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分析閱讀與論述書寫——《如何閱讀一本書》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分析閱讀與論述書寫——《如何閱讀一本書》

本篇選擇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並將書中提到的閱讀技巧延伸至論說文寫作的練習,因為這本書對閱讀方法做了十分詳盡的介紹,讓讀者能夠輕易學習如何將方法操作在閱讀與寫作上。...

您在這裡

難度:
1

前言

隨著哲學論說文比賽開始在台灣蔓延開來,「哲學活動」似乎慢慢地跟「論說文寫作」相輔相成。為什麼論說文寫作推廣變成哲學推廣的一環?透過論說文寫作的學習與訓練,青少年到底能夠從中習得什麼樣的能力?

思想如果只著重於「想」,那麼這個活動本身十分容易,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地空想也能想出很多內容來,但是雜亂無章的思緒,因為無跡可尋所以想的人想過就忘,聽的人也聽而不聞。因此,訓練獨立思考、清晰表述最確實的方法,就是訓練有效組織思緒的方式。哲學新媒體舉辦的哲學論說文比賽的特別之處,正是對論述「組織方法」的著重,而不只在於評量思想的創新與洞見,因為我們認為,方法訓練才是真正訓練每一個公民釐清思緒、表達自我的關鍵。

然而,坊間雖然已經有不少唾手可得的哲學資源,哲學普書籍、網路哲普文章、哲普影片都十分容易取得,但論說文寫作的相關資源卻仍然稀少。因此,哲學新媒體將透過介紹與論說文寫作有關的哲學普及書來提供相關思辨訓練的資源,讓希望參加「偽哲學論說文比賽」的青年學子能有更多方法上的協助。藉著論說文比賽,鼓勵青年學子學習透過論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藉此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有效率的思考方法。

本篇選擇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將書中提到的閱讀技巧延伸至論說文寫作的練習,因為這本書對閱讀方法做了十分詳盡的介紹,讓讀者能夠輕易學習如何將方法操作在閱讀與寫作上。

書籍簡介

這正是為什麼《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著作非常適合學生閱讀,因為作者明確地將閱讀按照閱讀目的、閱讀層次以及相對應的操作方法區分開來,希望透過系統性地分類來促進讀者的閱讀效率。既然閱讀有方法可循,每一個步驟更有汲取不同類型資訊的閱讀目的,那麼同樣的方法自然可以運用在寫作上,讓作者在寫的時候就去思考什麼樣的鋪陳方式能讓讀者清楚簡單地掌握內容。正因如此,這本作品既適合拿來學習如何閱讀,也適合用來練習寫作方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四零年代的著作,沒有今天許多作品的廣告標語,讀了它不會讓讀者學會五種技能、四招對策、三分創意、兩把刷子或一門學問,但這作品居然從兒時父親隨手遞過來的一本舊書,搖身在我進入學術人行列時再度光彩示人。這本書的內容和目的都很樸實,正如書名所示:如何,閱讀一本書。

閱讀層次 vs. 寫作步驟

就如作者在書中所言,閱讀的第一件事情必須先想清楚我們讀這本書的目的為何?純粹消遣?為了習得知識?為了工作要尋找資訊?為了探求靈感?不同的目的就有著不同的閱讀方式。寫作亦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寫作對象,就有著不同的書寫方式。同理,面對一篇論述型的文章,閱讀時的重點就和閱讀一篇文學創作不同,同樣地,書寫一篇論說文,當然也和書寫一篇抒情文方式有所差異。

本書作者將閱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以及「主題閱讀」。閱讀之所以可以區分為四個層次,因為不僅閱讀的目的不同,文本的性質也不同,就好像我們不會用相同的方式來閱讀廣告文件和工作契約一樣。因此,要達到有效率閱讀的第一個步驟,就是:不要浪費時間在不需要花時間的文件上

本文著重介紹本書中探討閱讀的第二和第三個層次:「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並引申討論這些「閱讀方法」如何運用在論說性質的寫作當中。簡單來說,為了讓讀者可以有效地檢視內容,檢視閱讀的方法對應於對寫作者的要求即為「綱要寫作」,「分析閱讀」則在於提供寫作者組織論述時需要注意的操作細節。以下將進一步介紹上述操作方法。

