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自從西班牙懸疑推理電影《佈局》在台大賣後,片商開始喜歡用「燒腦神作」來宣傳電影,就算有時候在廣告中沒用到「神作」,也一定會出現「燒腦」二字。這似乎意味著「燒腦」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現象,也就是說,作品若燒腦會是一種加分,會是吸引觀眾的魅力來源。這對身為推理作家的我來說,可真是好事。因此我最近時常對我的編輯說,下次若出新書,請別忘記用「燒腦神作」來宣傳(不管這本書是不是神作),也許我就可從此擺脫「再刷處男」的詛咒。王一奇教授這本《另類時空圖書館》也非常適合採取相同的行銷策略,因為這本書雖然不是一本小說,卻極度燒腦。
定位互涉:學術×哲普×教科書
作者提到,一般的哲學書籍有三種定位:普及讀物、教科書以及學術專書。作者也提到本書的定位是學術專書。但是作者加了一些但書:這是一本帶有普及讀物及教科書色彩的學術專書。通常市面上的哲學書籍都是各司其職,普及讀物就是普及讀物,教科書就是教科書,學術專書就是學術專書,各有各的寫作體例。在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中,尚未讀過「定位互涉」的哲學書。雖然本書的主要定位仍是學術專書,但書中部分章節,如作者所言,卻也曾經拿來做為上課教材;作者也坦承本書在寫作體例的採用上更接近哲學普及讀物(尤其是敘事口吻與章節編排),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非哲學相關專業的讀者來閱讀並製造閱讀時的樂趣。這兩大目的的確是哲學普及讀物最重要的使命。
如此一來便可理解為何本書會採用《另類時空圖書館》這樣富有小說趣味的書名。不單單是這樣,本書在章節還有小節的標題上也呈現出普及讀物該有的趣味性。看看全書八章的章節標題:〈理性又怎樣〉、〈萊布尼茲尬上柏拉圖〉、〈算計全世界〉、〈理性潛伏〉、〈不再非黑即白〉、〈有關係得靠關係〉、〈言猶未盡〉、〈高手過招〉;再看看其中幾個小節標題:「誰殺了 Kennedy」、「柏拉圖即刻救援」、「擊敗拉普拉斯惡魔」、「睡美人的奇幻旅程」、「哲渡有緣人」……等等。光是目次的遣詞用字便成功引發了讀者繼續閱讀下去的心情。
在內文的部分,每一小節開端都有一段提綱挈領的引言。例如在第一章〈理性又怎樣〉的第一節「幫幫老師吧」,作者用了底下這段引言:「邏輯思維有時會誤導,但卻難以辨認我們何以會被誤導。我們得時時警醒,全然依賴在邏輯思考的理性思維是會出錯的。」在這一節中作者正是利用著名的「意外考試悖論」來說明理性思維如何被邏輯誤導。當讀者對各小節的要旨不甚明白時(尤其是小節的內容相當繁雜時),回來重新讀過每節開頭的引言會相當有幫助。此外,在每節引言之後,作者都會安排虛構人物皮奇與葛倫皮的對話,藉由兩人意見的相左來激盪出論辯的火花與提示章節主旨。這些都有助於讀者對於該節內容的掌握。
書中不時穿插不同的文字方塊如「思考啟動」,類似教科書中會出現的思考練習題;「精選論證」將重要的論證做系統性的呈現;其他的文字方塊適時補充相關文獻資料或是針對相關論題做進一步的延伸討論。種種這些都充分展現出教科書的色彩,也讓全書更顯得平易近人。
活潑的哲普寫作方式與教科書式的體例編排,讓本書大大不同於一般的學術專書,多了親切感與可讀性。而其中所處理的哲學問題—假設性思考 (hypothetical thinking)—也是充滿趣味性及重要性的問題。
全書各章介紹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假設性思考,這種思考呈現了「在某種情況下,其結果為何」的思維方式。例如,當學生在判斷要不要交期末報告時,腦中可能浮現「如果不交期末報告,我會被當」這樣的思考,因而選擇繳交期末報告;或是在開車時,駕駛判斷如果不現在換車道,在前面的路口可能會被前方左轉車輛堵住,所以選擇變換了車道。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及的:「不依賴在假設性思考上,我們便無法對行為做出評價、對行動的選擇將失去理據、對事件的關連性將一無所悉。」但如何對假設性思考給出一個恰當的哲學刻劃,卻是一個困難的課題。如本書副標題所承諾的,本書系統性的呈現出了假設性思考的難題及其解決方案。
作者在第一章介紹了六個著名的悖論或難題(例如意外考試悖論、紐坎悖論及睡美人難題),主要目的是要說明當我們運用理性或邏輯思維企圖解開這六大難題時,常常達致相衝突的結論因而陷入思慮窘境,這背後的根源在於關於假設性思考的一些哲學問題未獲得妥善解決。第二章檢討了文獻中對於假設性思考與條件句分析的主流理論——可能世界語意學。作者對這樣的理論提出了質疑,其中包括了對休姆觀點的駁斥。哲學家休姆認為事件之間只存在時空相關性而無因果連結性,但作者恰恰正是要利用因果觀點來分析假設性思考,因此對於休姆觀點的駁斥成為全書一個重要的立基點(雖然這部分內容相對著墨較少)。
第三章之後的討論開始變得相當專技,作者引入了所謂的因果模型,使得相關章節中的邏輯與數學的成分大大提高(但作者宣稱只要具備國中數學能力便可讀懂,事實上大部分讀者的數學能力應該都超出國中程度,因此可以放心)。在第三、四章作者透過因果模型來逐步解決第一章提出的難題。第五、六章作者將因果模型拓展到與機率相關的難題上,第一章提出的睡美人難題也有了深入的分析。第七章是對假設性思考的一些反省。最後第八章是附錄,羅列了一些正文中省略的、技術性的證明過程,留待對有興趣的高手享用。
綜觀全書,前兩章是背景鋪墊,第三到六章是作者的核心思想,也是整本書最燒腦的部分,閱讀上需要耐心與清晰的腦袋。作者所仰賴的因果模型理論繼承自電腦科學家 Judea Pearl 的著作,作者也提到這樣的科學方法論在概念上或許早就有哲學家研究過(例如彌爾),但那終究只是概念上。將因果模型運用在假設性思考的哲學問題是本書所提出的一種創新觀點,也是本書核心章節的關懷。對於這樣的處理手法有所疑慮的讀者,可參考作者下述這段話:「哲學是在社會情境與科學的進展中,重新塑造人們對自我、他人、與世界的觀點。當因果模型觀點在科學界風起雲湧之時,哲學家們豈可落於人外,成為後知後覺之輩。」
結語
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一些段落讓我備感親切,因為那些內容都是我從前在中正大學哲學所求學時曾聽作者提過的(不論是上課時或閒聊時)。例如「官邸謀殺案」中的條件句分析以及電影《關鍵報告》中的「干預悖論」。這的確說明了本書的種子很早就播下,是作者醞釀思索多年的成果。
我認為台灣社會在過去十年來逐漸有「知性娛樂」的轉向,社會大眾對於將「燒腦」當娛樂的接受度升高。《另類時空圖書館》就是這樣一種燒腦娛樂,極度推薦給喜歡接受智性挑戰的朋友。娛樂與深度並非互斥,這本書最重要的哲學深度之一,至少對我而言,便是提醒自己不要犯了作者所謂的「假設性思考無能症」。我相信這點對於讀者來說也會是一個重大的哲學啟示。
※ 本文為出版社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