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寫即思考——筆尖上的思辨〉一文中,我們介紹了臺灣舉辦的哲學寫作競賽。然而,用哲學寫作競賽來鼓勵批判思考在國際上已行之有年,臺灣遲至 2020 年才開始推廣已慢了國際好幾拍。如果不懼英文寫作的話,臺灣有志的哲學青年們可嘗試挑戰參加國際性的哲學寫作競賽,甚至以下介紹的競賽中,也有中文徵稿的組別。
國際哲學奧林匹亞
〈國際哲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Olympiad, 簡稱 IPO)於 1993 年開始舉辦,由國際哲學社會聯盟 (FISP) 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所支持,其模式仿效國際科學奧林匹亞,舉辦宗旨在於推廣中學哲學教育、培養批判性思維,並透過智識交流促進和平文化,是哲學領域最具挑戰性的競賽之一 。世界各國 20 歲以下的在籍高中生才可參賽,競賽形式為在監管下進行四小時的現場寫作,從四個指定的哲學題目中擇一作答 。參賽者必須從英語、法語、德語或西班牙語等語言之中選擇一種非母語也非官方語言撰寫。這項競賽不僅考驗哲學思辨能力,也挑戰參賽者的外語寫作水準。
競賽題目通常是某思想家著作的一段文字進行評論,譬如 2025 年在義大利舉辦的競賽題目之一,選自漢娜.鄂蘭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中的一段文字:
由於權威總是要求服從,所以經常被誤解為某種形式的權力或暴力。然而,權威排除了外在強制手段的使用,凡使用強力 (force) 之處,即權威自身的挫敗;另一方面,權威與說服互不相容,後者預設了平等,且其運作是透過論辯,凡展開論辯之處,權威即被擱置一旁。對立於說服的平等,權威始終是層級節制的 (hierarchical)。若要根本性地定義權威,那麼它必然有別於訴諸強力的強制以及通過論辯而達成的說服。
——漢娜・鄂蘭,〈何謂權威?〉(What is authority?),收錄於《過去與未來之間》(Between Past and Future) 。
IPO 的評審標準涵蓋五大面向:主題關聯性、哲學理解深度、論證說服力、連貫性及原創性 。從現場筆試的競賽形式來看,有點像是法國高中哲學會考的國際版測驗。
參賽者必須通過各國國內的選拔賽才能獲得代表資格,無法直接以個人名義報名參加。不過,還是曾有臺灣高中生參加過國際哲學奧林匹亞競賽的紀錄。臺灣的鄰居,中國和馬來西亞都曾有高中生在國際哲學奧林匹亞競賽中獲獎。期待〈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或其他哲學系所等相關教育單位在未來開辦此業務,讓臺灣的高中生有機會參加 IPO 這個指標性的國際哲學賽事。
值得一提的是,IPO 作為一國際層級的賽事,和其他領域的奧林匹亞競賽一樣,本身並不頒發現金獎勵。競賽的核心價值在於智識成就與文化交流,因此其獎項主要作為一種象徵性的榮譽。臺灣教育部為鼓勵青少年參與這類國際賽事,訂定了《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給予參賽獲獎學生最高 20 萬的獎金,甚至還有升學優待的相關辦法。然而該辦法僅限於數學、生物、資訊等科學相關學科領域,沒有哲學賽事。這或許是臺灣學生並未積極參與 IPO 的原因之一。
約翰・洛克學院全球論文競賽
〈全球論文獎〉(Global Essay Prize) 是由美國一家獨立教育機構,約翰・洛克學院 (John Locke Institute) 所主辦,這個全球性的論文競賽旨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知識深度、清晰推理、批判性分析與說服風格」,限定 15-18 歲的學生參賽(另設有 14 歲以下的青少年組)。該競賽除了徵求對哲學領域的論文外,還有政治、經濟、歷史、心理學、神學和法律等共七個類別的賽事。參賽者須針對當屆的競賽題目繳交 2,000 字內的英文論文,並由來自牛津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一流大學的資深學者組成的評審團來選出他們最喜歡的論文後評定獎項。
相較於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該競賽的題目含有較多應用面向的評析,以 2025 年哲學組為例,三個競賽題目如下:
- Q1 我們對在世的人們負有什麼道德義務,是我們不需對未來世代的人們承擔的?你的答案對於政策制定有哪些意涵?
