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維利的《君王論》獻給麥迪奇家族的君主。六年後完成的《論李維羅馬史》,獻書對象不再是君主之輩,而是具備君主才德的出類拔萃之士。
他從提圖斯.李維的《羅馬史》看出一條「沒有人踩過的新途徑」,主張共和體制優於君主統治,將會對每一個人帶來共同利益。
本書的書名直譯作「論提圖斯.李維的前十卷」,是馬基維利閱讀李維《羅馬史》開頭十卷的心得,結合他個人在佛羅倫斯的從政經驗和對於義大利當代歷史的觀察,從中歸納出政治哲學的理念。
馬基維利雖然講求實用原則,雖然不曾為自己的政治理念建構一套有系統的理論,卻心繫哲學家的關懷。他的關懷,一言以蔽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類處身在政治的洪流,有何安身立命之道?他主張共和體制優於君主統治,以具體的事例闡明「政治權威來自人民的同意」這個原則。他舉證或引述的事例有古代的,也有當代的,李維的《羅馬史》為這些事例提供了一個串連古今歷史、觀照人類政治情境的平台。
《論李維羅馬史》讓我們見識到「人的尊嚴」如何落實在政治領域。基督教神學觀在中古時代投下巨大的身影,籠罩整個歐洲文明,馬基維利代表政治領域揮別那個龐然身影的嶄新思維,強調共和主義的理想,特別著重於如何在實務層面促成穩定的政治秩序以避免腐敗,俾使共和體制在動盪之世得以卓然挺立。就人文主義的傳統來說,馬基維利的「佛羅倫斯公民」這個身分意味著他是共和理想的擁護者,不只是反對君主制,而且絕對效忠自由,以務實的態度面對自己生活於其中的時代,這樣的信念促使馬基維利在外交和軍事領域獻身母城義無反顧。正因為對人世經驗不抱幻想,他能夠以前無古人的大膽筆法分析權力的本質,這就是馬基維利的現實主義精神——現實的觀點是文藝復興和中古時代分道揚鑣的另一個里程碑。
馬基維利生活在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存活在馬基維利;他這個人與那個時代似乎融合無間。然而,文藝復興不只是舊東西的「重生」,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現代性」的這個新東西的源頭。
本書特色
1.本書是馬基維利最知名的兩大著作之一。
2.本書卷帙浩繁且牽涉許多史料,而譯者的譯筆流暢信實,極為不易。
作者簡介
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
義大利的政治思想家,也是歷史學家、詩人和劇作家。
1469年5月3日出生於佛羅倫斯望族中貧寒的一支。父親是律師,他自己在佛羅倫斯大學接受正統的學術訓練,修習科目包括邏輯、數學、音樂、天文學與哲學等人文學科。28歲步入政壇,被任命為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國務秘書,積極與聞國防與外交事宜,先後出使法國和德意志,還在佛羅倫斯推動國防改革,以民軍取代雇傭兵。42歲那一年,被法國推翻的麥迪奇家族在西班牙扶植下重返佛羅倫斯執政,共和派失勢,馬基維利被麥迪奇家族的羅倫佐解除公職,又因涉及反麥迪奇家族的陰謀而在一年後被捕,獄中慘遭逼供,獲釋後退隱,著述度日。1519年,他和麥迪奇家族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重出政壇。1527年,麥迪奇家族遭罷黜,他嘗試在重新建立的共和政府謀得一官半職,卻因為與舊政權的關係而無法贏得信任,在同年6月21日(58歲)逝世。
