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上接【哲學現場】福音戰士哲學版—「新世紀的哲學傳播與推廣」報導(上)
哲學,市場很小?
開放提問時間,首先是哲學系所的學生問,這麼多哲學推廣單位,是否限縮了未來其他哲學創業的空間呢?
針對此問題,朱家安認為哲學市場是在增長當中;其次他認為可以從現在開始訓練自己的哲學普及專業能力,以利未來的相關職涯發展。
鄭凱元則認為,哲學人的特色就是有創意,因此鼓勵大家破格思考,不要只看眼前,要看未來的市場。他也強調必須有專業扎實的哲學能力才能夠真正滿足市場需求來養活自己。
李惠美也認為專業哲學能力和普及能力都要具備,並且需要對應用哲學多點想像力才能創造可能性、走出新的路。以哲學諮商為例,它是幫助別人的應用哲學,因此大家需要想一想自己的哲學專業可以用什麼方式轉化而幫助別人。
吳豐維則從非營利組織的角度來談,他認為哲學人應該可以看得更寬廣一點,因為哲學系所畢業也不一定要當哲學家,而可以把眼光放在達到更深度的公民文化,哲學人是可以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工作來發揮影響力。當哲學家在這個社會重新拿到話語權時,可以做的事情會更多。
香港的哲學推廣經驗
他也推動了三年的中港台哲學營,都非常成功。像這次占中行動中與政府對談的就有三位成員是從這個哲學營培養出來的學生。他認為這類哲學營的交流有利公共文化的推廣。但他們也因此受到中國政府的關注,像是今年的營隊就因為政治力的干預而取消了。
另一位也是香港來的同學則面臨到讀書會參與人數變少的問題。他因此想問吳豐維,如何說服學校、家長讓高中生有時間和自由來學哲學。吳豐維認為按照他們的經驗,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說服校方。因為 Phedo 成員有在高中任教的資深老師,才有了促成改變的機會。加上媒體曝光的效應,校方會將哲學課視為學校特色而願意繼續支持。
哲學行銷與學習延續
目前參與策劃台大愛智營和教師營的吳澤玫針對他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請教該如何進行網路行銷、如何延續活動後的進階哲學學習。
朱家安表示,簡單哲學實驗室的宣傳方式就是讓成員多寫文章,讓更多人成為粉絲。因此他建議可以開始從事哲普寫作、或是找他們一起合作。另外也可考慮找網路行銷的專業者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活動延續上面臨的最大問題應該是經費限制,他建議可以朝經營臉書社團、舉辦讀書會的方式來延續。也可以考慮和不同的哲學推廣單位合作來達到進階哲學學習的目的。
鄭凱元則從他網站工程師的經驗來回應這些問題。他認為一些學術單位對於網路特性並不是很瞭解,因此網路行銷對學術單位來說有一定難度。他建議可以嘗試利用網路廣告來行銷。至於進階的哲學學習,他以哲學新媒體為例,透過推出一系列的活動讓想進一步瞭解的人可以繼續參加。或是他們也會推薦其他適合的進階學習方式,譬如其他單位舉辦的哲學營、或是建議有相關需求者直接去上或旁聽學院中適合的哲學課。
吳豐維經驗分享了 Phedo 以經營實體場地來延續營隊後的哲學活動與學習之經驗。行銷上Phedo也因為非營利性質所以並沒有太多資源,但他們的作法是和其他推廣團體相互拉台、相互扶持的策略聯盟。
學術研究 V.S. 哲學推廣
吳澤玫的另外一個問題則相關於職涯選擇,她認為哲學推廣畢竟和學術研究的工作性質不同,該怎麼選擇是否有相關的建議。
鄭凱元以個人的工作經歷為例,因身為哲學與網站工程師的雙語人,讓他從一開始就沒有侷限自己一定要在學院工作。他認為經過哲學專業訓練的人,應該是很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人;但從一些哲學人被自己困住的現象,則顯示出培育哲學家的整個過程或許出了一些問題。他因此建議哲學教授們可以在教授專業之餘給學生有更多元的職涯想像,讓他們未來有更多職涯上的選擇。
洪偉也從他的工作經驗分享了對職涯選擇的想法。他認為哲學專業在工作上其實非常有用處。但要跨到真正的職場時確實需要第二專長。他也提到哲學人其實很適合當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者,而不需要只把哲學專業當成只能用在哲學上的一種專長。
吳豐維以學院角度分享了他的經驗,哲學推廣確實會佔掉很多做研究的時間,但因為他本身的研究偏向法政哲學,因此像他們這樣的社會參與對於研究還是可以有幫助和反省的地方。
一些哲學市場實踐的問題
一位台大學生問吳豐維如何建立與高中老師的關係進行哲學推廣、其次他請教李惠美有關哲學諮商的制度和證照細節、最後他也請問朱家安為何從高中哲學營轉型為成人哲學營。
吳豐維表示,Phedo的作法是將高中老師拉入組織成為幹部,將他們視為有平等發言權的一員,就可納入更多高中老師的聲音。
李惠美提到目前哲學諮商有證照的認證制度,但因哲學諮商並不是看病的醫療行為,並不一定真的需要國家認證才能提供服務。只不過她從學會的觀點來看,仍認為需要透過學會的把關來確認應有的諮商品質。
朱家安的回應是說轉型成人哲學營主要是要降低成員的工作負擔,這也會跟營隊的宣傳內容相一致。
哲普與學院哲學之間的張力
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吳瑞媛關心哲學純粹性的問題。她提到說「純粹哲學的愉悅」是哲學人認同哲學的力量,她想瞭解在座的哲學推廣者如何看待簡化哲學與這之間的張力。她認為張力來自兩方面,一方面如果我們無法讓一般人感受到我們所感受到的那種哲學愉悅,那就很難留住這些人,讓他們熱愛哲學;另一方面是要賺錢就不太可能談太高深的哲學,那又要怎麼讓一般人感受到哲學人對哲學的感動呢?這之間要怎麼協調?進一步地,哲學推廣上是不是有一把尺?怎麼判斷何時超出了界線?
