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主義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效益主義

  • 難度
    2
    評價
    你的評價: 平均: 2.6 (5 人投票)
    作者(群): Mill, John Stuart; 穆勒, 約翰.斯圖亞特
    譯者: 邱, 振訓
    出版社: 暖暖書屋
    出版年份: 2017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英國自由主義理論大師、效益主義倫理學的集大成者。
    最大幸福原則:效益主義的標準並非個人的最大幸福,而是整體的最大量幸福。
    「效益主義」或「最大幸福原則」的主張:
    若行動傾向於促進幸福就是對的,若傾向產生不幸則是錯的。
    幸福就是人所意圖的快樂以及免除痛苦;不幸就是痛苦和欠缺快樂。
    快樂及免於痛苦是唯一可欲的目的。
    終極目標,就是要在質與量兩方面都盡可能地遠離痛苦,盡可能地充分享受快樂。
    效益主義的標準並非個人的最大幸福,而是整體的最大量幸福。

    「效益主義」,過去譯為「功利主義」,但因「功利」的中文一詞易遭誤解,誤以為是追求私利或唯利是圖,故後來以「效益」代之。效益主義最為一般所熟知的,即邊沁所主張的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但此說遭到來自各方的許多批判和質疑。

    穆勒由於繼承了邊沁的效益主義思想,為釐清各方批評,寫下回應文章。本書的內容最初是以一系列三篇的方式,發表於一八六一年的《弗雷澤雜誌》,一八六三年時才首次集結成書出版。

    穆勒認為,效益原則就是道德的根本原則以及道德義務的根源,並試圖提出有助於理解與接納效益主義或幸福理論的說法,以證明並闡明這套哲學理論。他主張若行動傾向於促進幸福就是對的,若傾向產生不幸則是錯的。幸福就是人所意圖的快樂以及免除痛苦;而不幸就是痛苦和欠缺快樂。但在衡量快樂時,得要同時看重質與量。他指出抨擊者甚少正確體悟到,效益主義關於正確行為標準的幸福,並不是行為者自身的幸福,而是所有相關人等的幸福。

    本書特色

    ◎全新中文譯本

    名人推薦

    ◎林火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十九世紀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道德哲學與政治理論家、經濟學家,邊沁之後效益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父親為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同為知名的效益主義哲學家,約翰是長子,從小就接受嚴格的教育,3歲讀希臘文,8歲學拉丁文、代數和幾何,12歲學習邏輯學,13歲學政治經濟學,年少即具備了相當的知識能力。由於父親與邊沁友誼深厚,他也深受影響,甚至繼承邊沁的效益主義思想,為邊沁整理遺作,成為接班人。

    1823年開始任職於東印度公司,至1858年東印度公司解散為止。1852年與相知21年的哈莉耶特.泰勒(Harriet Taylor,1807-1858)結婚,妻子對他的思想與行動皆極具啟發性,兩人志同道合,在他們戀愛與婚姻期間,也是穆勒創作發表的高峰期。晚年曾任一屆國會議員(1865-1868),為英國的政治與社會改革、爭取勞動權益和婦女權利等,都做出很大的貢獻。

    其他著作包括:《邏輯體系》(1843)、《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論自由》(1859)、《論代議制政府》(1861)、《女性受到的壓制》(1869),以及《論社會主義》(1876)等。

    譯者簡介
    邱振訓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專長為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譯有:斯賓諾莎《倫理學》、《大師與門徒》、《自己拯救自己》、《窮理查年鑑》、《來生》、《離經叛道的哲學大冒險》、《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20個哲學大哉問》等書。

林火旺導讀:穆勒及其效益主義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效益主義的真義
第三章 效益原則的終極制裁
第四章 效益原則的證明
第五章 正義與效益之關聯

譯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