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焦點】代表台灣走上國際舞臺的哲學家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焦點

代表台灣走上國際舞臺的哲學家

何畫瑰——台灣學者與國際接軌的困境與成就
走入國際為台灣爭光,一直是台灣人的一個念想,各行各業皆如是,更不用說走上國際舞臺異常艱辛的哲學界。台灣哲學界有著這樣一位學者,她沒有留學博士的語言優勢,也沒有奪人眼球的國外名校學歷光環,但她卻成功跨上了國際舞台,在著名的學術組織:國際柏拉圖學會中,當上了亞洲、澳大利亞、非洲,三洲的學術代表。她是目前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何畫瑰。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西方世界作為哲學這門學問的重要發源地,蘊含了不少重要文獻以及研究材料,對於許多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能研讀當中的文獻或與其學者交流,想必是研究者夢寐以求的機會。雖然現今發達的交通以及無遠弗屆的網路已突破了世界各地的藩籬,讓我們能更輕易接觸到西方世界的一切,但,要跟上國際學術的腳步是否真能就此如願呢?

台灣哲學界有著這樣一位學者,她沒有留學博士的語言優勢,也沒有奪人眼球的國外名校學歷光環,但她卻成功跨上了國際舞台,在著名的學術組織:國際柏拉圖學會(International Plato Society,以下簡稱 IPS)中,當上了亞洲、澳大利亞、非洲,三洲的學術代表。她是目前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何畫瑰。

何教授在其早期的研究生涯當中便以古希臘哲學作為其主要的研究領域,柏拉圖更是當中的重點對象。在學生時代初次認識了 IPS ,並從 2007 年第一次參加 IPS 所舉辦的國際會議起,她付出了長達十餘年的努力與心血,終於在 2019 年當上了亞澳非代表,也是第一位在 IPS 成為代表的台灣人。

這次,我們有幸採訪到何教授,希望藉由其長年在 IPS 中深耕並成功脫穎而出的經驗,為我們解答,當台灣學者踏足國際環境時會遭遇到甚麼樣的困難,又該如何突破。
何畫瑰教授與訪談人

走上國際舞台的哲學家

與學會相遇

IPS 自 1989 年創立之初,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歷史,作為現今最具國際性的柏拉圖研究組織,能成為其中代表,所蘊含的意義不可謂不深遠。

談起進入學會的契機,教授提到在她剛拿到博士學位的那個年代,古希臘哲學仍算是一個乏人繼承的領域。作為該領域的研究者,初期的期刊投稿屢屢碰壁,甚至直接不予刊登,不禁讓其懷疑,自己也讀過不少國外學者的東西,為何論文仍無法順利發表出去?基於這樣的想法,再加上國內在這個領域上的資源稀缺,教授開始將眼光放到國際間,尋找能幫助自己突破困境的機會,此時她想起了學生時代就已經到知道的組織: IPS ,一個以柏拉圖研究為主的國際性學術組織,也就是這樣一個契機,開啟了教授在柏拉圖這個領域上前進的道路。

走入國際的困境

語言門檻

IPS 承襲起創立之初的傳統,每三年會舉辦國際會議,廣邀世界各國的學者參與。 2007 年時,教授憑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即便當時並沒有投稿任何論文,仍然獨自一人自費參加這場三年一度的盛會,就是希望能一睹國際上討論究竟是甚麼樣子,這次的體驗也讓第一道難關隨之出現,也就是語言。

IPS 訂有五個官方語言: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作為一名亞洲學者,想要跨足這個領域就必須先投注時間鍛鍊外語,不只是讓自己能順利與國外學者進行交流,同時也要能將學術論文呈現在大會之中,進入國際學者們的視野,否則就難以在這種國際性學術會議被注意到,甚而遑論成為代表。

學術資源不足

想要寫出足以躋身國際舞台並得人注目的優秀論文,研讀相關文獻以及攝取足夠多的研究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前面曾經提到過,台灣在古希臘哲學這方面仍屬於乏人繼承的領域,欠缺前人研究與傳承的情況下,多數時候都得仰賴國外的資源,而語言將會在此時再次成為一道檻。

