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你以為投票就你作主了嗎?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你以為投票就你作主了嗎?

《反民主》:為什麼「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反而毒害社會?
民主儼然是台灣甚至是全球的普世價值,但真的是如此嗎?《反民主》一書不但會讓你三思民主的優越性,甚至會讓你懷疑,或許民主其實不是件好事。

您在這裡

難度:
2

民主儼然是台灣甚至是全球的普世價值,但真的是如此嗎?《反民主》一書不但會讓你三思民主的優越性,甚至會讓你懷疑,或許民主其實不是件好事。

說到民主,最具代表的核心就是普選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概念。許多人認為,它是神聖的人權,因為它賦予公民一定的權力與對國家影響力。也有人認為,它是防止國家淪落獨裁者掌控人民、維持社會穩定的工具。還有一部分的人,會覺得普選制度使公民能夠表達自己的立場,因此具有價值。現代人傾向認為民主體制為相對優良的制度並非偶然——我們能舉出多個現代國家,說明社會較為富裕、人民享有福祉程度高的國家,也是以民主制度居多、君主獨裁較少。

哲學教授傑森.布倫南 (Jason Brennan) 卻有相異的意見。在《反民主》(Against Democracy)1一書中,他用許多例子說明為什麼普選制不只不夠好,還可能對國家有很嚴重的負面影響!他分析選民對政治的態度和投票行為對國家的影響,破除一般民眾對於普選制的想像。最後,他提出知識菁英政治 (epistocracy) ,並提倡:假如知識菁英制能夠成為比普選更好的制度,那麼我們就應該使用它。而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相信這個論點的理由。

在閱讀本書以前,我也知道民主有多項缺點,卻跟許多人一樣,仍認同邱吉爾所說的:「民主是除其他制度之外的最差制度」。也就是說,雖然有很爛的地方,但是其他制度更爛,我們還是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民主好了。布倫南卻用實證和多項例子重重打臉這種看法,醍醐灌頂地讓人不禁思考:臺灣的狀況如果與布倫南形容的相似,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實驗看看非普選的知識菁英制?

民主哪裡不好?先看看選民都是什麼爛樣子吧!

如上述,投票是民主制度的重大指標。要剖析民主制度,可以從了解投票行為開始。

布倫南將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分成三種類型:哈比人、政治流氓,以及瓦肯人。《魔戒》中的哈比人喜愛恬靜無爭的生活,愛好美食、討厭冒險。《星艦迷航記》中的瓦肯人,聰明且重視邏輯,凡是實事求是。若對應至社會,哈比人是一群對政治冷感無知,並無持有特定觀點的公民;瓦肯人則是運用理性,並會依照證據做出合理判斷。政治流氓則是對政治狂熱,卻高估自己的知識與能力。他們可能相信科學證據,卻充滿偏誤,僅相信與自己立場一致的數據,並盲目地拒絕接受與立場牴觸,卻有證據支持的觀點。

布倫南透過各種研究數據指出:人類社會的選民,以哈比人和政治流氓佔了多數。2大部分的投票者不但對政治無知的程度甚高,在處理資料時也容易犯下各種錯誤。人類的各種認知偏誤造成了對政治的不理性,在做推理判斷時,我們受到意識形態的左右。

事實上,這樣的結果有理可循。經濟學家卡普蘭 (Bryan Caplan) 用「理性的不理性」 (Rational irrationality) 說明此現象:理性地投票對於投票者要付出的成本遠大於它的正面效益,因此理性的人會選擇不理性地投票。3換句話說,投票不同於挑選結婚伴侶、規劃職涯發展,它使人沒有足夠動力蒐集知識、理性分析判斷作為。選舉中一票的影響力少之又少,個體能影響局勢關鍵的機率也十分微小。

另外,投票者還有一個重要特質,那就是他們大都立意良善。研究顯示大部分投票者會選擇自認對國家整體有利的選擇,而非私人利益。4因為只關注私人利益的人,根本就不會出門投票,他可能會去旅行、宅在家做想做的事。願意投票的選民是基於歸屬感或責任感,藉由選票的方式表達自我意識形態,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這個發現可以為之後布倫南提出的知識菁英政治提供好的基礎,我會在後段針對此要點加以著墨。

這些統計證據讓我們知道個體投票的影響力很小,導致大部分的人沒有足夠動機獲取正確的政治資訊,也不會進行有效的思考,經常犯下系統性偏誤。但現實是,選舉結果對國家的影響卻很大,而且範圍不僅涵蓋全體國民,還包含外國人、移民等。當支持反墮胎的政府選舉勝利,政府就有權力強力禁止人民行使墮胎權利;當政府增強對於外籍移工來臺的限制,許多來臺生活、工作的人就會遭受波及。