- Q2 我們是否應該基於非人類動物擁有的權利 (rights) 或利益 (interests)(或兩者皆有、或兩者皆無)而善待牠們?
- Q3「當平民成為主要目標時,我們便無須考慮其背後動機。這就是恐怖主義;這就是邪惡」此說法正確嗎?
從競賽的形式要求來看,參賽者必須在相當有限的字數內,展現對該問題的分析評論與進一步的看法,很考驗參賽者的問題意識以及相關哲學能力。該機構明確指出其競賽目的是鼓勵年輕學子,能從優秀學生蛻變為卓越作家的以下特質:獨立思考、知識深度、清晰推理、批判性分析和具說服力的風格。就此評選標準而言,類似於〈臺灣青年哲人獎〉的競賽宗旨,但其稿件形式的要求較為嚴格,強調要達到學術等級。
全球論文獎也因其要求學術水平的文章、評選嚴謹度,以及有利申請名校等特色,而被公認為全球高中生哲學寫作競賽的翹楚競賽。想了解該獎之得獎文章的水平有多高的讀者,可參見官網列出的過往得獎論文。競賽優勝者,可獲得包括 5,000 美元獎學金(用於支付該學院的課程費用)等數個獎項,而得到〈最佳論文大獎〉的參賽者,則可獲得 10,000 美金,用於暑期學校或訪問學者計畫的獎學金。
全球論文獎的聲望之高,不僅體現在大學招生顧問的推薦中,也催生了相關的付費輔導課程產業。帶著這樣的光環,該獎項近來特別受到中國學生與父母的青睞,而造成競爭激烈的「中國式內捲」現象,也有參賽者被爆出代寫而取消參賽資格的事件爭議。競賽官網也因此特別訂出反抄襲政策,明言會使用多種不同類型的工具來檢測參賽稿件是否抄襲,參賽者也必須提供一位為其文章背書的非親屬推薦人,甚至有特殊情況的口試。
Think 論文獎
由英國皇家哲學研究院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舉辦的〈Think 論文獎〉(Think Essay Prize),也是一個瞄準全球 15 至 18 歲高中生的哲學寫作競賽,要求字數不得超過 1,200 字。跟要求學術品質文章的〈全球論文獎〉完全不同,這項哲學寫作競賽特別強調「非學術」寫作風格,要求參賽者避免使用正式的註腳或參考文獻,著重於清晰、流暢且引人入勝的論述 ,指定的參考寫作範例是《Aeon》雜誌上的文章。獲獎文章會刊登在《Think》,且得獎者可免費獲得一年份該雜誌。
該競賽的哲學題目較廣泛且貼近現實,譬如 2025 年提供給參賽者六個選題:
- 柏拉圖認為,我們被困在一個影子的世界裡,唯有透過哲學反思才能獲得知識。這個觀點有任何真實性可言嗎?
- 世上有邪惡存在,是證明上帝不存在的有力的證據嗎?
- 「客觀價值」存在嗎?
- 一個人有沒有可能如同某些電影(例如:《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所演的那樣,從一個人的身體遷移到另一個人身上?
- 我們對未來世代負有哪些倫理責任(如:創造更乾淨的環境、減少污染)?如果你認為我們沒有這些責任,請解釋原因。
- 我們有言論自由嗎?我們應該有嗎?
