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史考特.瓦特曼 (Scott Waltman, PSYD)、川特.寇德三世 (R. Trent Codd III, EDS)、凱西.碧爾思 (Kasey Pierce)
儘管你可能尚未成為「蘇格拉底人」,但是,你可以懷抱成為一名「蘇格拉底人」的願望,鍥而不捨地過生活。
——愛比克泰德《手冊》第 51 條
蘇格拉底以提問代替簡單講授的教學方法,堪稱是一項典範轉移的里程碑事件,而且也已然歷經時間淬鍊傳承至今。他的一生行旅,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受崇敬的哲學家之一,而這趟不凡之旅始於他的好友哲學家凱勒豐 (Chaerephon),向德爾斐神廟無所不知的女祭司詢問了「誰是最聰明的人」這個問題之後。女祭司答道:「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聰明。」
儘管蘇格拉底本人並未留下任何書面著作,不過,他的學識遺產經由他的學生柏拉圖與色諾芬 (Xenophon) 等人的著作傳承下來。例如柏拉圖在《申辯篇》記述了世界史中最常被提及的蘇格拉底受審時的辯詞。諸如愛比克泰德與馬可.奧理略等斯多噶哲學家,也會論及蘇氏的思想。雖然蘇格拉底的在世時期早於斯多噶學派的誕生,不過,他卻被視為斯多噶哲學之祖;而他一生恪守美德的行止,也使他的教導高度契合斯多噶學派的要旨。畢竟,斯多噶美德的精髓即是「智慧」與「講求起而行的智慧」。
本章的重點在於介紹蘇格拉底的思想要義:以追求智慧為目標,並努力克服無知之弊。人們經常會提及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當我學得愈多,便愈了解自己根本一無所知。」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人們並不清楚自己一竅不通。」蘇格拉底將這種「不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的弊病,稱為「雙重無知」,他大部分的思考與研究都致力於克服他本身與身邊人的這個痼疾沉痾。
我們習慣性地對自己講述的理由或說詞中,並不總是在反映現實。於是,學習蘇格拉底的思考,便可以讓我們在理智上後退一步,好好仔細審視自身的思考過程、基本假定與行為模式。
我們思考時的「基本假定」為何?
哲學與心理學有一個基本概念是:儘管存在著客觀現實,但我們總是會根據自己的個人史、假定、心情、文化與種種其他因素來詮釋那個現實,從而形塑出我們的體驗。社會心理學已經指出,人們不僅傾向於看到他們期待看見的事物,也往往會以符合自身期待的方式來詮釋他們的感知經驗。再加上由於記憶的內容其實與情緒心境息息相關,這進一步導致我們想要回憶起完整的故事,變得難上加難。正因如此,假如我們任由記憶自行運作,就可能出現記憶自編自導形成的扭曲敘事。
蘇格拉底將本身擁有的智慧,歸因於他清楚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甚至當他大限已至,依然努力克服這樣的問題。認真承認並克服自己的盲點,是一個需要持續進行的重要反省過程。為了追隨蘇氏的腳步,第一要務便是去觀察與研究自身的心智思考真貌。學者已經獲得的共識是,有些思考過程是發生在我們的意識之內,而有些思考過程雖然處在我們的意識之外卻有方法可以獲知其中底細。認知行為療法一個重要的初步處理法,即是學習讓心智運轉能降低速度,從而能夠辨識出發生在意識之外、並影響我們感受與言行的認知過程。
以下是一個思考實驗。在進行這個練習時,請先不要上網尋找答案。你可以將這場練習,當作是讓我們有機會去辨明存在自己心中的「基本假定」為何。設想有一個小孩詢問他的爸媽:「狐狸是貓還是狗?」於是爸媽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思考若干其他的問題,例如:
- 狗與貓的差異點有哪些?
- 狐狸的體型是像狗一樣大,或像家貓一樣小?
- 狐狸與狼都可能是狗嗎?
- 如果美洲獅是貓,而狼是狗的話,那麼,狐狸會比較像哪一種?
- 貓會喵喵叫,狗會汪汪叫,那麼狐狸的叫聲聽起來如何?
- 為何狐狸既有貓眼,卻又有狗牙呢?
- 為何有的狐狸可以爬樹?