名垂青史的著作有四:《君王論》、《論李維羅馬史》、《戰爭的藝術》、《佛羅倫斯史》,使其成為文藝復興文明一座醒目的標竿。
譯者簡介
呂健忠
矢志翻譯西洋經典,以期推廣經典閱讀。已出版重要譯作包括《馬克白:逐行注釋新譯本》、《奧瑞斯泰亞:逐行注釋全譯本》、《情慾幽林:西洋上古情慾文學選集》、《情慾花園:西洋中古時代與文藝復興情慾文選》、奧維德《變形記》、希臘悲劇《伊底帕斯三部曲》、《易卜生戲劇集》。
中譯修訂版序
獻函
第一卷:羅馬憲政的發展
序:歷史的價值
1-10章:最理想的政府形態
1 就通例論城市的起源與羅馬所屬的類型
2 共和國的類型與羅馬共和所屬的類別
3 羅馬因何創設護民官而使共和制趨於完美
4 平民與元老院的分裂促成羅馬共和自由又強大
5 平民與貴族,何者對自由比較有保障;進取與守成,哪一種人是紛爭的主因
6 羅馬是否可能建立足以防止人民與元老院互相敵視的政體
7 控訴權有助於維繫共和國的自由
8 控訴對共和國有多大的效用,謠言就有多大的弊害
9 重組新共和國或全面改革舊制度有必要一人獨攬大權
10 共和國與王國的創建者值得讚美,一如專制的實施者該受譴責
11-15章:宗教
11 羅馬人的宗教
12 宗教的可貴;義大利因羅馬教會信仰式微而衰敗
13 羅馬人如何運用宗教締造城邦、建立偉業、平息動亂
14 羅馬人根據形勢詮釋兆象,即使被迫違背信仰依然謹慎裝模作樣,而且懲罰貿然藐視信仰的人
15 薩謨奈人走投無路時以宗教救濟
16-18 從奴役過渡到自由
16 習慣君主統治的民族,如果是因偶發事故而成為自由,其自由難以維持
17 腐敗的民族要維持既有的自由備感困難
18 在腐敗的城邦如何維繫或建立自由的政體
19-24章:對於羅馬列王的雜感
19 在一個傑出的君主之後,軟弱的君主可能自求多福,可是在一個軟弱的君主之後,沒有哪個王國能夠仰賴另一個軟弱的君主來維繫
20 兩位有德可表的君主相繼主政可創偉業;制度健全的共和國必定明君輩出,國勢與擴張兩皆可觀
21 沒有國防武力的君主與共和國將蒙受奇恥大辱
22 羅馬的霍雷敘埃三兄弟與阿爾巴的丘瑞野敘埃三兄弟之事有何值得借鏡
23 切忌保留實力卻把運氣孤注一擲;因此,固守關隘通常有弊無利
24 制度健全的共和國對公民賞罰分明,絕不會將功贖過
25-27章:引入新的政府形態
25 在自由的城邦進行體制改革至少要表面上維持舊的模式
26 新君主在他佔領的城邦或地區應該全面除舊佈新
27 很少人知道如何壞到底或好到底
28-32章:無情無義
28 何以羅馬人不像雅典人對自己的公民那麼無情無義
29 人民和君主何者比較無情無義
30 君主或共和國如何避免無情無義,將領或公民又該如何免於無情無義之害
31 羅馬將領從來不曾因犯錯而受嚴懲,也不曾因無知或決斷失策為害共和國而受到懲罰
32 共和國或君主不應該拖延到迫於形勢才施惠給人民
33-36章:獨裁官職的妙用與濫用
33 政權面臨內憂或外患,靜觀其變比起強力對抗更有效
34 獨裁官的權勢對羅馬共和國有利無弊;戕害公民生活的是公民擅取的權勢,不是自由投票賦給他們的權勢
35 何以在羅馬創設十人團有害於該共和國的自由,雖然那是經由自由普選設立的
36 職位較高的公民不應該鄙視〔職位〕較低的
37-39章:通往毀滅之路
37 農民法在羅馬引起的公憤;公憤之尤莫過於在共和國創制回溯甚久而且違背該城歷史悠久之習慣法的法律
38 衰弱的共和國難以果斷,也下不了決心;即使採取任何策略也是迫於形勢,不是出於選擇
39 同樣的事故經常在不同的民族發生
