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信任科學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為何信任科學

科學的歷史、哲學、政治與社會學觀點
為何信任科學:科學的歷史、哲學、政治與社會學觀點
為何信任科學:科學的歷史、哲學、政治與社會學觀點
  • 難度
    3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Oreskes, Naomi
    譯者: 李, 宛儒
    出版社: 貓頭鷹
    出版年份: 2024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科學是什麼?為何我們要相信它? 

    ◎重量級STS學者哈佛教授歐蕾斯柯斯主筆,來自歷史、哲學、政治與社會學的各方討論
    ◎特邀台灣學界STS專業學者陳瑞麟導讀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重要推力,但在社會高度發展之下,文化與政治也開始反向影響著科學的進展,甚至對科學本身提出質疑:歐美對於疫苗的反對聲浪甚囂塵上,世界各地對於核能的態度與認知也莫衷一是,各方論點打著科學與理性的大旗,卻造成愈來愈多的紛爭與歧見,讓科學漸漸失去公信力。為什麼會這樣?科學還值得信任嗎?

    科學是什麼?

    要解開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源頭開始尋找答案。本書起自重量級STS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歐蕾斯柯斯201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丹納人文講座(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的兩場演講,她首先回顧「科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時代變遷中的演變,顯示出各個時代對於科學典範的認知其實不斷演變,也藉此提出「為何需要相信科學?」的疑問:當作為圭臬的典範不斷轉變,我們相信的「科學」是否有個單一的目標,又或者是一種社群間的共識?

    科學還值得信任嗎?來自歷史、哲學、政治與社會學的觀點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書收錄各方人士從不同角度探究科學值得信任的原因。科學史教授蘇珊・林蒂以歷史的經驗找出科技與科學為何脫節,更提醒我們每天使用的科技都來自科學史上的重大成就。也許可以由此感受到科學「是真的」、「很有用」,從而相信科學。但即便科學與科技掛勾讓科學可信,認可現在科技與科學方法的又是誰?哲學家馬克・藍格提出面對質疑,找出競爭科學理論間共享的前提可能才是找尋答案與共識,讓科學可信的基礎。此外,本書也涵納公共政策與社會學領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並由主筆歐蕾斯柯斯針對這些看法提出回饋與反論,說明「科學基本上是一種共識」,指出科學社群達成共識的方式(例如學術論文的同儕審查)本身就是科學應該受到信賴的原因。

    繁體中文版特邀導讀與編排

    從回顧科學本質開始,一步步找出科學的信任問題來源,本書是針對科學與社會關係的重要讀本,貓頭鷹此次出版特邀STS重要學者陳瑞麟導讀,並以特殊編排讓讀者更方便對照評論與回饋。若要了解如何讓科學在現代社會重新獲得信任,這是一本必讀的思辨紀錄。

    作者簡介

    娜歐蜜.歐蕾斯柯斯Naomi Oreskes
    本書主筆。哈佛大學科學史家,原本是地質學家,後來轉唸科學史,主要研究領域為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史。同時也是國際知名的地質學家、科學歷史學家及作家,除學術成就外,也時常在大眾媒體上討論科學和社會的相互影響。她發表在《科學》的文章〈象牙塔之後〉(Beyond the Ivory Tower)是對抗全球暖化的里程碑之作,曾在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得到引用。2010年與艾瑞克.康威合著《販賣懷疑的人》。

    譯者簡介

    李宛儒
    讀過物理與神經科學,做過科普編輯,現為自由譯者。

目錄

中文版導讀

作者序 疫情後,科學為什麼更重要?
導論 科學的危機與轉機

第一篇 科學的價值觀與社會性 歐蕾斯柯斯

第一章    科學可信嗎?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觀點
第二章    當科學誤入歧途
尾聲    科學中的價值觀

第二篇 評論與回覆

第三章    冷凍豌豆知識論:二十世紀科學的純真、暴力與日常信任
    蘇珊・林蒂(科學史)
第四章 相信科學的理性原因
    馬克・藍格(哲學)
第五章    另一種帕斯卡的賭注:如何在風險社會中做出值得信賴的氣候政策評估
    歐特馬・伊登霍弗與馬汀・郭瓦須(公共政策)
第六章 科學的現在與未來
    約翰・A・克勞斯尼克(政治心理學)

結語
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