學術資源的稀缺,不僅僅是我們在建構得以與西方國家匹敵的學術實力時,需要花費更大量的力氣,甚至是在與其他亞洲國家競爭時也不輕鬆。何教授提到,以 IPS 中的日本為例,其過去常年能作為亞澳非代表,仰賴的除了自身的學術實力以外,國家內的研究發展更是強而有力的後盾。日本不僅有古典學系,打下研究早期文獻的基礎,更有以日文著成的希臘文教科書,強化自身語言能力,相形之下,台灣的處境更顯艱難。

語言,是交流的根本;學術資源,是實力的基礎,明明就是如此基本的要素卻也成為我們所面臨的難題,當我們欲精進自己,卻還得仰賴國外的資源時,不禁讓人懷疑,究竟我們有甚麼能與之比肩的資本?下面,教授將告訴我們,即便環境上不利於我們,但我們卻也擁有著自己的優勢,而那些缺點也將成為我們向外探索的動力。

如何走上國際舞台?

環境與優勢

相較於國外的學術環境中會有比較明顯的學術傳統,台灣不會受到前人的觀點束縛,而能以平等且開放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論述方式,展現高度的開放性與彈性。以義大利為例,他們的學生所能接觸到的古典材料以及語言上的訓練,或許使得他們在發展上有著良好的基礎,但這樣的環境卻也同時可能成為他們的侷限,因為他們更容易受到該領域的先進所遺留下來的觀點影響,因此產生特定的立場與視野。

資源稀缺的窘境也促使我們更積極的向外探索,而不會只安於現況,前面曾提及過的日本,雖然資源較為豐厚,但資源取得容易以及身邊就有學者可以相互交流,導致他們容易將視野集中在身邊的環境,反而因此侷限了研究的發展。
何畫瑰教授於2018年首次爭取到將第二屆國際柏拉圖學會亞洲區會議辦在台灣,吸引眾多國際學者來到台灣發表論文。 照片攝於文化大學研討會議散會時。(主辦單位授權照片)

保持自信,勇敢追尋

在國際地位上,台灣也許一直處於一個很尷尬的角色,必須在大國之間的夾縫求取生存。然而,以近期的疫情為例,台灣在初期便成功抑止病毒散播,保障社會安全,並因此獲得世界各國的讚賞,讓他們看到,台灣或許是個小國,但實力絕對不容小覷。同理,台灣學者在進入國際世界時亦是如此,資源上的差距和語言門檻或許讓我們得花費更多力氣才能追上他人,但反而更要保持自信,相信自身的價值,因為這絕不代表我們的實力遜色。

持續不斷,保持熱度

前面曾提過, IPS 每三年會舉辦一次世界性的會議,而亞洲國家的參與狀況,除了日本作為長期穩定的參與夥伴之外,其他國家的參與狀況其實並不穩定。想經營與國際間的熱度,持續不斷地跟進腳步並且適時展現自己便有相當的重要性。因為,只有促使國外學者認識並開始注意到自己,才能讓外界瞭解到這個國家的實力。何教授能順利成為代表,花了十年的時間耕耘,從一開始僅是參加會議了解國外的研究概況,到後來開始發表論文逐漸拓展自己的影響力,最終成功獲得該區域成員的認可而成為代表。

積極參與,融入團體

何教授提到,國際研討會並不僅僅是一個發表會場,更是一個相互討論,交換意見的學術平台。如同我們希望他人願意傾聽與理解自己的觀點,對於我們自身來說,如何融入在一個團體中,了解整個討論的脈絡,讓大家能願意聽你說話,也是跨入國際環境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台灣在近幾年來已經逐步與國際接軌,除了留學歸國的博士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與資源帶回台灣,更有像何教授這樣的學者,拓展出台灣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許我們的先天條件不足,沒有充足的研究資源,又必須多花心力鍛鍊語言能力,但這些缺點卻可以反向成為我們與國際接軌的動機。重要的是,我們不必因為自身的環境妄自菲薄,而更要保持自信,持續不斷的努力,維持熱度之餘,也才能讓國際間看到,在世界的一隅,有個國家或許不大,但卻有著不俗的實力。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