脫時,大部分的人會因為心理上不想繼續擔起抗爭的責任而產生一種厭惡感,「厭惡感」可以只停留在心裡,不見得要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因為人的情緒表現是複雜的,「厭惡感」只是你對某件事情想逃避的情感表徵之一,人在面對事情,在還未做出逃避行為時,他的內心可能同時包含「厭惡感」與「責任感」、「道德感」......諸多情感的拉扯。而厭世則是將心裡的「厭惡感」更為具體化,是〈你憑什麼厭世?〉所提及的:「不只是不想面對現實的負面情緒而已,而是對於人類或人性會打從心底厭惡的態度。」它可能更為具體的扣連在大範圍環境狀態的反思上而產生一種共鳴式的厭惡。

作者玩《糖豆人: 终极淘汰赛》出局截圖

而《糖豆人:終極淘汰賽》卻讓這「厭世感」透過無法達標,必須重複於這層級的關卡中遊戰,而被凸顯出來。但這樣的「厭世感」絕非單一的因為不能達標而顯現,而是搭配上遊戲只有一直往前跑的簡單化設計,彷彿投射了現實人生的無可奈何,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反思。換句話說,一直往前跑順利過關,只能讓你覺得不可思議、特別幸運;一種什麼都不多想的人生,很難有機會反思。反倒是卡關中,在遊戲簡單化的設計下,不能裝配、幾乎沒有謀略,無可奈何的厭世情感意外的與現實產生連結。

但真實的人生無法像玩遊戲一樣,不想玩就關機退出;面對人生的無奈,感受到如〈人生超幽默〉的歌詞一般:「世人把你當做空氣 努力有時毫無意義」時。

如果無法退場時,我們如何把現實與想像落差的無奈跟荒謬轉念成為「幽默」?

幽默的手法

我認為幽默必須具備層次性,它的趣味點在於你是否聽懂第二層次的論點,因此我不將取笑放在幽默的範疇內。取笑通常直接,將想「笑」的地方直接點破。而這樣直覺式的「笑」果通常是不錯的,但卻免不了傷人,界線一拿捏不好往往有攻擊的成分在裡面,譬如:一些種族歧視笑話的廣告或脫口秀;如〈洗黑洗白還洗黃? 歧視或笑話,誰說了算?〉內提及的洗衣機廣告、《查理周報》中可蘭經擋子彈的封面。

因此我認為幽默有三種呈現方式:

1、將習以為常的觀念打破,做語言或符號上的錯置,因而給人創意性的聯想驚喜。

這類的幽默表現是透過語句或符號的錯置而產生的效果,譬如:樂團--旺福的〈阿娘哈細腰〉這首歌就是用韓文的「你好」(안녕하세요),諧音轉譯,帶出台語聽得懂的第二層次意涵。

又譬如吳念真導演的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五,其中有一段男人上酒店喝酒的橋段;布幕前是陪酒小姐們「出場」、端上「水果」的場景,意外的與布幕後,靈堂「獻花」、「獻果」的場景重疊,其幽默性也是運用了場域與符號的錯置,創造出誤解的聯想。而這手法最常出現在相聲的橋段,讓觀眾透過語言錯置,產生聯想的趣味。

針對語言的錯置,是語言哲學探究與除錯的課題,語言哲學家透過語言邏輯的檢證來確立哲學的邊界。但幽默卻是運用這些語句或符號的錯置,放大了中間的錯誤,試圖讓邊界模糊,因而產生趣味性。

2、把遮羞布拿開

另一種幽默,是對欲蓋彌彰的行為或現象做嘲諷,隱晦的揭露沒說出口背後的原因。這種幽默的「原則」與哲學所要求,探討事情必須直視本質的訓練一樣;透過釐清邏輯上的錯誤、觀念或概念上誤解,然後把事物/事件的本質講出來。但在「手段」上,幽默卻是「隱晦的揭露」,而非哲學操作上清晰的分析。

這樣隱晦的揭露技巧其實蠻難操作的,因為太直接就會變成直視錯誤,反而讓趣味感消失,轉而成為批判或是論點分析。

譬如:眼球中央電視台所製作的【央視一分鐘】,就是屬於「把遮羞布拿開」的幽默手法。【央視一分鐘】基本上每2-3天會出現一集約10分鐘上下的新聞反諷影片。從主播刻意在口語還有姿勢上正經播報具有笑點的實事總評,到內容上刻意認同一些明顯的錯誤的手法,以一種凸顯反差性反諷手法來創造笑點;就像在一張佈滿 12 號字體的 A4 紙上面,用原子筆反覆圈畫某一句話,讓原本一晃眼就帶過、習以為常,不覺有錯誤的地方被放大,而且這樣的放大不是直接性的批判、糾錯,【央視一分鐘】之所以幽默的地方就在於它刻意凸顯「認同」,這樣的認同就是一種隱晦性的揭露,好比你明明知道做什麼是不好,或什麼地方怪怪的,卻被別人說「不會啊!」、「真是太好了!」的欲蓋彌彰感,心中的怪怪感覺反而被放大了。