檢視閱讀 vs. 綱要寫作

就好像寫報告的時候,一剛開始我們可能連報告主題或確切的題目都沒有,面對空白的檔案不知從何下手。這樣的經驗,基本上是所有寫作的必經開端,大到已經大量出版的作者,小到寫篇報告的中學生,都必然以沈思者的姿態面對如此困頓。在這時候,我們需要大量的「檢視閱讀」1,換句話說,此類閱讀的目的在於快速檢視文本相關資訊。在這個層次當中,作者提供了非常具體的方法,建議我們閱讀書名、目錄、索引,且隨意翻一頁來讀個幾段。

檢視閱讀的目的在於最快找到內容的屬性與走向
在這四個步驟裡面,我們可以進一步區分三個步驟:第一、書名和書目,來檢視此作品的主題、作者將主題分割為子題的方式、作者使用的相關概念。第二、索引,用來檢視此作品的關鍵字,以便幫這本作品歸類。第三、隨意段落,用來檢視作者的內容與鋪陳是否與我們在第一、二步驟的判斷吻合。如果今天我們閱讀此文本的目的只是希望知道這本作品的資訊,到這裡我們理論上已經可以判斷且歸類這本書了;如果我們今天的閱讀目的是找尋進一步可分析閱讀的文獻,那麼這一步理論上讓我們得以判斷此文本是否值得花時間閱讀,甚至判斷出此文本的閱讀優先性。

以上是閱讀的部分。同理,寫作的時候,如果寫作的目的是要呈現訊息,那麼這些訊息就必須以最清晰明確的方式安排在寫作內容中,讓讀者可以立刻掌握內容重點。「書名」與「目錄」之於一本書,正如「標題」與「段落標題」之於一篇文章,尤其是「目錄」或「段落標題」更是讀者掌握內容動向的關鍵。閱讀的時候,作為讀者的我們都希望透過目錄可以簡單、清楚、有效率地掌握到文章的結構,那麼作為作者的時候,就需要思考如何分段分小標題,才能讓讀者快速且正確地掌握自己的思緒鋪陳。

分析閱讀 vs. 論述組織

分析閱讀的第一條規則: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的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2

這句話看起來也許再簡單不過了,但正如同我們考試的時候常常草草看過題目就開始作答,事後才發現自己文不對題一樣,閱讀也常常因為沒有為文獻定位而對內容欠缺掌握,或者白白花掉更多時間在理解文本。分析閱讀的第一個步驟基本上是透過前面所述之「檢視閱讀」的過程中就應該取得這些資訊,從這些資訊(主題、目錄、標題、相關概念)進而分析這本書大致上在處理什麼樣的問題、用什麼方式處理。

既然讀者閱讀的時候希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判斷出文獻主題與大致上的內容,那麼寫作的時候就需要提供充足的線索,讓讀者能夠最快速且精準地為內容定位。這就是為什麼一篇文章或書籍的導論非常重要。

導論

《如何閱讀一本書》處理分析閱讀第一步驟3的部分不是非常地理論化,作者舉了幾個非常好的例子,大致上提到了閱讀序言或導論的重要性,但沒有深入說明為什麼除了書名、目錄、索引之外,序言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每本書隨著性質與編排方式的不同,有時候書籍內容分析的重要資訊不一定在序言,而在導論,但我們基本上都可以在序言中找到作者的寫作動機,從而掌握作品的脈絡。換到一篇文章上面來談,這個關鍵的內容分析會座落在文章一開頭的幾個段落,在論說文裡面通常稱之為導論。

在描述型寫作的訓練過程中,我們常常認為導論,或者「起承轉合」的「起」並不是很重要,只需要鋪陳一下文章的情緒就好。這樣的做法在論說文寫作裡面需要極力避免,因為在開頭兩段之內讀者如果沒有確切掌握到文章方向,基本上就可能對閱讀全文失去動力。因此,「起承轉合」的「起」在論說文裡面可以換成「啓」來理解,用「開啟題目」的方式來讓讀者明確掌握文章在處理什麼樣的問題,作者又如何分析此問題。

