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暢銷1,000萬冊,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
與《愛的藝術》同樣廣受歡迎的必讀經典!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讚譽:
《擁有還是存在?》是精神領域的非凡典籍,
佛洛姆是人類的偉大啟蒙導師。
《擁有還是存在?》出版於1976年。佛洛姆深入剖析人類生活方式的兩種樣態:「擁有」與「存在」,並挑戰現代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觀:擁有物質、財富與權力,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本書是1970、80年代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至今仍引起廣泛共鳴。
佛洛姆指出,「擁有」與「存在」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
「重擁有樣態」強調對外在事物的占有,無論是物質、財富、權力,還是名聲;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精神上的空虛,以及無止境的焦慮。
「重存在樣態」則強調愛、分享、創造與自我實現。佛洛姆認為,只有擺脫對「擁有」的依賴,轉向「存在」的生活方式,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佛洛姆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及哲學的理論,深刻分析當代社會的病態現象,包括貪婪、消費主義和異化。他認為,當人類過分沉溺於重擁有樣態時,個人的精神健康與社會的和諧都會受到嚴重威脅。佛洛姆不僅闡述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提出新的生活方式:重視個人的成長、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以及追求精神上的充實與平衡。
隨著全球化、科技發展和資本主義體制的發展,人類對物質的追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內心的孤獨與焦慮也隨之加劇。閱讀《擁有還是存在?》,讓讀者反思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方向。
專文導讀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周偉航(哲學博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毓穗(晴耕雨讀小書院店主)
劉亞菲(兒童文學工作者)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主題作家)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
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聆聽的藝術》、《存在的藝術》、《健全的社會》、《人類破壞性的剖析》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影響深遠。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有《大海,大海》、《德國小鎮》、《愛的藝術》、《人類破壞性的剖析》、《聆聽的藝術》、《存在的藝術》、《人心》等(以上皆木馬文化出版)。
【導讀】尋回人之本來面目
自序
【導讀】大應許、大應許的落空與替代方案
幻想的破滅
大應許為何會落空?
從經濟必然性論人的必須改變
災難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第一部 理解「擁有」與「存在」之間的差異
第一章 初看「擁有」與「存在」
區分「擁有」與「存在」的重要性
以幾首詩為例
慣用語的變化
詞語溯源
存在的哲學概念
擁有與消費
第二章 日常經驗中的「擁有」和「存在」
學習
記憶
交談
閱讀
行使權威
擁有知識與知道
信仰
愛
第三章 《聖經》與愛克哈特著作中關於「擁有」與「存在」的論述
《舊約》聖經
《新約》聖經
愛克哈特(1260~1327)
第二部 分析兩種生命樣態的基本差異
第四章 何謂重擁有生命樣態?
重擁有生命樣態的基礎:貪得無厭的社會
「擁有」的本質
支撐重擁有生命樣態的其他因素
重擁有樣態與肛門性格
禁欲與平等
生命性擁有
第五章 何謂重存在生命樣態?
活躍
主動與被動
幾位哲人談主動與被動
存在即「實在」
不吝給予、分享與犧牲的意願
第六章 透過相對的概念談「擁有」與「存在」
安全感與不安感
團結與對抗
喜樂與快樂
罪與寬恕
對死的恐懼與對生的肯定
當下、過去與未來
第三部分 新人類與新社會
第七章 宗教、性格與社會
社會性格的基礎
社會性格與「宗教」需要
西方世界信奉基督教嗎?
人本主義的抗議
第八章 人類變革的條件與新人類的特徵
新人類
第九章 新社會的特徵
一門新的人之科學
新社會有合理的機會實現嗎?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