臺灣的狀況豈不是與上述情形相符?我們隨時都看得到名嘴持著一點片面資訊就能把一件小事說得天花亂墜,即使事情完全沒有獲得實證,或是以不合邏輯的推理方式得出結論。我們也常發現不同媒體針對不同事件的報導差異很大,有些罔顧事實或甚至根本沒有報導,彷彿事件不存在,根本活在平行世界。一旦要選舉,又看著一群不管是非、不相信專業的民眾,投票支持荒誕的領導人掌握國家權力。簡單來說,支持普選制的人,根本就是眼睜睜看著一群哈比人和政治流氓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

賦權全是假象:民主其實不會讓選民或是社會更好

除了指出選民的無知和不適任,布倫南也針對許多常見捍衛民主的論點進行批評,像是一些支持審議民主的人,強調政治參與的重要性是能使民眾變得更聰明(從哈比人或政治流氓變成接近瓦肯人的程度)。實際上卻有諸多證據顯示審議式民主只會使人更墮落。原因是,大多政治流氓在面對討論時,仍因意識形態或自我歸類某個政治群體,而走向極端、激化衝突。5

另外,針對「政治參與會賦予人力量」的說法,布倫南也予以反對。相較於獨裁政府,民主當然給予全體人民一定的力量。但這些力量,對於單一個體來說,事實上幾乎毫無效果。若對知識菁英政治的批評是它剝奪人民影響社會的力量,我們能以牛津大學政治科學教授本.桑德斯 (Ben Saunders) 的一句話予以回應:

如果權力是一塊餅,這些公民失去的不是其中一片,而是一小搓餅屑。6

總結來說,政治參與給予個體人民的政治權力根本僅為幻象。我們若基於這些理由,仍然堅持讓所有民眾都進行投票,豈不是增加人民選出糟糕政府的機率?布倫南在整部書中強調,普選制應只具備工具性價值——如果民主制度能使社會更好,並促進社會的正義和幸福,那麼它就是好的制度。反之,假如民主會使社會產生許多不公義,而且缺點很多,那我們就應該拋棄它。7如上所述,普選制並非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

讓全部的人都能投票的普選制度,就像讓全部的人都能開車,或是讓不懂法律的人擔任法官一樣,對社會來說十分危險。當我們除去民主的象徵性光環,以工具論的角度分析政治,是否能夠找到比民主更好、更有用的政治制度?

知識菁英政治的三種型式

布倫南提出多個知識菁英政治的型態,以下將列舉其中三種為例,我們可以藉此對照現有的制度,並針對疑慮和批評予以回應。

選舉門檻制

若我們認為駕駛者必須通過一些測驗才能上路,那麼,投票者是否也能比照辦理?選舉門檻制就像規定開車上路前必須先考得駕照一樣,規定只有通過某項測驗的適任的選民得以投票。可想而知,測驗內容的訂定又會是一個大問題。

布倫南提出幾個版本。首先,我們可以設計與意識形態無關的基本事實測驗,以降低能力測驗內容的爭議。政府也可以提供動機,像是提供免稅額來鼓勵公民通過測驗。不管是通過測驗才能握有投票權,還是大家都有一票,但通過測驗後可以再得一票的複數選票制,都屬於選舉門檻制的範疇。

選舉權彩券制

選舉權彩券制的流程是透過亂數抽樣一群具代表性的公民,再為這群人設計能力訓練課程,培育成為適任的選民。不過,布倫南提出懷疑,認為培育選民可能比找出適任者困難許多。因為除了要了解各個候選人政策為何,還必須了解它帶來的影響以及許多社會科學知識,像是對總體經濟學等的瞭解。培訓隨機選出的公民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模擬神諭使

古希臘神話的神諭使皮媞亞 (Pythia) 聚集政治議題的所有智慧於一身。以臺灣選舉來說,她會知道臺灣的犯罪率、當地人薪資、經濟成長、福利政策與影響等。因此,她做出的政治決策會最可靠。模擬神諭使的制度,就是想辦法模擬所有人民都對客觀政治知識有完全的了解時,會選擇什麼樣的政策。實際做法是:用民調蒐集公民的政治偏好與人口統計資訊,再進行客觀政治知識的測驗。社會科學家接著運用這些蒐集數據,模擬這群人若是獲得完全資訊,會有什麼偏好。最後做出的政治結果,就是大家應該遵循的方向。

我們真的該接受知識菁英政治嗎?