參賽者可以每題都參賽,從這項競賽的形式與風格來看,較接近臺灣曾舉辦過的〈PHEDO哲學獎〉。
博古睿論文獎
由博古睿研究所 (Berggruen Institute) 設立的〈博古睿論文獎〉(Berggruen Prize Essay Competition) 是一項 2024 年才開始徵稿的哲學寫作競賽。事實上,此競賽是呼應該研究所的另一獎項〈博古睿哲學與文化獎〉而設置,而知名哲學家查爾斯‧泰勒(2016 年獲獎)、納思邦(2018 年獲獎)、辛格(2021 年獲獎)都曾獲得該獎。
〈博古睿論文獎〉分成英文(10,000字為限)與中文(15,000 字為限)兩組分別收稿,沒有限制參賽年齡。根據該競賽官網的說明,其競賽宗旨是「在智性上為讀者展現革新的理念,並提供引人入勝的清晰論證」,並提到此寫作獎是借鏡了法國的第戎學院徵文比賽,藉此競賽來提供展現創新性理念和革新思維的表達平台。
博古睿論文獎的徵文體裁範例是盧梭、蒙田和愛默生這類思想家的作品,網站上的範例作品包含美國知名哲學家杭士基在紐約評論上所寫的〈知識分子的責任〉。主辦方期待來稿能夠在智性上展示出革新的理念,並給出引人入勝的清晰論證,而不是學術論文。且由於該競賽僅訂定當年度競賽的主題,交由參賽者自行決定與主題相關的撰寫題目,算是自由度相當大的哲學寫作競賽。以今年 2025 年的徵稿主題「意識」(Consciousness) 為例,競賽說明提供了幾個可能的撰寫方向(意識的物質性、非人類意識、意識與生命的關係、不同文化中的意識……等),但不限於官網上提供的這些意識問題面向。
從以上介紹可看到,〈博古睿論文獎〉的徵文類型與性質相當類似臺灣的〈林正弘哲學創作論文獎〉,都沒有限制太多參賽資格和撰寫主題,開放給所有喜愛哲學思辨的大眾參與,它們都看重文章在哲學思想上的創新性。然而不同於後者強調臺灣主體性的特色,〈博古睿論文獎〉著重的是「促進跨領域、跨學科、跨地域和文化的思想交流」,從其開放中文投稿的規定可見一二。
〈博古睿論文獎〉的獎金高達 50,000 美金,中英文組分開頒發,但若同一組有超過一位以上的獲獎者則須平分獎金。即便如此,在眾多哲學寫作競賽中,仍是獎金相當豐厚的競賽。
愛爾蘭青年哲學家獎-國際組
〈愛爾蘭國際青年哲學家獎〉(Irish Young Philosopher Awards - International, 簡稱 IYPA),這個賽事名稱類似〈臺灣青年哲人獎〉的哲學競賽,是由時任愛爾蘭總統至今的 Michael D. Higgins 與 Sabina Higgins 夫婦共同發起舉辦的哲學競賽。2017 年開始舉辦時,僅開放愛爾蘭國內的中小學生(二年級~五六年級生)參賽。2020 年起開辦國際組,擴大給全世界的中小學生參與,旨在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發展和表達他們對重要問題的想法,限以英文投稿。
這個獎項特別的地方在於,參賽者限於一般人認為還不太有能力進行抽象思考的中小學生,也因此該獎項徵求的是對特定主題的哲學多元作品。除了傳統論文,還接受短篇故事、漫畫、播客甚至影片等形式的作品,鼓勵學生以更富創意的方式進行哲學表達 。就此特色而言,類似臺灣的〈新哲人:解蔽&創發〉。須留意的是,若參賽稿件為文字形式,則以 1,500 字為限。
每年競賽會訂定一個主題,如 2024 年主題為「希望」(Hope)、2023 年主題則為「歸屬」(Belonging)。參賽者可為個人、團體或班級,根據競賽主題提出自己的哲學問題,同時競賽官網也會列出幾個可能引發靈感的問題給參賽者參考。以 2024 年「希望」的參考問題為例,題目有:「希望能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嗎?」、「希望和樂觀之間有區別嗎?」、「絕望可以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嗎?」等等。當然,主辦單位鼓勵參賽者自行提出有別於參考題、但與當年度主題相關「自己的」哲學問題。由此可看出該競賽相當重視參賽者自己的想法與切身性,官網也明示參賽者可與朋友、家人、老師和學校的班級討論自己的哲學問題,明顯是藉由競賽鼓勵哲學思考的活動。
競賽將根據參賽稿件的批判性、道德思維、創造力、協作、哲學分析和創新進行評判。過去的獲獎專案都以提出重要的哲學問題而獲得評審青睞,例如國內組的獲獎主題有:〈機器人成為看護者是否合乎道德? 〉(2018 年總冠軍)、〈為什麼大自然是美麗的,以及為什麼我們要破壞它?〉(2019 年總冠軍)、〈我們欠彼此什麼? 〉(2020 年 Covid-19 特別倫理獎得主)、〈我們應該賦予人工智慧人權嗎?若要給的話,什麼時候給?〉(2021 年總冠軍)。
