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篇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斐多篇

  • 難度
    2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柏, 拉圖
    出版社: 左岸文化
    出版年份: 2007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受到雅典法庭指控「腐蝕青年人心靈」的蘇格拉底被判死刑,臨刑前,他的一位忠誠學生斐多一直陪伴在他身旁。事後,斐多把蘇格拉底最後的時刻講給他的許多朋友聽。

    他告訴他們,蘇格拉底並非在臨近黃昏時喝下毒藥。他整天都在討論中度過,就像他以前在獄中和獄外的談話一樣,談話轉向了靈魂不朽這個問題。各種所謂的證據都提到了,其中主要證據之一是「我們的出生只不過是一種睡眠和遺忘」,學習就是回憶起在另一個生命中獲得的知識。然而在結尾處,這個論證與其他所有論證一道被拋棄了。然後,蘇格拉底提出一種新的想法:靈魂是不朽的,因為它能領悟,能分享真、善、美,而這些東西是永恆的。人能夠認識神,因為人在神那裡擁有某種與永恆和不死相似的東西。所有在場的人都接受了這種看法,而蘇格拉底則繼續宣稱神的公義只有在來生才能顯示,並且生動地描述了一幅天堂與地獄的生動圖景。但他告誡他的聽眾,別把他的描述當作事實真相,而要當作「與真相必有某些相似」的東西。

書評

柏拉圖所描寫的面臨死亡的蘇格拉底,無論在古代的還是近代的倫理上都是重要的。《斐多篇》之對於異教徒或自由思想的哲學家的意義,就相當於福音書所敘述的基督受難和上十字架之對於基督教徒的意義。

──羅素

作者簡介

柏拉圖(西元前427年-347年)
是古希臘最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文學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與著作主要是對話,對整個西方哲學的理念與文化發展發揮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如中華文化中孔子的地位。他20歲左右追隨蘇格拉底,直至蘇格拉底被雅典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為止,此事對他造成極大的震撼。蘇格拉底去世之後,於西元前399年離開雅典,先後到過麥加拉、埃及、居勒尼、南義大利和西西里等地,遊歷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數學、天文、力學、音樂等理論和各種哲學學派的學說,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說和改革社會制度的見解。

西元前387年返回雅典後,在阿卡德摩(Academus)建立學園,全面制定他自己的哲學體系、傳播他的學說,期望能實現他的理想,並培養了眾多人才,亞里斯多德即其傑出弟子。他的後半生除短期去過西西里外,都在學園內度過,著作也多在此地寫成。為實踐其政治理想,曾三次赴西西里島與敘拉古統治者狄奧尼修一世打交道,但最終仍遭失敗,自此他放棄參與政治實踐,將全部精力用於辦好學園。西元前347年,柏拉圖在參加一次婚禮宴會時無疾而逝,享年80歲,安葬於他耗費半生才華的學園。柏拉圖的對話錄,是古希臘文明留給全人類的一筆巨大遺產。

審定者簡介

王曉朝
祖藉安徽桐城,1953年生於上海。杭州大學外國哲學碩士,英國利茲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哲學教授,哲學系副主任,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全國宗教學學會理事,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著有《基督教與帝國文化》、《神秘與理性的交融》、《羅馬帝國文化轉型論》、《文化視野下的教父哲學》等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