綱領句

本書當中「分析閱讀」的第二條規則是:

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段小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4

如果整個導論的用途在於開啟文章的論題,那麼導論當中最關鍵的就是在結尾的時候快速簡短地將文章整體的內容用幾句話呈現出來。在閱讀的層面上,這個步驟代表的是摘要的抽象能力,讓讀者訓練自己將繁雜的內容用一條貫穿全文的軸線掌握整體內容。換到了論說文寫作的層面上,這個步驟就在於把自己整個論述的推陳用一句話挑明。在哲學論說文的寫作中,作者們比較常用的方法是以「提問」的方式來挑明接下來的推陳走向。

舉例來說,書中提到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在康德這本非常艱澀的作品的序言當中,康德就已經明確地點出本書想要問的問題是「人能認識什麼?」,不僅如此,在序言當中,康德也已經清楚地表明他如何將這個主題分析成確切的討論方向:「認知的對象到底能不能被感官經驗掌握?還是我們認知到的永遠是已經加工過的現實?」這個序言就扮演了「啟」的角色,讓讀者還沒開始看康德的具體論述之前,就大致掌握了整個討論的問題來源與走向。論述文章當中的導論就應該要扮演這個角色。

架構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則:

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他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架構。5

這個部分是閱讀理論性文獻與書寫論說性文章最關鍵的一環,如果做不到這點,代表對此文獻的閱讀只是資訊性地擷取零散元素,在寫作上則代表文章本身只有「說」而缺乏「論」,少了「論」,觀點再有趣也顯得獨斷。

在閱讀的層面上,分析閱讀的第三個步驟要求讀者摸索出文獻的骨幹,以此釐清文章的所有元素是如何環環相扣。在閱讀上,這個層次的閱讀雖然還有不同的細緻程度可以討論,但這個閱讀方式讓我們得以用推理的方式記憶文獻內容,而不需要零散區塊式地背誦。

大綱的重要性在於把內容的骨幹描繪出來
放到寫作的層面上,這個步驟可以稱為「論述設計」,換句話說,在我們真的開始寫論述之前,應該要先打一個架構大綱,釐清自己對題目的分析、子題的區分,還有最重要的一步:釐清每一個子題之間的邏輯關係。

論說文之所以「論述」而不「敘述」,正是在於所有元素的安排與組織都是透過邏輯關係的推演而來,整篇文章就像是一個網絡一樣,只要抓住了核心點就能夠一把拉起整片網。

分析閱讀到了這個步驟就算是完滿了,接下來在閱讀與寫作的細緻度上隨著閱讀與寫作的目的有所不同,還會有很大的差異,但基本上原理相同。論說文寫作不只是一種書寫的方式,更是一門組織思緒的訓練,思緒不夠清晰,組織出來的文章就不易說服讀者。正是因此,閱讀和寫作歸根究底仰賴同一個原理,儘管寫作上進一步還有文筆、鋪陳、用語、表達各類難題,但本書還是透過討論「如何閱讀一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不少論說文寫作的資源。

結語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簡單易讀的作品,因此細節技巧與操作並非此書的目的,然而,本書提供了非常多非常實用且簡單,閱讀各類作品的小步驟,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理解過程更有自我意識,從而能夠針對自己的閱讀弱點改善。

撰寫一篇論說文時,為了讓讀者可以有效率地掌握內容,第一、必須要提供清晰的綱要,良好運用標題、小標題把原本複雜的思想拆解成一個個清楚區分卻又連貫的環節,讓讀者在第一時間,只需要看標題和小標題(或者段落首句)就能掌握文章大致內容;第二、論述組織明確,讓讀者進一步分析閱讀的時候能夠清楚地認知到思緒是如何一步一步推進,由前提推導出結論,因此元素之間的「邏輯鏈」才是論說文的關鍵。

本文只針對本書的兩個章節來介紹討論,並用這兩個章節所介紹的分析閱讀方法來討論論說文寫作該注意的步驟。本書剩下的豐富內容就留給讀者細細品嚐。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