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張「極簡主義」的 Youtuber NaNaQ 嫌疑因為影片中表裡不一,受到大批的網民「炎上」,成為眾矢之的。至於 NaNaQ 會被公審的原因,在 Youtube 上已有人分析,當中主要原因是「人設過高」、「表裡不一」、「刪留言」等等。 筆者無意再於熊熊「炎上」火焰之中澆上汽油。
無庸置疑的是,「極簡」是這時代風潮中十分普遍的現象,不論是「低欲望」、「躺平」還是「小確幸」,諸多概念均指向簡樸、反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以上的現象,有人認為是新時代經濟型態的特殊產物,當力爭上游變得遙不可及,那衍生出無奈消極的應世態度。那麼,這種簡樸背後是否必然出自對經濟物質追逐卻無可奈何的緣故?難道沒有其他積極一點的理由嗎?
在先秦時代道家思想人物老子,也有提出「少私寡欲」主張。然而,老子提出這概念的理由,並不是因為經濟條件上受到壓迫而提出,主要原因是為了人能夠達致生命整體幸福。因此,老子提出「極簡」的對象並不是為了特定階級社群,而是每一個人。今天,讓我們藉老子思想,重新思考「簡樸生活」,究竟是否值得主動追求。
你的欲望不是屬於你的
依老子看來,人會因為外在社會環境所推崇的單一價值,影響了人對於事物價值的判斷能力,而造成人類生命欲望本真的扭曲。在《道德經》第 3 章中,老子即點出社會單一價值的標榜對人行為上的影響: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尚賢」,意即社會以賢達的人格特質為至上的價值,變相貶低、甚至抹殺了其他特質的價值空間,誤導了人以為世界只有「賢達」的名目是重要的,並且為此爭先恐後、你爭我奪,卻沒有發現「賢達」只是特定時空框架下的相對價值。如果以現代場域來說,常以「人生勝利組」來標榜某些物質生活水平相對高的人,即是人生之勝利目標化約成「好野人」(有錢人),殊不知金錢多寡只是人生富足的其中一環,即抹殺了其他不以物質導向的事情的一切價值,像「文組無用論」、「有錢便是爹」等片面判斷,也是在這種特定時空框架下的產物。
上述提到的「爭」與「亂」,除了是描述人爭奪行為,其實更反映人混亂的內心。因為被外在的「賢達」、「難得之貨」,使得人誤以為這些事物就是一切價值的無上標準,以致於沒法意識到什麼對自己才重要的。在人抱持上述狹隘的特定選擇時,事物也將因人而產生了不同的價值,於此,過度追求人所認為美好的事物,將會更執著事物帶給我們的影響,一如第 12 章中描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音、五味、難得之貨」皆是社會「公認」的富足標準,使得人目盲、耳聾、口爽、心發狂、令人行妨等行為,顯示人的感識能力異化而失靈,以致於被動地加入了一場比賽之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贏家」,便拼命追求這些事物,甚至不擇手段以索求之。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既不是禁欲主義者,也無意否定感官欲求的正當性。內與外的分界,並非針對人不同感官的分類,而是辨別感官「目的」的取向。老子以「眼睛」(為目)為追逐僵化價值的心態象徵,說明人因自身標準設限外在事物的價值,使自身生命框限於對美好事物的偏執追求上;而「內」則是「腹」、「骨」作為象徵,意即人生命確切的需求,而「為腹」即是把目的安放在此之中。「外」是指上述被化約、片面解讀的標準為目的所鼓動的欲望;而「內」,則是出自人生命本身傾向為目的的追求,它不是什麼神秘式感官體驗,而是不受外界標準宰制的自然。「外」所帶來問題上文已交代非常清楚,老子認為要對治以上問題,唯有以「無為」方式作為解方。
無為,不是消極地反叛、耍白爛的態度,也不是否定社會標準價值的存在,而是破除社會所標榜的「勝利者」標準作為自身生命活動的一切指標,從而返歸自身原初的欲望。當我們不以尋求「勝利組」作為生存唯一價值,那麼,我們的一舉一動即能符應於自然的生命運作。因此,老子才強調「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第 63 章),即個人生活、感官欲望都能夠不被社會完全宰制,以使得人們能夠保全生命的完滿。
少私寡欲是要「少」掉什麼?「知足」又是什麼?
上述的段落證明老子的批判,是針對人對於事物價值的化約及僵化,以及其對人在判斷力上的干擾。有鑑於此,老子在第 19 章即提出: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絕」與「棄」,是無為的體現方式,非表示否決價值的意思,而是不執信價值概念的標榜是人生唯一路途,即能夠使人不至於在這場水深火熱的「比賽」之中迷失自我。在脫離排位遊戲以後,不是為了「放飛自我」而告別世界,更重要的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意思是,讓欲望不受心知過分鼓盪,進而呈現其最原初自然的需要狀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貨」是上述所提及的「勝利」衡量標準,「身」即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條件,也是生命感受的範圍。而「知足知止」(「足」與「止」古義相同)則是視自我生命為滿足之對象,所以足與不足,是依據不同人的主體所定。
結語
在老子「極簡」思想之中,目標並不是要求我們不切實際地「歸隱田園」或是壓抑一己欲望,更不是要求我們追求神秘的精神體驗,而是希望我們在勞碌的日常工作,重新體認個人的價值定向,在社會標準的宰制之下,人依然回到不受社會價值取向所控制的自在生活,而這正是老子思想所帶給當代社會的積極意義!