40-45章:關於十人執政團的雜感
40 羅馬創設十人執政團值得注意之處,據以申論共和國的解救與覆亡何以肇因於類似的原因
41 從謙卑變為傲慢,從仁慈變為殘暴,不懂得循序漸進,既不明智也無成效
42 人易腐化
43 為自己的榮譽而戰才是忠誠的好戰士
44 烏合之眾一無是處;打下馬威然後謀求權力實不可取
45 立法而不守法是樹立壞榜樣;為害統治者莫過於城邦天天發生不義之事
46-49章:民眾的參政需求
46 人的野心節節高漲,起先只求自己不受侵害,接著卻加害別人
47 人面對概括的原則易受蒙蔽,面對具體的事務卻不然
48 想要阻止小人或壞蛋出任某個官職,應該舉薦極其卑微又極其邪惡或是極其高貴又極其善良的人
49 像羅馬那樣在締建之初就擁有自由的城市尚且難以制定法律維繫自身的自由,一開始就受制於人的城市更不可能
50-55章:民眾事務的處理
50 不應該容許某個部門或官員阻礙政務的推動
51 共和國或君主迫於形勢不得不採取的措施應該表現出樂善好施的模樣
52 壓制某一個體在共和國的權力場崛起的氣焰,最穩當又最不會引來非議的方法是預先防範他得勢的來路
53 民眾容易為了美好的希望和有力的承諾而動心,時常受到表面的好處所誤導而自取滅亡
54 制止群情激憤的民眾有賴於莊重之士的威儀
55 人民沒有腐化的城市易於管理;有平等的地方不可能建立君主國,沒有平等的地方不可能建立共和國
56-60章:全民政府的優勢
56 城市或地區發生大事故之前,先出現預警的跡象或預告的人
57 平民本身脆弱,團結就有力量
58 群眾比君主明智,也更穩重
59 跟共和國或君主結盟,何者比較可靠
60 羅馬任命執政官或其他任何官職,從不考慮年齡因素
第二卷:羅馬主權的成長
序
1-5章:擴張的模式
1 德性與運氣何者為羅馬建立帝國的主因
2 羅馬得要跟什麼樣的民族交戰,那些民族又是如何頑強捍衛他們的自由
3 羅馬摧毀鄰近的城邦卻不吝於重用外邦人,因而成為強大的城邦
4 共和國的擴張模式有三種
5 教派和語文的變遷,加上洪災和瘟疫為患,使得歷史記載無法久存
6-10章:殖民與戰爭及其原因與代價
6 羅馬人如何征戰
7 羅馬人分配給每一個殖民者多少土地
8 何以有些民族遷離故土,大量移居別人的疆域
9 強權之間引發戰爭的常見因素
10 咸信財力是戰爭的動力,其實不然
11-15章:外交與戰爭
11 結盟有名望卻沒有實力的君主是不智之舉
12 擔心外患來襲時,迎敵與候戰何者是上策
13 運氣否極泰來的人多數是由於詐欺而不是由於武力
14 相信謙虛可以戰勝傲慢,如此自欺是人性常情
15 弱國總是優柔寡斷;決斷慢半拍總是有害
16-18章:軍隊的訓練與組成
16 當今的軍隊背棄古代的兵法
17 現代軍隊是否該倚重炮兵;眾口是否足以鑠金
18 羅馬的威望與古代軍事的實例顯示步兵應該比騎兵更受推崇
19-23:征服地的行政及其他無法妥協的困難
19 共和國一旦制度不良又不遵照羅馬德性,隨擴張而來的是毀滅,不是進展
20 利用外籍援軍或雇傭軍的君主或共和國所涉及的危險
21 羅馬人派任的第一個行政長官是在卡普阿,那是他們交戰之後四百年
22 判斷大事容易犯錯
23 羅馬人不得不處置被征服的民眾時一貫避免中庸之道
24-27章:戰爭時常犯的錯
24 堡壘通常弊遠大於利
25 攻打分裂的城市絕不能利用其分裂加以佔領
26 謠言和謾罵沒有任何效用,徒然招怨惹恨使自己受害
27 謹慎的君主和共和國獲勝應當知足,否則通常得不償失
28-33章:羅馬應對鄰邦與鄰城的戰和之道
28 公眾或個人蒙冤受害卻沒有得到平反,該共和國或君主危險可期
29 運氣蒙蔽人的心智以防計劃受阻