在面對我們不知道如何回答的問題時,去注意我們的推理模式與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可以了解自己在思考事物時所依賴的「基本假定」為何。於是,假使你是生物學家或動物學家,很可能就會知道狐狸屬於動物界的犬科,這才使得狐狸的模樣看起來像狗。
其中的重點是所有人都有深藏不露的對事物的假定,想要探明這些假定為何,就需要常常注意自己的思考過程。在此以一個不會讓人有情緒負擔的例子來說明。在餐飲界,有一個引發小小爭論的問題是——鳳梨到底應不應該出現在披薩上面?你可能對此不置可否,不過,為了這個練習題,請為自己選擇一個答案。
- 鳳梨應該出現在披薩上面嗎?(是 ∕ 否)
- 請花點時間更進一步去探索,你做出的選擇是基於什麼理由。
- 那麼,你對於鳳梨是否應該出現在披薩上的理由是什麼?
假使我們對蘇格拉底提問同樣的問題,他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會反問「披薩為何物?」他這麼問的原因,可能並非因為披薩對他來說太過陌生。據傳,古希臘人確實會製作一種稱為 "plakous" 的薄麵餅,上面會擺放香草、洋蔥、乳酪與大蒜來增添美味。蘇氏的反問,其實可能比較是他的智慧的展現。因為,為了找出有關鳳梨是否應出現在披薩上的答案,我們首先必須探討「披薩」這個概念的定義,才能完整地回答問題。
同樣的情況,也能在以下的問題見到,如:「鄉村歌曲可以使用電吉他當作主奏樂器嗎?」或者「熱狗也算是三明治嗎?」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美國的速食餐廳大品牌「塔可鐘」(Taco Bell),試圖在墨西哥展店時所遇上的難題。塔可鐘遭遇到了顧客點餐時感到困惑,因為塔可鐘的菜單與在地真正販售墨西哥夾餅 (taco) 的餐廳截然不同。而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法可能會反問:「『墨西哥夾餅』意指為何?」或者,更好的問題是:「所謂的 "Crunchwrap Supreme"(超大脆口捲),那是什麼東西?」
以蘇格拉底的方法來進行團體討論
你可以施行蘇格拉底提問技巧的另外一個場合是團體情境。假使你必須面對一群學生授課,或是要帶領一個輔導性團體,便能趁機運用這個方法來發展論題的內容,藉以取代單純的講授。你可以使用底下所列出的提問流程格式,預先練習比如針對披薩上鳳梨的論題所進行的團體討論對話。在團體情境中運用蘇氏的提問策略,施行上可能會要求不同的做法。
但是追求智慧與戰勝無知這樣的整體目標,依舊是任務要旨,同時,還要再加上努力促進團體成員的好奇心與參與度。
快速指南:如何在進行團體討論時運用蘇格拉底的提問技巧
所謂的「蘇格拉底反詰法」,是把事物先行拆解,然後再以新的方式串結起來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重點是與對話的人們一起思考,而非代替他們思考。在團體的格局中,這意味著:1、解析論題(逐步討論所設定的主題內容);2、針對所談論的內容進行評價;3、擴展論題,納入其他的觀點;4、以更周全的觀點來串結所有的討論內容;5、提出實際可行的策略。
1、解析論題
「我們來想看看,他們剛剛在談論什麼話題?」
「他們的主要論點是什麼?」
「針對他們所討論的事情,有任何實際上可以參考的例子嗎?」
2、針對所談論的內容進行評價
「為什麼那件事很重要?」
「在現實生活中,那看起來會跟什麼事情相像?」
「就你們的經驗來看,他們所言不假嗎?」
「當我們朝向目標努力,這個說法會對我們有幫助嗎?會起什麼樣的作用?」
3、以其他的觀點來擴展論題
「他們有遺漏什麼想法嗎?」
「是否有其他看待這件事情的方式?」
「是否有其他的文化觀點,可以添加到我們的對話中?」
「我們可以添加更多細節,讓事情聽起來更準確嗎?」
4、串結所有的討論內容
「如何來重新講述這個概念,好讓我們剛剛討論的內容全都可以兜在一起?」
5、提出實際可行的策略
「對於這個方案,我們這一週可以試著做看看嗎?怎麼做?」
※ 本文為遠流出版社授權刊登之書摘,摘自Waltman, S., Pierce K., & R. Codd, III T.
(2025). 斯多噶心理韌性練習簿.
pp.191-196,文章標題由編輯團隊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