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作為大學教育的通識課程,怎麼教、教什麼對哲學教師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原因在於哲學內容與哲學研究本身的抽象特性。相較於擁有明確具體內容的科目,如物理學、中文、歷史等其他科目來說,哲學課的核心通常是抽象概念的進一步分析,以及思考方法的訓練。
前者像是「哲學基本問題討論」、「價值與實在」等等的課程,後者則是「邏輯」、「批判思考」這類的哲學基本課程。對沒有習慣進行抽象思考的大學生來說,直接討論抽象概念的哲學課常常讓他們很難進入狀況;而邏輯訓練,作為一種「能力的培養」,更不是上上課、背背書就會獲得的。「推論的能力」與「推論的知識」畢竟是兩回事,而理想的邏輯訓練要的是前者而非後者。
這裡介紹幾個筆者知道的哲學數位資源,希望能讓教授哲學相關課程的老師們有所啟發,也可以更省力地來利用這些媒材、豐富自己的哲學課。除了這邊介紹的免費網站資源之外,有興趣的讀者或哲學老師可再根據這些線索自行搜尋。目前網路上,特別是國外,相關的哲學教材真的已經多到看不完了。
哲學主題的數位內容
幾年前,哲學課曾經因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 (Michael Sandel) 的公開課《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被引入台灣、免費讓大家觀看取用而蔚為風潮,「哲學」大概從來沒有在島嶼上這麼紅過。這一系列的數位課程可以帶給哲學老師們的啟示,我認為是教學方式,而不是授課內容。桑德爾透過這樣的討論課程呈現出哲學討論的精神:它不直接提供哲學議題的「正確答案」,而是呈現這些重要議題的辯證過程,協助學生進行屬於他們的獨立思考。
桑德爾的正義風潮之後,台灣學院內也開始有許多哲學系所教授比照桑德爾的公開課模式,推出免費線上課程,如台大苑舉正教授在臺大創新教學教育平臺 Coursera 開設的公開課〈活用希臘哲學〉、雲科大簡端良教授的 Moocs 課程,〈公民社會的哲學思考〉等等。
除了學院內的哲學內容數位化風潮外,受到高教泡沫化的影響,國外這幾年發展出一些商業與非商業的哲學內容網站,間接消化了過剩的哲學博士人力。這些組織或單位為哲學推廣和普及做出了許多令人驚豔的數位成果,譬如The School of Life、Wireless Philosophy、philosophy bites、The Partially Examined Life、Philosophy Talk等等。台灣這一兩年也開始走相似的路,除了幾位哲學部落客竄紅的現象之外,也開始發展其他種類的數位哲學內容,以下分成影片、廣播兩類來介紹這些哲學網站。
影音網站
8-Bit Philosophy 是由 Wisecrack 製播的數位頻道節目之一。Wisecrack 是一個由喜劇演員、學者、影片工作者和藝術家所共同組成的團體,專門製播短片節目。8-bit philosophy 模仿八位元編碼的電玩動畫來討論哲學問題,譬如「什麼是真實?」這部動畫中就介紹了柏拉圖的洞穴說來探討何謂實在的古老議題。
從2011年開播以來的Youtube教育頻道, Crash Course ,也於2016年開播哲學課程系列影片。Crash Course製作這些影片的目的就是作為教學使用,因此他們的哲學頻道從「哲學是什麼」、「如何進行論證」、「什麼是真實世界」……非常有條理地依序介紹作為學科的「哲學知識」。主題雖然中規中矩,影片形式也是一位「老師」在進行「講解」,不過此系列影片通常以問題導向、生活中的例子使生硬的哲學知識變得活潑起來。這系列影片,除了作為課程教材,也很適合用來自學哲學。
台灣這邊,經營哲學部落格多年的朱家安今年(2015)也開始與台灣吧合作推出〈『哲學哲學雞蛋糕』 with 朱家安〉的動畫短片。可以說台灣總算跟上國外腳步,開始嘗試用影片來傳播哲學內容。這系列影片的主要訴求對象是幾乎沒有受過哲學訓練的台灣公民,也蠻適合給高中生或大學新鮮人觀賞。
哲學新媒體也於2016年5月與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合作,製作以高中生為對象的哲學普及影片,〈東敲西推〉。
廣播節目
The Partially Examined Life 這個網站主要經營哲學部落格和廣播節目,他們製作的廣播形式是挑選一些哲學文獻或哲學名著的段落,由幾位主講人進行講解和討論。設定聽眾是不需要任何哲學背景的人,因此也很適合作為哲學通識課的教材。
Philosophy Talk則是由 John Perry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與 Ken Taylor(史丹佛大學)兩位哲學教授主持,風格類似philosophy bites,透過訪問各領域的哲學教授進行現場討論,屬於談話性節目。
〈哲學Café〉由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 (Phedo) 製作,以高中生為主要對象,節目內容多元豐富,不僅會配合時事,也有貼合高中生生活的電影賞析。
〈爆潮流〉則是哲學新媒體與教育廣播電台的知名廣播人蕭曼屏合作製播。該節目型態是邀請網路達人與哲學人,一起和主持人討論網路潮流主題與哲學議題的談話性節目。錄製內容會放在哲學新媒體的網站上保存與長期收聽。
除了上面介紹的影片和廣播可以作為哲學教師利用的數位哲學內容之外,事實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新興媒體或網站,產出像哲學漫畫 (如Existential Comics、哲學新媒體推出的主題漫畫)、哲學小說(如在哲學新媒體連載的〈哲學家的世界〉、〈成王記〉)等不同形式的哲學數位內容。
結語
哲學在通識領域中可能是與學生預期落差最大的課程之一。一直以來大部分學生都有通識課是營養學分的印象,但是哲學老師們大都認為基本哲學素養和思考能力是所有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學識。常見的情況可能是,台上老師教得賣力,台下學生聽得昏昏沉沉。
生動有趣的教材內容是改善師生認知落差的潤滑劑。上述所提到的這些數位媒材,不管在題材的廣度和內容的豐富上相信都可以滿足不同的哲學課需求。以上的簡單介紹希望對哲學教師們尋找教材時有所助益。
讓學生對哲學課產生興趣只是一個開頭,最重要的應是培養學生對思考的熱愛。前面所介紹的數位媒材可以直接拿來當教材、或者讓哲學教師得到教學靈感,引起學生對課程的好奇與求知慾。重點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學生們多討論、多練習邏輯推論,讓學生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此而言,通識中的哲學課其實是一種「思想的實作課程」,好的入門教材搭配高品質的哲學討論才能達到通識哲學課的目的。
※歡迎大家在回應中繼續補充其他有趣的哲學內容網站或影音資料。
※本文亦刊於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通識兩三事」。
※2016年6月6日補充兩個新增的哲學數位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