30 真正強盛的共和國與君主購買友誼不是靠金錢,而是靠德性和軍威實力
31 信任被放逐的人有多危險
32 羅馬人攻城掠地的種種模式
33 羅馬人授予部隊指揮官自由裁量權
第三卷:羅馬偉人的榜樣
1-5章:改革、安定與平亂
1 教派或政權欲期長存,有必要時時回復初始的狀態
2 適時裝瘋賣傻不失為明智之舉
3 要維護新獲得的自由,必須殺死布魯圖諸子
4 如果被推翻的人留下活命,君主在自己的國內不會有保障
5 王位繼承人因何喪失王國
6章:論陰謀
7-9章:適應環境之必要
7 從自由變奴役或是從奴役變自由,何以有的滴血不流,有的血流遍地
8 任誰想要改變共和體制都應該考慮其主體
9 盼望好運常相隨的人務必因時制宜
10-15章:戰略、戰術、戰技與訓練方面的雜感
10 指揮官在敵軍逼戰時不能避戰
11 即使實力較弱,以寡擊眾只要撐過第一擊就勝利在望
12 智慮周詳的部隊長應該為士兵營造背水一戰的形勢,消除敵人同樣的形勢
13 良將弱兵與弱將良兵,何者比較可靠
14 戰鬥中出現新奇的策略與奇怪的聲響所可能產生的效果
15 軍隊應該只有一個首腦,多頭指揮有弊無利
16-18章:行政職位
16 患難時代需要真正的德性;承平時代得勢的不是賢達,而是富貴門第
17 切忌任命受過冤屈的人擔任要職
18 將領最可稱道的是對敵人的策略有先見之明
19-23章:行政措施
19 管制群眾是否懷柔比懲罰更有必要
20 以仁道對待法利希人比任何羅馬武力更有效果
21 漢尼拔不同的作風何以在義大利產生如同西比奧在西班牙獲致的效果
22 曼利烏斯.托奎特斯的嚴厲和瓦列瑞烏斯.科維努斯的和藹各自獲得同等的榮耀
23 卡米盧斯為何被羅馬驅逐
24-30章:內部的安穩
24 指揮官的任期延長使羅馬淪為奴役
25 論辛辛納圖斯以及許多羅馬公民安貧知足
26 女人如何禍國殃民
27 分裂的城市如何恢復統一;何以控制城市必須把城市控制在分裂狀態這個看法錯誤
28 務必留心公民的作為,因為善行義舉往往隱藏專制的種子
29 人民的罪過因君主而起
30 存心憑個人影響力造福共和國的公民有必要先消除嫉妒;敵人當前該如何展開城邦防務
31-35章:鎮定、暴動、信心、選舉與獻策
31 強大的共和國與傑出的人不論機運如何總保持同樣的節操與尊嚴
32 阻撓和平的方法
33 想打勝仗有必要激發軍隊對自己和對指揮官的信心
34 什麼樣的名聲、傳言或意見促使人民擁護特定公民;他們任命官職是否比君主審慎
35 帶頭提議有什麼危險;議案越不尋常則危險越大
36-39章:對戰地將領的忠告
36 何以法國人到現在仍被認為在戰鬥之初男子漢銳不可當,後來卻不如女人
37 決戰之前是否有必要進行小規模戰鬥;要想避免那些戰鬥,應當如何摸清新敵人的底細
38 將領如何贏得部隊的信任
39 指揮官應當瞭解地形
40-42章:人民利益至上
40 用兵耍詐值得流芳
41 保衛祖國應該不計榮辱,而且不擇手段
42 沒必要遵守被迫作出的承諾
43-48章:關於薩謨奈戰爭的進一步感想
43 在同一個地區出生的人幾乎永遠展現相同的天性
44 激烈大膽的手段往往獲得常態方式永遠得不到的效果
45 先守再攻和一開始就全力猛功,哪一個戰術比較可取
46 何以城市裡特定的家族長期保持相同的習性
47 好公民了祖國應該忘記私仇
48 看到敵人似乎犯大錯,應當懷疑其中有詐
結論:共和國保全自由之道
49 共和國想要維護自由得要天天未雨綢繆;昆圖斯.法畢烏斯憑什麼功績被稱作馬克西姆斯
漢英辭彙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