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易經》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解決了二、三千年未真正解決的《易經》的作者和著作年代問題:關於《易經》的編撰時代,以往眾說不一。本書在通盤衡量各方理據,深究歷史資料,並反覆考索《易經》文本後,提出新的合理見解:「《易經》原名《易象》,草創於西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而著成於西周後期的「共和」時代(公元前八四一—前八二八年)並定名《周易》,它是以新的審美藝術形式(韻文),去反映和表達豐富的社會人生哲理、歷史經驗、政治觀念和生活智慧的一本以百科全書為『體』,而以占筮為『用』的性質奇特的典籍。其作者是『共和』時期最高執政官之一的召穆公虎。」
第二,在《易》學史上,作者首次運用音韻、語法、義理、象數、考證、占筮多元結合的方式,並利用近年出土材料(包括楚竹書、漢帛書《易》等等),對《易經》進行了由表及裏的深入研究,在闡明其古奧的文義,揭示其豐富內蘊之同時,糾正前人標點、解讀的不少訛誤,使號稱中華文化之源的《易經》之面目,豁然呈露於人前。
第三,每卦分原文和「譯」、「注」、「析」幾部分,有時兼舉「筮例」。見解精到,言之有物,貼近人生,關注現實,無論內容或研究、分析方法,都富於創意和啟發性。在近年各類有關《周易》的著述中,誠為別開生面、探驪得珠、成果豐碩之作。
周錫䪖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中文系、香港大學中文系。曾兩獲國家獎項:一九九五年獲中國國家教委首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與唐鈺明先生合作),二〇一三年獲中國出版協會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與劉逸生先生合作)。現專事研究、創作,範圍廣涉語言、文學、易學、史學、藝術等。
專著有《詩經選》、《易經詳解與應用》、《易經新論》、《杜甫(研究與精讀)》、《陳恭尹及嶺南詩風研究》、《杜牧詩選》、《王安石詩選》、《宋湘詩選》、《龔自珍詩集編年校注》(與
劉逸生先生合作)、《中文應用寫作教程》、《中文寫作新視野:從實用寫作到文學創作》、《嶺
南畫派: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等近三十種;論文有《中國詩歌押韻的起源》、《〈易經〉的語言形式與著作年代:兼論西周禮樂文化對中國韻文藝術發展的影響》、《再論〈周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觀象繫辭」與古籍成書》、《重論西周重器〈天亡簋〉》、《中國田園詩之研究》、《論中國文體分類及文體與句法的關係》、《歷史應當向文學「說不」:論「〈史記〉非史」及其他》、《中國帝王畫跡的鑒定》、《從傳統文人畫到新文人畫》等一百多篇。另有詩詞、新詩、散文創作,作品入選《全球漢詩三百家》、《當代百家詩詞鈔》、《海嶽風華集》等等。近年對《周易》的有關研究被學者譽為「科學性、學術性與可信度均為上乘」之作。
Ⅰ 序文
二十一世紀——告別「廢紙文化」(代序) 003
增訂本弁言 010
增訂二版序 012
Ⅱ 前文
讓中國「量子《易》學」健步登場 017
從「河圖洛書」到古本《周易》 025
《周易》考古的驚世發現 032
《易經》的語言形式與著作年代——兼論西周禮樂文化對中國韻文藝術發展的影響 041
《周易》成書於「共和」時代 063
《周易》的作者——召穆公虎 079
《易經》——「扶危定傾」的治國寶典 086
怎樣為《易經》正確標點 093
《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安排 109
「神機妙算」說《易》占 119
《易經》常用語詞釋義 130
《易經》的倒裝句法 139
有關本書的若干說明 145
釋《易》辭例 151
引書簡稱 157
Ⅲ 正文
一 乾 165
二 坤 174
三 屯 184
四 蒙 191
五 需 197
六 訟 202
七 師 207
八 比 212
九 小畜 218
十 履 224
十一 泰 229
十二 否 236
十三 同人 241
十四 大有 246
十五 謙 251
十六 豫 256
十七 隨 262
十八 蠱 267
十九 臨 272
二十 觀 277
二十一 噬嗑 282
二十二 賁 287
二十三 剝 292
二十四 復 297
二十五 无妄 302
二十六 大畜 307
二十七 頤 313
二十八 大過 318
二十九 坎 323
三十 離 328
三十一 咸 333
三十二 恆 339
三十三 遯 344
三十四 大壯 349
三十五 晉 354
三十六 明夷 359
三十七 家人 365
三十八 睽 371
三十九 蹇 377
四十 解 382
四十一 損 387
四十二 益 392
四十三 夬 397
四十四 姤 404
四十五 萃 409
四十六 升 414
四十七 困 419
四十八 井 426
四十九 革 432
五十 鼎 438
五十一 震 445
五十二 艮 451
五十三 漸 456
五十四 歸妹 463
五十五 豐 469
五十六 旅 475
五十七 巽 482
五十八 兌 487
五十九 渙 492
六十 節 498
六十一 中孚 503
六十二 小過 508
六十三 既濟 515
六十四 未濟 520
Ⅳ 附錄:《易傳》
《繫辭.上》 531
《繫辭.下》 536
《說卦》 541
《序卦》 544
《雜卦》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