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茲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萊布尼茲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CE 7 月 1st to 1716CE 11 月 14th
神聖羅馬帝國萊比錫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茲是十七與十八世紀間的偉大思想家之一,以「全能天才」之名享譽於世。他對形上學、知識論、邏輯、宗教哲學以及數學、物理學、地理學、法理學與歷史等領域都做出了深遠而重要的貢獻。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茲是十七與十八世紀間的偉大思想家之一,以「全能天才」之名享譽於世。他對形上學、知識論、邏輯、宗教哲學以及數學、物理學、地理學、法理學與歷史等領域都做出了深遠而重要的貢獻。即便是十八世紀的法國無神論與唯物論者狄德羅,其想法公認與萊布尼茲的想法相差十萬八千里,也都忍不住對萊布尼茲的成就表示敬意,在他於《百科全書》中論萊布尼茲的條目中,他寫道:

或許再也沒有人可以像萊布尼茲那樣讀得那麼多、研究得那麼多、沉思得那麼多、寫出那麼多的作品...。他論及世界、上帝、自然與靈魂的說法,是最令人嘆服的雄辯之論。如果他的想法可以用柏拉圖的文采表達出來,我們可以說萊比錫的哲學家絲毫未遜於雅典哲學家。1

事實上,狄德羅在這個片段中差不多是徹底放棄了:

若有人想要和萊布尼茲的天才一較高下,他會想要丟掉他的藏書並且跑去某個被遺忘的角落、在黑暗中默默地死去。2

在一個多世紀之後,沒把藏書丟掉的弗雷格表達了同樣的盛讚,他宣稱說:

在他的作品中,萊布尼茲提出了如此豐富的思想種子,就這方面而言他根本就是自成一格。3

然而,不像同期大多數偉大的哲學家,萊布尼茨他未曾撰寫一部集大成的巨著,而是將其思想散見於無數的論文、未發表手稿和大量書信中,這使得後人必須抽絲剝繭才能一窺其思想的全貌。而就迄今出版的資料中,尚未涵蓋他寫作生涯的全部,因而要將萊布尼茲的哲學進行系統性的整體有一定難度。

萊布尼茨的哲學根基於他當時的經院哲學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傳統,深受亞里斯多德主義、柏拉圖主義及正統基督教 (orthodox Christianity) 的影響。然而,隨著他深入接觸十七世紀的現代哲學,他以非凡的創造性和複雜方式,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與精緻性。他視自身哲學為對兩大現代思潮的回應:一是是笛卡兒及其追隨者;另一方面是霍布斯史賓諾沙

萊布尼茨對笛卡兒物體實體 (corporeal substance) 概念的批判,可謂其核心貢獻之一。他質疑笛卡兒將廣延 (extension) 視為物體本質的觀點,認為這將導致物質的無限可分性 (infinitely divisible),並剝奪了物體活動的來源 (source of activity),進而否定了物體作為實體的資格。

萊布尼茨也積極回應了霍布斯與史賓諾沙所提倡的唯物主義 (materialism)、無神論 (atheism) 與必然論 (necessitarianism),尤其在對必然論的回應上,他力求發展出一套關於行動與偶然性的理論,以捍衛神聖與人類的自由。這也是他模態形上學 (Modal Metaphysics) 的基石。他的核心理念是:上帝從無限數量的可能世界中自由地選擇了最好的世界,而一個人的行動被視為自由,是因為該行動的反面並不蘊含矛盾。

總體而言,萊布尼茨的哲學貢獻不僅在於其對形上學、知識論、邏輯和宗教哲學的深刻見解,更在於他對西方思想傳統的整合與創新,為後世的哲學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 1. Oeuvres complètes, vol. 7, p. 709
  • 2. Oeuvres complètes, vol. 7, p. 678
  • 3. Boole's logical Calculus and the Concept-script” in Posthumous Writings, p. 9
分享

相關人物

神聖羅馬帝國萊比錫
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