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鄂蘭:「多數的惡行,實是來自那些根本沒有立意要行善或要行惡的人。」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這樣的討論對我們的主要問題——思想的泛乏與邪惡的相關性——有何助益?至此,我們得到的結論是,那些有著蘇格拉底的 erōs、被智慧、美、與正義的愛欲所啟發的人,有能力從事思考,亦可被信任。換句話說,我們所能依恃的也只是柏拉圖「高尚的天性」的說法,對少數人而言,沒有人「會自願行惡」的結論也許是正確的。但此一說法所暗示的結論卻十分危險,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行善」的假想,連在少數人中也不能為真。(可悲的真相是, 多數的惡行,實是來自那些根本沒有立意要行善或要行惡的人。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不同,他思考所有的題目,並與所有的人對談,他不相信思考只是少數人的事業,也不相信只有某些特定的對象——那只被訓練有素之心靈看見、卻不可在推論中被言說的題材——才能賦予思考活動尊嚴及相關性。如果思考真有某種防止人們行惡的特質,那必是含藏在活動本身的某物,並無關乎其對象。 心智生命, 鄂蘭, 漢娜, and Arendt Hannah , (2007) , 第三章,第 18 節, p.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