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嗎?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嗎?

文 / 張語真(2023 年第四屆臺灣青年哲人獎佳作)

得獎感言:

感謝哲學新媒體舉辦這樣的競賽,讓我有機會對國民教育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思索自己平時不太會想到的問題,也藉由撰寫文章的過程,及一次次的修改,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並對哲學論說文的架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嗎?在思考這個問題前必須先了解,到底怎麼樣才算是有用的人?有用無用是一個恆定的標準嗎?如果國民教育的目的不是培育有用的人會發生什麼事?若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那麼國民教育的目的僅只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嗎?

在現代社會中,常常能看見或聽到相關的言論:「將來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在這些言論中,判斷是否為有用的人,通常是以工作所得的薪資、社會中的身分地位,或是否對社會有所貢獻來當標準。以上述所言,有用的人本身就是一個變動的標準。而現代社會所認為的有用之人,放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卻不一定會有相同的良好評價。在古代的中國,男女喪偶後,男子可再娶為續絃,但女子再嫁卻為失節,因此女子再嫁在古代被認為是不好的事情,有失貞節,即使那位女子的手藝高超,也不會得到良好的評價。但放眼現代的臺灣,女子喪偶後再嫁,卻不會受到同等嚴重的批判。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判斷人的標準會被時代及環境所影響,並不是永恆不變,且是基於大眾的認同。雖然古代與現代的價值觀不完全相同,但對有用之人的定義還是以是否對社會有貢獻為主。而高社經地位雖可以當成其中一種標準,但卻並不是必要的標準,對社會有實質上的貢獻也是重要的指標。而要有一定的社經地位勢必得要有競爭力,所以提升競爭力也是成為有用的人的方法之一。

有用的人的定義是對社會的貢獻度,然而當一個具有良好社經地位的人,也就是被大眾所認同且信賴的人,卻被發現缺乏基本的品德時,也就不會被當作有用的人。舉例而言,近年爆紅的科普型網紅理科太太,她的頻道以犀利精準的談吐及有趣的知識性談話內容而引起關注,隨著頻道的發展,大眾也越來越喜愛她,並更信任她的影片內容。然而之後她被指出有廣告醫療器材的問題,使得她的信用開始被大眾質疑,隨後推出的諮商筆記也造成不少的爭議,使得她的形象受影響,逐漸不被人所認同。由此可知,有用之人的定義不單單僅是對社會的貢獻度,還需要有基礎的品德,才能被大眾認同為有用的人。當品格遭到質疑時,人們會對其產生不信任或否認,也就不會認為其為有用的人。

在有良好的品德之上,社經地位也只是其中一種判斷的依據。像是清道夫或是工人等,雖然社經地位並不高,可是卻對社會有實質上的貢獻。例如清道夫清潔道路,使街道變乾淨,或是工人蓋房屋,使人們有房子可以居住,這些貢獻也是判斷有用的人的標準。

因此,有用的人以對社會的貢獻度為標準,而社經地位是最普遍且易於判斷的依據,但除了社經地位外,實質上的貢獻也是相當重要的依據。其次,擁有基礎的品德也是必要的條件,沒有好的品德便不會受到人們的認同。最後,有用的人的判斷會隨時代及環境而改變,因為大眾的價值觀也會與時俱進,所以有用的人的判斷具有變動性。

那麼依據上述對有用之人的理解,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嗎?答案是肯定的。以臺灣的國民教育來說,國民教育是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也就是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階段。根據臺灣國民教育所列的總體目標可知,國民教育是為了提升國民的基本知能, 培養公民素養,再藉由強化國民基本能力,以厚植國家經濟競爭力等。首先,透過國民教育使國民具有基本的公民素養及道德觀,像是公民課、國小的綜合活動課,其內容包含培養學生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以及認識傳統的道德觀,令學生擁有良好的品德。此外,國小通常也會定期選出各班的品格模範生,此舉不僅表揚好品格的學生,也激勵其他學生擁有良好的品格,而擁有良好的品格符合有用之人的標準之一。再者,教授學生基礎的學科知識,並落實學生性向探索與生涯輔導,引導多元適性升學或就業。不僅讓學生有一定的競爭力,而在未來的發展上也給予其輔導,使他們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符合有用之人的判斷標準。