該競賽的截稿日約為每年三月左右。或許是徵稿對象為中小學生之故,相較於其他賽事多採嚴肅與深色的設計風格,IYPA 官網相當地可愛活潑。獲獎的小小青年之作品,將會公佈在 UCD 公共生活倫理中心 (UCD Centre for Ethics in Public Life) 網站或競賽官網。
哲學寫作競賽的價值與挑戰
從以上的國際哲學寫作競賽介紹中,可看到舉辦各種哲學寫作競賽的臺灣,已逐漸跟上國際腳步。各競賽都可對應到以上不同國際賽事,可見臺灣社會對於哲學思辨的重視日漸提昇,從成人到青少年都有可參加的哲學競賽。唯一欠缺的賽事類別,就只有針對中小學生的哲學競賽了。
雖然舉辦哲學寫作競賽的目的是鼓勵大家進行獨立思辨,然而部份行之有年的國際哲學寫作競賽已衍生出產業上的影響,形成「哲學寫作補習產業」,讓有意進入精英學校的學生,可透過這些競賽來提高錄取機會。獎項本身作為一種資質認證,使得參賽本身已超出鼓勵獨立思辨的範疇,形成某種策略性投資。這可能引發教育公平性的問題,但也是競賽競爭下難以避免的結果。就鼓勵哲學思辨的目標而言,仍具有意義。
不過,這兩年生成式 AI 的興起,預期將造成哲學寫作競賽的重大危害。這是讓所有類型的寫作競賽都頭痛不已的嚴重問題,有一些寫作競賽都因此停辦賽事。不管是洛克全球論文獎早年出現的代寫疑雲,還是現在嚴重的 AI 抄襲問題,都嚴重破壞了哲學寫作競賽關於「獨立思辨」的宗旨。如果無法辨認稿件真的是參賽者的想法,那麼哲學競賽就失去了舉辦的意義。AI 工具的便利性,讓原本少數的危害案例,轉變成威脅競賽公正性的普遍問題。
國外的多數哲學寫作競賽都要求參賽者需要提供推薦人資料,以求為代寫和抄襲提供一層篩選機制。此外,〈臺灣青年哲人獎〉禁止使用 AI 生成主文,但允許在註明出處的情況下用於輔助分析;〈博古睿論文獎〉則嚴禁使用 AI,明確要求參賽者必須直接參考原始文獻,而非依賴 AI 生成的綜述。洛克全球論文獎和臺灣青年哲人獎近年來都曾採取口試來確保參賽稿件的獨立性。在此嚴峻的 AI 威脅下,哲學寫作競賽還能舉辦多久,值得我們持續關切。
競賽名稱
/主辦單位 |
目標對象 |
提交類型 |
語言 |
時程 |
主要獎項 |
國際哲學奧林匹亞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 Olympiad) / FISP 與 UNESCO |
經各國認證單位推薦之 20 歲以下在籍高中生 |
在監管下進行四小時的現場寫作 |
從英語、法語、德語或西班牙語等語言中選擇非母語也非官方語言撰寫 |
每年約 5 月 |
金牌、銀牌、銅牌及榮譽獎 |
全球論文競賽 (Global Essay Prize) / 約翰・洛克學院 (John Locke Institute) |
全球 15-18 歲學生 |
2,000 字內,符合學術標準的哲學論說文 |
英文
|
每年約 5 月 |
1-3 名,可得 5,000 美元獎學金;獲得不分組的〈最佳論文大獎〉可獲得 10,000 美元獎學金 |
《Think》期刊論文獎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Think Essay Prize)/ 英國皇家哲學研究院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
全球 15-18 歲學生 |
1,200 字內的哲學創作論文 |
英文 |
每年約 4 月 |
1 名,獲獎文章刊登於《Think》,並獲得一年份該雜誌 |
博古睿論文獎 (Berggruen Prize Essay Competition) / 博古睿研究所 (Berggruen Institute) |
全球對哲學思考寫作有興趣者 |
英文投稿 10,000 字內、中文投稿 15,000 字內的哲學論說文 |
中、英文 |
每年 2-9 月之間 |
每組獲獎者均分 50,000 美金 |
愛爾蘭青年哲人獎-國際組 (Irish Young Philosopher Awards - International) / 愛爾蘭總統 Higgins 夫婦 |
全球中小學生 |
論文、短篇故事、漫畫、播客、影片等各種形式的哲學創作 |
英文 |
每年約 3月 |
數名,刊登於 UCD 公共生活倫理中心網站或競賽官網 |
※ 本表僅供參考,各競賽之詳細辦法與細節,請洽各主辦單位官網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