對於知識菁英政治常見的抨擊或質疑,可能是擔心「選舉門檻制」的能力測驗會造成有心人士操弄選民並控制議題。或者,有人質疑門檻制或「複數投票制」會使特定的人掌握絕對權力。另外,也有人懷疑知識菁英政治容易使少數族群(通常是無法獲得投票權的人)的利益遭受犧牲。

事實上,上面提過選民其實大致立意良善,會將票投給認為對國家全體人民有利的選項,而非自身利益。而且,弱勢、握有較少權力的族群,就算知道什麼結果會對自己有利,也必須要有非常多的社會科學知識,才會知道那些政客或政策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除此之外,不管是門檻制,或是彌爾提出的複數投票制,也不會將權力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事實上能投票者握有的權力還是小到可以忽略。布倫南以澳洲為例,即使若只規定前 10% 的人才有投票權,每人的選票能打破僵局決定結果的機率,仍然低於一千萬分之一8

最後,對於操弄選民或控制議題的疑慮,布倫南還是訴諸前面所述工具性的論證。他把政治制度想像成槌子,在評估各個槌子的好壞和影響後,哪一隻槌子整體來說比較好用,我們就應該用它。同樣地,如果彩券制相比於民主制度會減少比較多壞處,我們就應該選它。

至於我們應該如何做實驗,檢驗知識菁英制的槌子到底有沒有比普選制的槌子好?以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當初民主制突然完全取代君主制的結果可是慘不忍睹。英國殖民者擺脫英國政府,建立美國後,卻沒有過得比較好;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短暫生命和後續的多場災難,也顯示瞬間的政體轉換需要付出極大代價。布倫南提到,若要實施知識菁英制,可以從小規模的實驗開始。以美國為例,可先以某個州為實驗,再漸漸擴大規模,檢驗成效。9

結語

在閱讀此書之前,民主的普選制度對我來說是本身就具有價值,值得追求的東西。畢竟,以歷史的角度來看,自由、民主是一般臺灣人政治上引以為傲的歷史產物。但是,布倫南運用精闢而且全面的剖析,再加上許多研究實證和例子,顯示民主其實藏有很多缺陷。它帶給社會影響力,也是造成許多不公義的元兇之一。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找到更好的體制,以代替民主,並會帶給社會更多利益,何不嘗試它?

不可否認的是,政治體制的影響力極大,需要以非常小心的態度保守看待。布倫南在書中合理推測知識菁英政治能夠消除許多民主產生的問題。其中,我認為模擬諭使是個十分有趣的解方。它利用數據分析人類過去的偏好和知識,預測這個人掌握所有客觀知識後會做出什麼決定。然而,統計會產生非常多偏誤。我們要如何找到大家都認同最公平的一套模型,去分析人類的行為,並使人信服這套模型就真的能代表它理性具備知識後的想法?

電影《機械公敵》是一個有趣的例子。片中的機器人除了被設定絕對不會傷害人類之外,也具有遠高於人類的計算能力。然而,當警探 Del Spooner 在一場車禍中被 NS-4 型機器人救起時,卻滿懷怨恨。原因是機器人選擇拯救當下生還率較高的 Spooner,而放棄年僅 12 歲的女孩。或者,電影最後的橋段,我們可以看見人工智慧 Viki 基於最合理的推理模式,決定以限制人類的自由與謀殺作為手段,來達成維護人類最大利益的目標。這種合乎邏輯的過程卻導致荒謬的結果,點出人類使用科技決定社會,將涉及複雜的倫理議題,尤其是當它的影響層面很廣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謹慎小心。

另外,同樣以工具論的思維出發,如果要實際以不同的槌子做比較,看看某種制度到底有沒有優於普選制,我們勢必得想出衡量知識菁英政治的實施的效益,相比於其他型態的制度表現的辦法。簡單來說,我們應該運用什麼樣的客觀標準,來判斷制度的好壞?對於這樣的實驗設計我感到好奇:假設以美國兩個州做實驗,需要考量什麼指標來判定結果好壞? GDP、失業率,還是人民幸福指數?我們又如何得知,某些社會政策的實施差異源自於政體差別?

再者,書中也提到,人民投票大都是為了表達立場與意識形態(我自己也是常常痛快地與人辯論、表達立場,而且「誤以為」自己的一票不但神聖難得且具有影響力,投票當天也會在臉書打卡,讓大家知道「我有去投票!」)。即便是小規模的體制轉換,這些表達性價值的喪失都是必須考量的成本。該如何設計實驗、該用什麼樣的指標為基準來認定實驗結果的好壞,以及最後又該如何以實際結果來說服民眾——我認為這是十分有趣且值得討論的議題。

《反民主》是一本看得痛快的一本書。布倫南發人深省地點出民主的缺失,並提出一套可能的解方。當然,它也拋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刻反省。若我們能克服或避開這些問題,何不給知識菁英制一個機會?畢竟,在君主專制盛行幾千年的時期,民主也是被許多人視為極端且具顛覆性的想法。若我們對現狀不滿,只有嘗試新的事物才能看到任何改變。

台大工管系畢業,現居美國從事資料分析。沒有哲學背景,但對哲學情有獨鍾。喜愛辯論和嘗試新事物。    ... 更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