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世紀的思想大爆炸
17 世紀是一個在知識上接受亞里斯多德理論、政治上壟罩於教會勢力之下的年代,然而這時期的哲學家們開始蠢蠢欲動地希望透過新的方式認識宇宙、人類與自我。
本書以有趣的想像圖畫搭配上精簡的理論闡釋,敘說了 17 世紀的思想家們如何在歷史的脈動中提出他們可以說是驚天動地的哲學理論,其中涉及了這些哲學家們對宇宙的構成、事物的基本結構、運動的原理、人的結構、人與神的關係、政治體制、乃至認識方法等等,許多重要議題的諸多看法。故事得從笛卡兒說起……
世界上有什麼?
亞里斯多德把事物的構成看成由物質 (matter) 與形式 (from) 的組合,但笛卡兒認為萬事萬物就只是物質和它們的運動罷了,運動就只能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碰撞推動;而所謂的思想、精神性的東西就只有人才具有,人是他所謂的「思維物」(thinking thing)。
笛卡兒認為,我們只要仔細想想,就能發現「心」與「物」的特徵非常不同,以至於我們不可能在這兩種東西上找到什麼共通的性質:凡是物質的東西必然地具有廣延的特性,精神性的東西則否。
心物二元論 vs. 唯物論
這個看起來不太符合當代科學精神的的二元論,其實非常符合我們的直覺以及科學的發現,因為不管我們如何仔細地解剖完一個人、一顆大腦,也絕不可能找到思想性的東西,因為思維之物並非一般的物質,它不佔時空、無法按照物理法則進行度量。按照尋常之理來推想,既然心物如此不同,兩者間便不可能有互動。
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問笛卡兒,如果心靈與物質是如此不同的東西,而且心靈既無法也不能干涉世間的運動的話,那麼為什麼我想舉起手的時候,我就能舉起手呢?心與物顯然是有關聯的嘛!心物二元論要怎麼解釋我們所看到的心物互動現象呢?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就對笛卡兒的二元論非常不以為然。他同意笛卡兒說世界的構成是物質性的機械哲學,但主張思考主體必須是有形的東西才能造成世界中的行動,因此他不認為世上除了物質之外還有什麼精神性的東西。那些笛卡兒所謂的精神性的東西,是隸屬於身體內的一種運動罷了,並沒有笛卡兒所說的那種和身體分開而可獨立存在的、純粹精神性的東西。
泛靈論與生機論
在海牙磨鏡片的哲學家史賓諾沙則以特殊的方式解決笛卡兒二元論所帶來的問題。史賓諾沙認為真正存在的東西就只有「自然」,心靈和身體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現象只是自然的不同表現方式:心靈是思維屬性下的自然模式、身體就跟其他物體一樣屬於物質模式。這是說,他雖然同意有心和物的不同樣態,但他並不認為這樣的不同是本質上的不同。在這個觀點下,身心之間的互動現象是一種被自然與自然法則所保證的同步性。
預定和諧的單子論
萊布尼茲就是那個和牛頓同時發明了微積分的哲學家,他對身心關係的想法和史賓諾沙接近,都認為我們所看到的身心互動並非真實。不過,他認為身心之間的同步性並不是因為它們是自然的同一展現,而是單子內在所感知狀態。
所謂的單子,是萊布尼茲認為真正獨立自主且自足存在的東西、是一種似靈魂的事物。同笛卡兒一樣,他主張這種精神性的事物無法對其他真正存在的事物——也就是單子——產生真正的接觸與影響。而我們所看到的運動現象,只不過是單子感知到的變化現象,而非真的具有因果關係的互動。
著名的哲學理論聽起來都怪怪的?
「人」是什麼?身心之間又如何互動?人與自然/神的關係又是什麼? 17 世紀的哲人們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說法。但如果我們將這些哲學理論單獨抽取出來看,一定令人覺得匪夷所思:人是一種單子?身心互動只是假象?這不僅不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也非常難以理解。
《邪門歪道》這本書的特點就在於將這些哲學觀點放在歷史與思想史的脈絡中,形構出這些哲學觀點的發展脈絡、彼此的關係與爭辯點,讓我們很快就能了解這些觀點的深刻之處。
透過作者擺放這些哲學觀點的方式,本書呈現了 17 世紀那個思想豐富且多元的哲思年代。在歷史背景的襯托下,作者娓娓道來,讓這些哲學家提出來的觀點顯得栩栩如生,使我們充分感受到他們在思想上的創造力。看完本書,你可能會對於如此五花八門的哲學理論感到頭昏腦脹、同時也會驚異並折服於這些哲學家們。你將能理解,為什麼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很笨的觀點,卻能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含。
斜門歪道?
本書所提到的大多數哲學家都有著作被列入梵蒂岡的《禁書索引》 (index of Prohibited Books) 中。對當時的人來說,這些想法或許太過驚世駭俗,令人無法接受。然而這種對哲學的印象其實也貼切地點出了哲學的特色:透過嚴謹的分析與推理,取得了翻轉思想潮流的認知成果。現在看似邪門歪道的哲學理論,或許只是因為我們遺漏了理解脈絡、缺乏豐富的想像力所致。
看完 17 世紀的哲學思想簡史後,是否讓您對於身心問題有所啟發?您對於「身」與「心」的看法又會是什麼呢?
※ 2017/11/15 前,參加臉書專頁的贈書活動,就有機會拿到《斜門歪道!近代哲學的驚世起源》一本喔!
※ 本文為出版社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