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青年哲人獎〉得獎名單
〈2023 青年哲人獎〉第四屆評審
- 呂政倚(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 孫有蓉(法國索邦巴黎第一大學哲學博士、巴黎美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許昊仁(北京大學文學碩士,哲學新媒體專欄作家、講師)
- 詹朝欽(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博士、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 鄭凱元(國立中正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新媒體)
「教育」所為何事??
近來一些青少年的脫序行為履登媒體的版面,像是日本高中生亂舔迴轉壽司店的醬油瓶、高中園遊會出現歧視原住民的諧音文宣、大學學生會會長候選人提出歧視性政見等等,不少人認為這是品格教育、性平教育出了問題。國家主導的義務教育對這些現象有責任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弄清楚教育是不是國家的責任,還有國民教育的目的為何。青少年們對「教育」的想法會是什麼?
第四屆青年哲人獎的徵文題目以教育為主題,三個徵文題目分別為:
- 教育是國家的責任嗎?
- 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嗎?
- 什麼是決定義務教育內容的判準?
哲學新媒體邀請 15~18 歲的青少年,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用三千字左右的篇幅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本屆共收到 26 份稿件,其中有 24 篇通過初審、6 篇進入決選,最終選出一篇佳作。稿量和之前幾屆稍減一些,其中「教育是國家的責任嗎?」是最多人選擇撰寫的題目,其次為「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嗎?」。
本屆投稿文章總評
本屆收稿數量雖然相較去年較少,但通過初審的文章數量其實是差不多的。有評審表示,這次的參賽者,多能從自身對教育的關懷與觀察出發,進一步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反思。但不曉得是不是本屆「教育」這個題目比較「平常」,有評審發覺,跟過去幾屆相比,較少看到具有新意的文章,大多會拿一般寫作文的套路來寫,有思辨性不足的問題,故而無法評出首獎。
此外,不少評審認為本次參賽作品有較多錯別字、誤用標點符號與用字遣詞等問題,甚至有事實引用錯誤的狀況,影響了文章的論述品質。總體來說,本屆投稿文章的普遍問題是缺乏問題意識,亦即在下筆之前可能沒有好好思考過,為什麼徵稿的這三個問題本身是值得提問、具有意義的問題,造成多數內容都只是在表達個人意見。少數文章的內容接近「個人政見發表會」,也就是單方面的自我表達,而不是在進行反省性的批判思考。這類斷言性質的論述,以及欠缺細緻的概念推演與論證過程,呈現出來的結果是對徵文主題的理解偏頗,無法掌握到題目在問什麼。
不過,就目前種種思辨與哲學教育的限制條件而言,評審們還是認為有不少投稿者已開始展現潛力,期待這些青年未來能夠再接再厲,繼續參加哲學論說文競賽。
本屆評選過程與結果
六篇進入決選的文章中,本屆評審先從獲得多數評審正面肯定的一篇文章討論起。這篇獲得多數評審好評的文章,在內容上有分析徵文主題中的主要概念,並提供相關論述,且表達的思想內容一致,以失誤最少之姿,順利獲選為本屆佳作。