而 1960-70 年代盛行的黑色幽默電影或文學作品,也是運用隱晦的揭露技巧來達到對社會、文化的反諷。

3、自我嘲諷

最後一種是這三種幽默形式中最難的,因為我們總喜歡去形塑自己的形象,而這樣的形象通常往「好的」、「符合大眾」的期待去形塑。但對自己開玩笑,則是將這形塑的過程攤在陽光下的手法,操作者必須要真誠的檢視自己,然後把隱晦的過程或事件揭露出來。這手法很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廣場上以對談的手法去引導他人進行哲學思考的方式,透過一問一答協助談話者自我揭露出自己認知上的不足。而「自我嘲諷」就是運用這樣的手法,只是這次引導揭露的對象不是他人,而是自己;一種自己去檢視自己,將自已抽離為第三者,以第三者觀點審視所做事情的手法。

這手法放大的部分是,人通常都認為自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正在說人話,但別人不見得這麼認為,故將那落差性表現出來而產生的趣味感。因此自我嘲諷,就是用那個別人不如此認為的口吻,把自己做的事情說一遍,透過抽離成第三者,運用上面的「語言或符號上的錯置」與「隱晦的揭露」的技巧,看到事件的趣味性。譬如:網紅博恩的【狗屎寫手】就是這種手法;由於自我取笑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由旁人擔任自我揭露的文案撰稿者,而當事者只能依著文案,照指示說文稿內容時,這被設計要自己說出自己所做事件與態度的手法,就會將被迫的笑點誇張化。台下的觀眾看到的是自嘲,當事人則得到「原來別人是這樣看這件事喔!」的趣味聯想感受,因而創造了「好笑」的氛圍。

屬於糖豆人的幽默

自我嘲諷是最容易淡化「歧視」與「幽默」界線的操作,所以像《糖豆人》這款遊戲以類似自嘲的幽默特質,透過身體像糖豆的玩家,在衝向目標遇到障礙時所呈現的可愛動作,無形中也達到了自我解嘲的自娛感。各位可以回想在求學階段,班上若有一兩位身體圓胖的同學,往往會被取上跟「圓」或「大」有關係的字詞綽號,這絕對是一種歧視 ! 但如果這個圓胖是自己說明自己呢?就像《糖豆人》設定好的「糖豆」形象一樣,你突然會發現自己其實還蠻可愛的。

正當全世界的玩家都被那可愛風潮席捲時,官方網站居然於 9 月 24 日公告了「糖豆人內部構造圖」,可以說是直接搧了「可愛風潮」一巴掌;彷彿提醒著玩家們,真是人生一點都不可愛。正如卡關時帶出的「厭世感」,呼應著人本有其真實樣貌,「糖衣」不過是你包裝外顯得軀殼而已,你可以一直龜縮,穿著糖衣傻傻往前衝,讓人覺得你可愛(套句中國大陸地區的俗語「傻、白、甜」);但你也可以選擇揭露本性,雖然感覺沒那麼可愛,但眼睛卻是非常開心的。《糖豆人》從原本單純的自嘲性幽默,因為結構圖的公開,而上升到另一種具有「揭開人生遮羞布」的黑色幽默。

向幽默靠攏的人生

我認為幽默是可以被訓練的,但在後天的養成之前,其先天心態上應該是特別「樂觀」。所謂的樂觀並不是一生順遂得以養成,一生順遂的人由於經驗的豐富度太稀薄,所呈現出來的樂觀並不是「真的樂觀」,而是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籠中金絲雀的淺薄快樂;就像一直幸運避開障礙達標的《糖豆人》玩家,在一直往前跑的過程中沒有反思的機會。

真正的樂觀是在經歷過一些人生為難處,卻依然願意把臉望向太陽的堅韌性格。這樣的堅韌是自己選擇的;是在咀嚼無可奈何的人生過程中,在心態上依然選擇承擔,擁有堅韌性格的人。而這樣的人通常在看周圍所有發生的事情,心態上通常都較為持平。能夠持平的看待人生的人,後天再訓練一下,懂得以上述三種技巧凸顯出第二層次的話語含意,就能向幽默靠攏。

學習哲學是我期望自己提升對藝術理解的路徑,卻意外的沉浸於這門學科。 就像我原本認為爬山是項鍛鍊身體的運動,卻意外讓山林走入我的生命裡。 我的專業研究是儒... 更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