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多半會簡化現實事件的複雜,但是宮西達也的童書卻試圖在讀書者(一般是父母)與兒童的面前,說明現實中正義、嫉妒、謊言與壞人的複雜度。
因為孩子的關係,我開始接觸童書,但卻也唯有宮西達也的童書,讓我讀得心頭發酸。我就一直在思考,比起坊間滿坑滿谷傳遞愛、和平、情緒管理、幸福、分享的童書,宮西達也到底多說了些什麼?我想那多說的應該是「真實」吧。
而所謂的「真實」往往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平白直敘的「事實」,而是包含在畫面背後;其情感的組成往往是複合型的,在快樂中包含著悲傷,幸福中隱含著殘忍。
兒童的正義觀反諷著大人世界的扁平
什麼是正義?
是《古希臘正義觀:荷馬至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價值及政治理想》所提的七大原則:(一) 程序公開透明;(二) 公共參與;(三) 法律及公平原則的訂定;(四) 言論自由;(五) 執法者守法;(六) 依法而行;(七) 對違法者的懲罰。亦或邁可.桑德爾拋出對於「正義」的思索。更而甚者是東方社會「親親相隱」的正義觀?
對於兒童,如何說出正義的複雜程度?宮西達也用《正義使者—奇幻超人之卷》與《正義使者—晃晃星人之卷》兩本系列書傳達了正義的層次感。
他抱著怪物「啾」的一下,還溫柔的要他回家~~
這是超人該做的事嗎?
原來奇幻超人 2 號會使出「溫柔親親」的勸說方式,一切的改變來自於奇幻超人1號用生命殞落換來的教訓。
從此,2 號以 1 號的溫柔模式拯救世界,連同 1 號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奇幻超人原本有 1 號與 2 號,奇幻超人 2 號是大家公認的英雄,就是出拳快、狠、準那種,能把怪物打飛的好萊塢式英雄,而奇幻超人 1 號卻表現的懦弱,每次都在收拾奇幻超人 2 號與怪物決鬥後的殘局,有時甚至會治療受傷怪物。在奇幻超人 1 號心中認為:「沒有人是自願當壞人的,他應該有他的難處」。
奇幻超人 2 號代表著我們每個人形塑「正義」的想像,打擊「天生邪惡」的壞蛋,維持世界和平,這樣的故事建構反映著大人世界的快速、膚淺、簡化判讀的扁平思維,膚淺地告知著孩童善、惡分明的荒謬性。
但「真實」的善惡哪能如此清楚明白的切割?
因此,延續著對於善、惡膚淺的分類,晃晃星人的設定就像集結了印象中的壞人樣貌:醜醜的、說著不懂的話、很大隻。
所有的孩子,在第一眼看到此書封面時,第一直覺都是:晃晃星人好可怕,他是壞人。
這樣的反應讓我好奇,所謂壞人的形象,對於還在學習社會化的孩子們,他們是從哪習得?媒體形塑?大人的愚昧?還是同儕的無知?是不是也有可能人天生有一種意識或是形象讓人直覺感到那樣的形象是非善類?
晃晃星人的基礎架構諷刺著大人世界對於好人壞人的扁平理解。
作者宮西達也試圖打破好人壞人扁平的理解,而這樣的打破最終卻是透過「死亡」的代價來警醒世人。
童書中觸及死亡的書並不少,但大多數講的是像《跟爺爺說再見》這類,親人分別或寵物離散的故事架構。這樣的死亡是單純講死亡,但宮西達也在《正義超人》系列中所要傳達的「死亡」卻帶有「代價」的意識。
人生的警醒是需要代價的!扭轉扁平世界是須要代價的!
但這愚蠢的扁平世界又是誰建構的呢?
在中國哲學中,善惡之論是個重要的議題,最著名的就是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但這性善性惡,到底是人本性善、性惡,還是人本性向善、向惡,光這分判中國哲學界就已吵成一片。
撇開學界,回到宮西達也的童書世界。
真正的正義使者,拯救世界時不見得用拳頭,可能反而是處處挨打的魯蛇,用堅定的溫柔維護他的堅持。也可能在所謂怪物的世界裡,溫柔的那位(奇幻超人 1 號),搞不好才是他們的超人,拯救著怪物們。
如果要說正義的層次,《正義使者—奇幻超人之卷》的反思強度更勝《正義使者—晃晃星人之卷》。而宮西達也想要展現的正義是:隱性正義。
這隱性正義不是大張旗鼓的站在眾人之前高聲呼喊是非對錯,而是默默的用自己所能及的能力,堅持良善。這樣的形象很像賣菜阿嬤陳樹菊,他以他賣菜微薄的所得,一點一滴,長時間的持續捐助,而形成一筆龐大的數目。在滴水還未穿石前,有多少人注意過這微小但堅定的正義?
扁平世界其實很難打破
延續的晃晃星人形塑壞人的初始印象,這次的霸王龍系列(包含《我是霸王龍》、《你永遠是我的寶貝》與《最愛的,是我》三本書),將壞人的角色換成的恐龍世界中的霸王龍。
這樣的既定印象幾乎成為霸王龍的原罪。而故事幾乎就是建立在這殘忍的事實印象中展開。
《你永遠是我的寶貝》講的是一個很狗血的悲劇,草食性的慈母龍無意間撿到霸王龍的蛋,當自己的蛋寶寶與撿來的蛋寶寶同時孵化時,他才驚覺自己撿來了一隻肉食性的霸王龍!
怎麼辦???