獲獎者是武陵高中張語真投稿的〈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嗎?〉。評審一致認為,本文沒有偏題太遠,問題意識明確,文章結構簡潔,有論述與論證過程,且全文沒有自相矛盾,讓這篇文章遠勝過本屆的其餘作品。比較可惜的地方是,文中僅朝正面方向進行論述推演,少了反面的討論,讓本文欠缺了哲學論說文應有的辯證性。此外,雖然本文的問題意識明確,但作者所討論的問題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該這樣來討論——這一點不是很清楚,另在小地方有循環論證的問題。不過,文中透過舉例來加強論點的嘗試值得讚許,雖然例子的說服力不強,但並不影響主要論證。
由於其餘進入決選的文章,大多有較嚴重的瑕疵,像是引用事實有誤、為了顧及到所有面向卻導致自打嘴巴、論述跳躍、引用失當(誤解文獻或無關引用)、論證本身有明顯錯誤等問題,而無法達到佳作的門檻。故而最終評審們決議,僅選擇張語真這篇相對穩當的稿件為佳作。
回到寫作基本功
本屆評審們提醒本屆以及未來的潛在參賽者,先不論參賽者是否提供了一個好的哲學論說文,一篇好文章的基本且必要的條件,像是通順的文句、沒有錯字、事實查核等,這些應該是每位參賽者都可以透過自我修訂來達成的寫作基本功。
多位評審建議投稿前,作者自己應該先仔細閱讀過自己的文章,以此方式來避免錯字、不通順的論述等問題,這才是對自己文章負責的作法。此外,也應該對自己的論述和想法進行查核,透過資料查找的方式進行相關事實的確認。畢竟,如果你的想法是建立在錯誤的事實或資料上,那麼就算作者提供了論證,也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
順著事實核實這一點來說,有評審指出,本次稿件中,有參賽者引用的資料是來自內容農場網站(沒有明確作者或出處來源而無法進行事實查核),這種可信度有問題的網站資料,還不如不引用。今年的競賽,主辦單位為了協助參賽者,特別舉辦了兩場線上講座,其中一場更特別著重在如何利用網路資源來撰寫哲學論說文,除了詳細介紹應該如何引用資料、如何查找資料,也提供了相對有可信度的網路資源和平台給參賽者參考。建議有心寫好一篇哲學論說文的青少年們,可以仔細閱讀〈如何運用網路資源寫作哲學論說文?〉這場講座的報導。
此外,評審們認為本屆參賽稿件在引用哲學家文獻時,大多只提到引用出處,卻沒有扣緊自己的論述做進一步的闡釋,而讓引用變成多餘甚至累贅。相較之下,那些沒有任何引用的文章顯得更有亮點。另有評審建議,引用哲學家論點時,可進一步思考這些理論是否可直接套用在當前的社會中,才能為自己的作品加分。
另外,也有評審建議,如果可以的話,文章完成後,應盡量找第三者看過,自行收集問題後再對文章進行修正。而就算找不到人幫你看文章,評審也認為,參賽者自己仍可在完成作品後,過個兩三天,再自己重看找錯,以此方式來達到同樣效果。即便沒有看到需要修改的地方,至少也能透過自我檢查,做一些形式上的修訂(選用更貼切的用語、訂正錯字、精簡字句等),來提昇文章的品質。這樣的自我修訂過程,有評審認為至少應該進行三到四次,這也會是一個很好地來練習寫作的方式。
最後,本次收到的投稿中,與往年一樣,離題的稿件仍不在少數。評審們建議,提筆前需要仔細思考題目,想想為什麼題目的提問是有意義的、為什麼值得花時間來問、來想、來回答,避免下筆之後偏離問題的核心。總地來說,思考是需要淬煉的、概念也要明晰,因此評審們認為,除了自身的思考與批判之外,還需要多參考與閱讀哲學乃至非哲學的各類型著作來增加思想上的廣度與厚度,方能提出具深度的論述,寫出一篇好的哲學論說文。
得獎者的經驗分享
這兩屆的佳作獲獎者,也和哲學新媒體分享了她們參賽撰寫哲學論說文的經驗。上屆佳作獲獎者蔡宥嫺提到,寫作過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將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的探討且不與上一個提出的論點互相矛盾。另外,她認為舉出貼切的例子十分重要,這不僅可以讓讀者看懂你想表達的想法,更是確保這個論點不只是空談的方法。
本屆佳作獲獎者張語真給予的忠告是:哲學論說文並不是作文,因此許多在寫作文會用到的修飾或技巧不需刻意放在文章中,應該著重於邏輯上的通順,及銜接語詞的運用,或是上下文的關係。此外,她也認為並不一定要會很多哲學理論才可參加競賽,若要運用也要注意是否合適。她說,對題目的了解、文章的組織架構,以及層層的思考推理才是最重要的部份。
恭喜本屆獲獎的青年哲人,願哲學原力與大家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