朱家安對於如何辨別出哲學感動的回應是說,由於他不太容易感動,所以不是用感動來作為推廣哲學時的判準,而是以「是否有哲學內容」為原則。他也再次提到烙哲學的透明審稿機制可以是檢查這些推廣內容是否符合哲學標準的可能方式。
沈清楷認同「純粹哲學的愉悅」這種幻覺是最吸引哲學人的地方。不過他認為不同身份應該有不同的轉換。以他在大學任教的身份,可以把推廣哲學當成一種社會服務,但是對以此維生的其他哲學推廣者來說情況不太一樣。他認為目前這些哲學推廣的嘗試有可能發展成有別於學院教育的獨特哲學普及教育方式。
他也表示這一代的哲學環境是比前一代要好的,因為老師和學生都很有能量,有可能在二、三十年的發展下促成新的文化運動發生。
吳豐維則表示他並不太在意高教海嘯的問題,他更在意的是哲學這個行業是否還保有價值。他認為哲學要能在台灣存活下去的方式是盡量傳達出「哲學就是很 sexy」的精神。
洪偉表示,因為他並非哲學本科出身,所以會從哲學對社會的用處來看待哲學。他也發現任何事情肯定都有哲學,而這種生活中產生的哲學感動就是他推廣哲學時的標準。
鄭凱元提到,哲學新媒體團體內部一開始就討論過「該怎麼推哲學?」的問題,但結果大家的想法都不太一樣,因此他認為哲學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本就很難讓哲學人達到共識。譬如說對中國哲學專業者來說,比起批判思考,修身養性可能才是推廣時更重要的考量和標準;分析哲學專業者可能非常強調理性思辨與獨立思考,因而容易去質疑哲學諮商的正當性等等。
他認同吳豐維的看法,哲學就是有其性感之處才會讓這麼多人愛它。但在他求學的過程中,哲學知識增長了、但愛卻不見了。所以哲學新媒體的目標並不是要培養大家都變成聰明人、或是成為哲學家,而是一個「把愛找回來」的運動。讓大家可以(重新)喜歡哲學、澄清對哲學的誤解。從這個角度來說,哲學新媒體扮演的是一般人與哲學之間的媒人角色。
他瞭解老師們會擔憂在推廣哲學時可能會出現沒講到、沒講對、或沒講好哲學的情況。不過他認為網路時代的好處和解決方式就是能夠進行公開的指正與討論。而只要不違反道德原則,他認為任何的哲學服務都可以收費。他認為哲學人對此的疑慮,可能是在概念上把服務和收費過度地區分的結果。
至於教育制度與社會功利導向的問題,他認為改變很困難,因此與其改變體制,倒不如做給社會看。如果哲學人可以成立一個企業、養活自己、證明哲學的用處、意義和價值,就無須再多言了。
新世紀的哲學傳播
「哲學」在台灣是否能擺脫污名化的印記,在這一波的傳播潮流下,似乎值得期待。就像日本著名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劇情發展一樣。當全人類面臨使徒來襲的危機時,束手無策的大人們也只能將拯救世界的希望放在年輕人身上。而看似暴走的年輕世代,或許正以特殊的方式在回應他們所身處的環境與生存問題。
究竟台灣島嶼上的哲學會往哪邊發展?怎麼發展?新世紀福音戰士哲學版正在上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