幾乎是直覺的,慈母龍選擇丟棄霸王龍寶寶。
但卻在轉身逃離時,母性大發,決定撿起預計要丟棄的霸王龍寶寶,把霸王龍寶寶當成自己的寶寶扶養。
但故事從此幸福快樂嗎?
扁平世界是很難打破的!
慈母龍自己的寶寶質疑時,可以教導他;外人質疑時,你可以說他不理解你:但當霸王龍寶寶長大,遇到自己的親生爸爸,看到跟自己一樣外貌:鋒利的爪子、尖尖的牙齒、疙疙瘩瘩的皮膚時,自我的質疑如何被說服?
連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都必須有個最後的「我」做為認知的支撐點,但如果連「我」的存在被模糊了呢?或許中國哲學中運用生活實踐或生命體驗來協助對「自我」的理解,在這邊能夠有一點點的幫助。
壞人需不需要夥伴
《我是霸王龍》的故事,是我唯一在閱讀時流淚的童書。我女兒用一種非常不理解的眼神問我:「為什麼翼龍要飛走?」我跟他說:「因為他誤以為霸王龍會把它吃掉。」
當霸王龍問翼龍:「你是誰?」時,害怕的小翼龍只敢說謊騙他:「我是霸王龍。」這幾乎反映了面對危險時,欺騙機制的啟動。所以為了生存的「說謊」,被容許嗎?
如果孩子在讀到這裡時,反問:「為什麼翼龍說謊?」你如何回答?
受傷的霸王龍當然知道翼龍說謊,但卻沒有戳破他,甚至在故事的最後,霸王龍眼睛復原時去海裡抓了一隻魚,想作為答謝翼龍的禮物。
故事到了這裡,一般幸福美滿的結局是,翼龍接受了霸王龍的魚,兩人成為恐龍界的好朋友。
但宮西達也卻告訴了孩子們「真實的殘忍」——肉食性的霸王龍是不可能跟草食性的翼龍成為好朋友。即使霸王龍無意吃掉翼龍,但也改變不了翼龍因害怕逃跑的生物本能的事實。
霸王龍即使想要交朋友,是否也只能跟霸王龍在一起…….
宮西達也想提醒孩子們,壞人也有靈明之心,但即使有又如何?在現實社會中相信的壞人的人會有幾個?亦或是願意花時間(就像奇幻超人 1 號)去理解、體會、相信壞人處境的人又有多少?
大人世界的扁平與膚淺反映在宮西達也建構《正義使者—晃晃星人之卷》語言不通、長的醜醜的晃晃星人的遭遇。
忌妒是何其殘忍
到底如何跟孩子講忌妒?
宮西達也血淋淋的用「爭寵」這件事來鋪成。
但 5 隻甲龍寶寶中卻有 1 隻老是炫耀「爸爸最愛的,是我」,於是在一次意外中,那隻甲龍寶寶摔下山谷,剩下 4 隻甲龍寶寶,在當下的選擇不是去救他,而是丟出一句「他最討厭了!」然後 4 隻轉身離開,回家吃果果。
讀書的孩子們往往看到這,都傻眼了!
因為這樣的安排不是他們理解的童書情節!
童書不是要我們「互助」、「友愛」、「體諒」、「寬容」嗎?
「互助」、「友愛」、「體諒」、「寬容」是教育者的期待,但現實呢?忌妒是如此鋪天蓋地的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而宮西達也點出了這點。
關於故事的結局,坦白說,我其實看不懂。
霸王龍衝下山谷去救那隻甲龍寶寶,寶寶救上懸崖,霸王龍自己卻摔落山谷,故事的最後一頁,只有出現霸王龍的一隻腳,然後5隻甲龍寶寶圍繞其旁,霸王龍是死?是活?宮西達也沒有具體交代。
但一個看不懂的結局,卻讓讀書的孩子們有更多的空間去回想前面的情節,企望試圖解讀最後一頁。
讀的越多便越幫助孩子們反思「代價」、「忌妒」、「愛」的多重意義。
被感性包裝的理性
在《你永遠是我的寶貝》與《我是霸王龍》中有個非常特殊的寫法,就是每當下個重要決定時,就會用:「那是一個很安靜、很安靜夜晚……」做說明。
宮西達也沒有明確告訴大家,在《你永遠是我的寶貝》中慈母龍決定收養霸王龍寶寶,在《我是霸王龍》中翼龍爸媽決定離開翼龍寶寶,讓他學會獨立。所有的決定都用「那是一個很安靜、很安靜夜晚……」描述,什麼都不說,但你卻懂了。
而這樣的寫法大多體現在文學寫作中,譬如朱熹非常有名的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用天光雲影、方塘活水來隱喻自身因為「理」而清明透亮的思路與修養。
這樣被包裝的理性,感覺比較容易讓人接近,就像即使面對宮西達也傳達悲傷的決定,好像也比較不那麼痛了。
真實不殘忍
最後,非常推薦宮西達也的《正義使者》與《我是霸王龍》系列書,他與坊間的帶有溫情的童書不同,而是在「愛」的感性包裝下,多了「現實」與「事實」、「代價」與「堅持」的哲學思考,更而甚者觸及「忌妒」、「死亡」與「誤解」的探討。
真實殘忍嗎?或許它並不殘忍,只是我們太習慣被膚淺的情節餵養,而忽略了「物自身」真實的面貌,與「情感」的複雜。
學習不扁平看世界,到最後會發現其實真實不殘忍,他只是「真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