如果國民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育有用的人民,那麼其實毫無實施國民教育的必要。首先,在基礎學科的教育中,就是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並讓他們有競爭力,使他們有能力可以回饋社會,這也令他們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再者,施行品格教育也是國民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而一個擁有良好品格的人,也就符合有用的人的其中一個條件。因此國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有用的人民。最後,如果國民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育有用的人民,那在品格教育上的缺乏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雖然就算沒有透過國民教育,人們也會經由與社會的互動或是父母的教導而學會遵守秩序,但在法律上的規範,還是得透過國民教育才能有較完善且全面的學習,而遵守法律與社會規範也是判斷品格的其中一種依據,也因此與成為有用的人息息相關。

雖然國民教育是為了培育有用的人民,但由於其內容與制定皆由政府主導,所以一定會受到當時政治局勢的影響,可是我們卻也無法否定國民教育的目的確實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因為就算國民教育的內容受到政府控制,由政府執行的國民教育,其所想要培養的思想,也會透過國民教育改變社會的風氣,使人民對有用的人的判斷產生改變。除此之外,沒有一個政府會願意花大筆的金錢興辦國民教育,且目的是為了降低國家的競爭力,因此他們一定會提倡能提升人民競爭力及能力的教育內容,令他們能夠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有用之人。因此不論是由哪個政府治理國家,國民教育的目的都會是為了培育有用的人民。

肯定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後,那國民教育的目的只有培育有用的人民嗎?就杜威的實用主義而言,主張學生的實際經驗以及需求,培養做中學的能力,進而使學生能夠實際應用所學。以此觀點來看,國民教育有部分課程有實際操作的內容,像是家政課除了教導基本器具的使用方法,課堂中也實際讓學生操作器具以及製作成品,如用縫紉機做出手提袋,或是親自烹飪出家常菜等。顯示國民教育為全方位教育,除了基礎學科及品德教育外,也會培養學生在生活上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生活能力就是個人在社會上生活的能力,當缺乏生活能力時,就不會被視為有用的人,因為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照顧好的人,也很難對社會有貢獻,反而需要社會的幫助。此外,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會促進學生的學習,經由解決問題會提升學生的能力,使他們能不斷提升自我,而成為更具有競爭力的人民,也能對社會更有貢獻。因此,就培養實際應用能力而言,國民教育的目的仍然是培育有用的人民。

從另一個更直觀的角度來看,國民教育是由政府推動,而沒有一個政府不會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變得更強,在世界中更有經濟實力,且具有和諧的社會。因此,國民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上述的目標,所以培養對社會有貢獻,及有良好品德的人民,也就是培育有用的人民。

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嗎?首先,我們必須知道有用的人的定義。有用的人的標準並不是恆常不變,而是會根據社會時代所改變。而有用的人就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除了用社經地位的高低來判斷,對社會實質上的貢獻也是重要的依據。除了對社會的貢獻度,也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因為品德是社會大眾判斷人的一個標準,沒有品德就不會受到大眾的認可,也不會被視為有用的人。其次,國民教育的內容包含基礎學科能力的養成,有基礎的學科能力才能在社會上有競爭力,競爭力越強代表國家整體的實力也會提高,對社會的貢獻度也會提高。而透過落實學生性向探索,及升學或就業輔導,使學生未來能夠順利投入職場,適性發展,促進國家整體的發展,回饋社會,成為有用的人。此外,因為判斷有用的人的標準,取決於不同的時代環境,而政府推行的政策也會影響大眾的價值觀,也因此國民教育培育的是符合當代的有用之人,因此在時代的交替中會產生差異。最後,國民教育培養學生做中學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屬於全方位教育,其目的也是培育有用的人民。因為能夠照顧好自己的人,才有辦法立足於社會,進而才可能被視為有用的人,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會幫助個人懂得突破難關,達成自我提升的效果,進而促進競爭力,及回饋社會的能力,成為有用的人。最後,國民教育由政府實施,因此所有的政府都會期望培育出有用的人民,使國家能夠更加強大。所以綜上所述,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有用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